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怡(美国圣地亚哥大学历史学副教授)
女性在夫人外交、文化外交和人权外交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拥有丰富的女性公共外交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无限潜力。组织落实、机构支持、人员培训、草根经营和方法更新等措施将有助于女性更好地参与公共外交。
女性的魅力由女性所特有的刚柔相济、温和微笑、敏锐观察、细腻性格和独特风格所构成。这五种特质应用于以交流为主题的公共外交,必然相得益彰、事半功倍。探讨女性在公共外交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将必要性和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的政策安排,有助于中国公共外交的强劲起飞和可持续发展。毕竟,理性与感性的有机结合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特征,而女性在外交事务中则会常常显现出其特有的感性认识。
得天独厚的优势
古今中外,外交总体来说是一个男性主导的世界。但一旦“稀缺”的女性角色出现在男人林立的舞台,自然就会产生“人以稀为贵”的外交效应。
中国夫人外交
以宋美龄为首的“中国夫人外交”在1940年代的中美关系史上已经书写了浓浓的一笔。在宋美龄1942年11月访美之前,蒋介石命熊式辉为中华民国赴美军事代表率军事代表团访问美国,旨在争取美援抗日。但是,由清一色男性组成的军事代表团尽管在1942年4月访美期间成功地面见了罗斯福总统及其他美国军政首脑,但实质收获甚微。作为对比,宋美龄的出访是以私人身份出现,以赴美就医为名。她于1943年3月至4月期间,对美国首都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公开演讲、会见和公关。当时美国政府官员和国会领袖都是男性的天下,当他们凝视宋美龄的东方神韵、聆听她流畅的美语和欣赏其才华之时,对蒋介石的成见、对中国的偏见和对中国军队的轻视似乎一扫而空。
因为面前的第一夫人,代表了一个柔和、美丽、睿智和友好的中国形象,并促使他们心动不如行动,大量增加援华物资、资金和人员,并历史性地取消了施行60年之久的排华法案。宋美龄所代表和诠释的夫人外交,充分表明女性在男性林立的外交领域所具有的天然优势。她们既有助于本国政府稀释他国误解、重建媒体形象,又能与强硬对手进行柔性沟通,化敌对和紧张于微笑和交流之中。蒋介石也认为其夫人的作用胜过20个师,是那些军人和男人都难以企及的。
上海世博会中的女性大文化外交
在一些体现软实力方面的外交问题(如文化、体育、教育和经贸),有必要充分发挥女性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不少国家都是大规模、密集性地展示本国女性的特有魅力,为自己的国家形象添彩。澳大利亚总督、菲律宾总统、伊朗总统夫人、美国全球女性事务巡回大使、孟加拉国教育普及运动执行主任等重要女贵宾,密集参观上海世博会,高调宣传本国形象。根据刘康的案例研究,澳大利亚国家馆就是大打“女性牌”,而不是将女性固化在传统的导游小姐和礼仪小姐的角色之下,将女性只是作为一种“摆设”,由此导致澳大利亚的政治印象值高达95.5%,对长期以来阳盛阴衰的公共外交进行了一次革命性的颠覆。同样,上海世博会的沙特阿拉伯馆,刻意推出以女性为主导的论坛。世俗的偏见一般都以为中东的女性保守、神秘和难以接近,尤其是她们的面纱,更是她们与世远离的精神和心灵屏障。于是,沙特选择了女科学家辛迪和公主费萨尔作为演讲嘉宾,充分表现了她们智慧、美丽、开放和热情,最大限度地帮助世人改变了对沙特的偏见与无知,促使沙特馆成为上海世博会最受欢迎的场馆之一。女性在公共外交中充分发挥作用。
中国妇女人权外交
对于涉及不同国家的价值观问题,如人权,非常需要女性的参与。在一个讲究绅士文化的西方男性世界里,一旦出现男女之间的政治冲突,男性不得不(至少在公众场合)忍让女性三分,转攻为守。尤其对于具有魅力的女性,男性们往往更是处于心理劣势。对此,中国女性就有必要将具体的女权从抽象的人权中剥离出来,侧重展示中国女性的政治平等、经济自主、社会地位和文化自强,包括中美妇女产假哺乳、妇幼保健、同工同酬等不同现状的比较,凸显中国女性的真实优势。很显然,只有通过公共外交的载体,利用中国女性的现身说法,才能有效改善中国的人权形象。
丰富的女性公共外交资源
女性参与上述三大领域的公共外交(夫人外交、文化外交和人权外交)不仅存在必要性,也具有相当的可能性。
首先,中国推动夫人外交的资源非常丰富。中国驻外使领馆大使和总领事的夫人至少多达200余人,如果加上使领馆的参赞和各级官员的夫人,那是一支极其可观的中国公共外交的“夫人部队”。另外,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省市领导人的夫人,也是一大资源,他们的随团或随夫出访,都是推动公共外交的宝贵机会。
根据美国第一夫人的经历,夫人的外交角色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希拉里型”,克林顿总统夫人、奥巴马总统夫人和宋美龄就属于此类。她们的特点是高学历、高智商、精明强干、呼风唤雨,在夫人外交的场合往往成为媒体的焦点和众人围绕的中心,甚至抢占多数国家领导人的出镜率。各国政府大多认真对待、仔细推敲夫人们所“不经意”传达的外交信息,因为她们有能力直接影响甚至主导丈夫的外交行为和政策,她们已经成为他国和本国政府传递外交信号、测试对方外交底线的最佳人选。第二类夫人的外交角色是“芭芭拉型”,老布什总统的夫人芭芭拉和卡特总统夫人罗莎琳就属于此型,她们的特点是慈母形象,温良恭俭让,相夫教子,绝不干政,但热心公益事业,乐于低姿态地奉献慈善事业。这一类夫人是本国政府接触各国非政府组织的最佳人选,也是非政府组织最值得和乐于接近的朋友,促使美国政府关注和投资各类公益事业。第三类夫人的外交角色是“杰奎琳型”,肯尼迪总统夫人杰奎琳就属于此型,法国现任总统萨科奇夫人也是这一类。她们天生丽质、风姿卓越,是社交圈名流,尽管这一类型的夫人不一定喜欢政治,但是她们天生不甘寂寞,乐于出席各类奢华的公共场合,她们是代表政府和丈夫接近各国名人和富商的最佳人选,也是他国政府最有可能利用名人外交和企业外交的形式,与这类夫人建立关系、培植人脉。
