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东阳2014
“一带一路”:国际舆情反应及公共外交重点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3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龚婷  阅读:1663

内容提要:“丝绸之路经济带”(以下简称“一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路”)构想在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布局中具有突出的引领作用。应积极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域外大国政界、学界、商界对倡议的舆情反映,有针对性地摸索对外宣介重点。中国建设“一带一路”尚在起步阶段,国际舆论的反应也处于初步阶段,客观上也为中方提供了对外增信释疑、扩大与相关方良性互动的契机。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国际舆情 公共外交

2013年,随着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周边外交新战略的提出成为中国外交全局中的一大亮点。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周边合作的全新倡议,在外交新布局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陆海两个方向打造“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引起主要大国及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


一、国际舆情反映

(一)域外大国:美国

长期以来,美国不仅是中国处理大国关系的主要对象,也是塑造中国周边环境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在战略、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个维度深刻影响亚太及欧亚地区。尽管美国并非“一带一路”建设的沿线国家,但是美国在倡议所涉及的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中东等地均长期以来拥有重要的战略存在及外交运筹,有必要了解美国政策界及舆论界对“一带一路”的舆情反映。

在提出“一带一路”的意图上,美方认为:第一,中国追求陆权和海权的齐头并进及再平衡,在战略空间上可以实现向西拓展,即在陆上向西延伸至亚欧大陆,在海上加速扩展至印度洋。第二,旨在抗衡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以来,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美关系越来越具有冲突和零和博弈的性质。“一带一路”建设本质上是中国在美国主导力缺乏、区域合作机制化程度较低的中亚、南亚、中东及其他相关地区推行一体化战略,避免在东亚与美国的竞争和对抗进一步激化,同时以经济合作为先行力扩大自身影响力,逐步带动和整合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协作。此外,一种激进的观点认为,中国意在与美国寻求陆上及海上战略空间的权力分享及划分。第三,中俄首脑互访、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显著加强、中俄天然气协定签订等一系列双边重大往来表明,中国通过联合俄罗斯意在振兴欧亚地缘板块,通过加强自身主导下的地区机制(打造亚信峰会、提振亚太经合组织等)打造“去美国化”的地区及全球秩序。第四,受中国“走出去”利益推动,“一路一带”对中国扩大能源资源创造新的来源地、拓展新的运输通道具有重要意义,旨在从陆上和海上两个方向满足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资源进口需求及急迫的通道安全需求。

在“一带一路”实施的前景上,美方认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不仅面临诸多机遇,也存在不少挑战。在“一带”建设上,尽管中国拥有资金优势,但恐怖主义将构成威胁沿线安全的主要因素,而能否处理好与俄罗斯的关系将影响“一带”建设的前景。在“一路”建设上,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好海外华人的影响力增强与东南亚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在南海等问题上日益强势的立场也会加强东南亚国家的不安。

在“一带一路”的影响上,美方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将可能削弱美国、俄罗斯及其他地区大国在相应地区的影响力,但中国。此外,美国不应仅仅重视东亚地区,也应该将西亚地区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应对策略上,美国应该重新思考自身的中亚政策,以抗衡中国的影响力,此外还应该阻止中俄事实上的走近,把握对欧亚地区的主导权。

(二)“一带”沿线重点国家及地区:俄罗斯、中亚、中东、欧洲

俄罗斯官方态度积极,通过2014年双方签订的《中俄关于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的联合声明》 对“一带”表明了支持。俄政策界也阐明俄罗斯是丝绸之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共建“一带一路”对中俄之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并强调“一带”概念的提出有助于促进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多边经济合作,推动中亚地区各国的经济合作,同时有助于防范域外政治势力的干扰。中亚国家政要和学界大多肯定评价经济带倡议。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蒙古等中亚及周边国家的领导人及主要官员近期在双边访问、官方文件中肯定了“一带”建设将有利促进本国及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均表达了积极响应和参与“一带”具体项目合作的积极姿态 。东欧国家对经济带热情较高,白俄罗斯和乌克兰领导人和官员均表示本国处在欧亚交通要道的关键位置,愿在交通等领域积极共建“一带”进程。2014年举行的中国-海合会战略对话期间,海合会轮值国主席表示,海合会各成员国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法国、意大利、波兰、西班牙等国官员和媒体表示,“一带”不仅是经济机遇,也符合各方的长远安全利益,欧洲不应错过。

对“一带”的质疑之声依然存在:一是质疑中国倡议的深层战略意图,认为中俄利益存在,中国影响力的提升将削弱俄的影响力;二是“一带”倡议挑战俄罗斯主导的欧亚联盟倡议,中俄在中亚的利益可能发生碰撞和猜忌,中亚国家不得不面临在合作领域、地缘影响力方面在双方间选边战队;三是“一带一路”面临众多阻碍,前景有待观察,其挑战主要包括新疆问题、南海领土争端、阿富汗问题、中亚国家内部政治动荡等。

