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共外交动态
《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指出——中国应提升公共外交全民观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17日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阅读:1945

2015年4月15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首部公共外交蓝皮书《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发布会在京举行。


    在新媒体时代,中国的公共外交工作需要更多地依靠政府之外的力量,更多地调动普通民众的自主能动性。从博客到微博、微信,不断涌现的数字社交媒体给传统公共外交的形式和战略带来了革命性挑战。只有落实以人为本、以互动为理念、以技术为基础的政策解决方案,调动全民参与到公共外交中来,才有可能取得突破性的工作进展。


    普通公众在公共外交中作用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中国赴海外旅游。现在中国每年出境旅游的人次已经超过1亿(其中到外国旅游的人次约2000多万),他们当中很多人并无公共外交的概念,他们的言行表现却有公共外交的效果,即会提升或损害中国的形象。只有动员每一位民众,让他们在对外交往中有公共外交的意识,即自身言行涉及国家形象的意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言行,国家形象才会更加丰富而有魅力。


    除此之外,还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民间智库的作用。智库在国家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承担着知识与政策的桥梁、政府与公众的媒介等角色。国外智库的“中国观”对各国政府乃至整个国际社会“中国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都具有非常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我国在公共外交中也应把外国智库作为突破点,在重大外交政策问题上,通过影响外国智库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媒体及普通公众,从而实现良好的公共外交效果。与外国智库打交道,不可用政府权力或资金去硬逼,去胁迫,而宜用思想和观点去影响、去说服、去吸引,行为主体更应该是本国的大学、研究所、思想家和智库等。我国应充分释放本国智库,特别是民间智库在影响外国智库中的潜力和作用,对民间智库的建设给予支持,对他们的研究给予重视,多与他们沟通交流,鼓励他们与外国同行交流,把我们的道理讲出去、讲进去。


    在一些具体的实践领域,相关人员仍需提高公共外交的观念和意识,加大对于民众参与公共外交的投入。公共外交的核心观念是最大可能地调动和发挥普通民众的参与。将公共外交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尽可能广泛的普通民众中去,国家与国家的对话,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只有广大公众不断提高文明素养并深度参与其中,才能实现新媒体时代中公共外交应有的价值。在这方面,我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参见《公共外交蓝皮书: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报告(2015)》p7-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4月)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