除了夫人外交以外,女性在文化公共外交方面也存在许多发挥作用的可能性。在西方,中国女性的魅力远远高于中国男性,而西方男性最钟情中国女性的是她们的智慧、柔美、温和与热情。为了有效整合中国女性从事公共外交的团队力量,中国驻外或涉外女记者就是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2010年5月24日,应美方的主动要求,美国国务卿和财政部长联合接受凤凰卫视女记者鲁豫的采访。这类女性访谈节目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拉近来宾和观众的距离,因为不仅主持人敢于问一些敏感的政治外交问题,而且来宾也很乐意在不知不觉之中畅谈自己的有趣经历、中美关系的趣闻轶事,有效地降低了两国的对立情绪和缓和了谈判的气氛。
另外,在人权外交方面,中国女性的公共外交资源也十分丰富。强调中国女权的进步,除了需要有理、有力和有节地正面谈判之外,更需要有情、有趣和有心地迂回沟通。每当中国的著名女性用真实的故事和柔性的语调,同美国国会议员讲述自己自立、自强和自尊的今昔过往,都能比男性中国官员刚性的争辩更有效地帮助对方耐心聆听、温和沟通。另外,在海外长期居住的中国女侨民、女教授和女企业家,本身的成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故事,而且她们了解所在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态,主要政治人物的喜好与弱点,更有能力知己知彼地维护中国形象、推动公共外交。
推动女性参与公共外交
中国女性参与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不仅存在必要性和可能性,更有条件将他们转化为现实性。但为了有效推动女性公共外交的实施,急需有关方面的政策配套和制度安排。
首先,女性公共外交需要组织落实、机构支持。随着中国公共外交组织机构的逐渐加强与统一,整合女性公共外交的主管部门既应该是非官方组织,又应该充分了解中国妇女,例如全国妇联。目前,全国妇联已同世界上16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个妇女儿童组织机构建立了联系。在此组织框架之下,需要成立五大功能性组织,包括夫人外交俱乐部、涉外女记者协会、海外名媛会、海外华人女性学者协会和中国女性华侨协会等。例如,2009年,浙江省侨联在全国侨联系统率先组建侨界名媛会,举办了两次“相约春天.侨界名媛故乡行”活动,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80名侨界知名妇女代表参加。系统建立这些功能组织,不仅能够涵盖高端的夫人外交、名人外交、记者和学者外交,也能推动女性华侨参与草根和社区外交,旨在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女性公共外交的发展。
其次,需要加强女性公共外交参与人员的高质量、不定期的培训。对此,国外流行的三明治培训模式值得借鉴。第一板块可安排在北京培训,主要内容是:(1)学习最新的公共外交理论和方法;(2)与中国领导人夫人、女外交官和女记者交流从事中国公共外交的经验与教训;(3)实地参观中国的涉外部门和妇女团体。第二板块则可以是选定某一个国家,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国外的学术机构、政府部门、国会、智库和妇女团体。培训的最后部分是再次回到北京,举行报告会,每位学员需要递交一份报告,分享自己的培训经历,提出改进中国女性公共外交的建言,接受各媒体的采访。
再次,需要在海外大力推动草根外交和社区外交。公共外交不能追求“临时抱佛脚”,需要长期耕耘、耐心经营。女性与公益事业存在天然的渊源,因为女性充满爱心,同情心强,她们是推动海外社区慈善事业的生力军。另外,目前在海外到处开花结果的孔子学院,又为女性教师提供了最佳的公共外交舞台。因为多数孔子学院的院长和中文教师都是女性,她们可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最后,需要改进方法,思对方所思,对症下药,尤其需要学会讲故事,这是天主教国民最乐于接受的形式。如果男性更善于论述问题的话,女性则具有天然的叙述故事的能力,表达、交际、沟通与亲和的能力一般都高于男性。例如,被誉为中国女性公共外交家的中国对外友协常务副会长李小林,就是通过持续的努力,将中国的平常百姓请到美国国会,向国会议员“实话实说”,面对面地表达中国百姓对中美之间各类敏感问题的看法。这是公共外交的一大奇招和妙招。
总之,中国女性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和平发展、追求和谐世界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问题的关键是,中国的女性需要锻炼内功、增强实力、抓住机遇,为中国正在发展的公共外交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