(三)“一路”沿线重点地区:东南亚及南亚国家

2014年8月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期间,东盟各国外长表示中国提出的“2+7”合作倡议显示了中国推动东盟—中国关系的诚意和决心,泰国外交部常务次长表示东盟各国愿打造东盟—中国未来关系新的“钻石十年”,推进东盟—中国关系自贸区升级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深化互联互通建设,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支持并愿积极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筹建。拉贾•莫汉等印度战略学者认为,尽管印度“一带一路”存在许多保留意,但印度不能阻止邻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与中国合作,更不应阻挠中国在该地区发起的丝绸之路倡议,而是应该积极参与并影响这一行动计划。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南亚期间,作为印度洋沿岸重要岛国,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表示希望积极加入“一路”建设进程。

此外,一些舆论对“一路”的评价依然复杂:一是南海局势的紧张将成为阻碍中国—东盟共建“一路”的重大障碍,以菲律宾为代表的东盟国家仍心存疑虑,并认为南海争端加剧相关国家对中国的不信任、削弱其加入“一路”建设前景不明;二是“一路”建设可能平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影响力,中国有可能让东盟国家相信可以同时参与两项倡议;三是中国提出的相关合作项目(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等)仍然缺乏详细和具体的方案,相关信息并不透明;四是中国提出的南海海上合作和共同开发的实质性进展不大;

五是担忧中国力量进入印度洋将对印度洋海上产生影响。

 

二、公共外交重点

总体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倡议的态度总体积极,舆论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两项倡议的推进。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政策手段、前景及影响在沿线及域外国家引起热烈讨论,相关舆论既有积极和期待的一面,也有消极和疑虑的一面。此外,应该正视相关舆论对“一带一路”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因此,有必要针对国际舆论反映有针对性的相关国家的政界、学界及商界开展公共外交,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更为全面、准确和务实的宣介,逐步降低和打消相关国家疑虑,创造积极的国际舆论氛围。

(一)避免将“一带一路”战略化和地缘政治化,强调倡议的和平性质

部分国际舆论将“一带一路”解读为中国对周边及欧亚大陆推行的具有扩张性质的地缘战略,曲解和误读倡议的目的和意图。针对以上,在对外宣介中应避免使用“战略”、“地缘政治”等硬性词汇,而应使用“倡议”、“经济合作”等软性词汇。正如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张业遂所阐述,“一带一路”是合作倡议,中国没有特别的地缘战略意图,无意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不会干涉别国内政 。宜主动确立我在相关宣传的话语主导权,突出“一带一路”的和平性质及其与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一致性和继承性,淡化零和博弈和对抗色彩,避免部分舆论将我经济外交倡议政治化、军事化和战略化。

(二)强调“一带一路”与主要大国相关倡议的合作性和非排他性

在“一带”沿线地区,各重要大国也提出自身主导下地区合作倡议,包括美国“新丝绸之路”计划、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多边经济合作、亚洲银行牵头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计划、欧洲—中亚交通与能源倡议等。部分舆论将“一带”倡议与欧亚地区的其它多边经济合作机制对立起来,夸大中国与俄罗斯、美国、欧洲等国的利益冲突,认为“一带”倡议是对其他相关倡议产生排斥、挤压和替代效应。

应主动强调“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性、开放性、非排他性和互利共赢性,即“一带”建设以自愿为基础,不强求以双边或多边条约为基础,不预设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目标。我宜积极寻求与相关国家的利益契合点和合作面,不回避分歧和竞争面,同时对“一带”与其他机制的合作应呈开放性姿态,积极发挥现有机制对多边合作的延展效应。此外,还应营造“一带一路”建设中多方参与的氛围,寻求与联合国、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合作的可能性,探索与相关组织现有倡议开展合作的可能性和方式。

(三)在具体地区和领域探索和夯实中外互利平等共赢合作的基础。

一是针对域内外及沿线国家做好解释和沟通工作。美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具有广泛影响力,应强调中美在倡议所涉及的东南亚、中亚、中东等地在反对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阿富汗问题、能源通道安全及供给稳定、互联互通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合作潜力。针对俄罗斯,应强调中俄在中亚合作的协调性和非竞争性,并欢迎和争取俄参与“一带”建设的务实合作项目。针对印度,宜从中印同为重要的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金砖国家成员及互为重要邻国的现实出发,阐明双方在区域经济融合、互联互通、能源资源消费及进口等领域的利益交汇点,在具体合作上为印度留实惠。

此外,应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指导,充分考虑沿线国家特别是中小国家的利益和诉求,以平等互利的姿态开展合作。宜提升与相关国家非能源资源领域合作的比重,多开展涉及民生、教育、文化等领域惠及普通民众、提升中国软实力的合作项目,以实际行动降低“中国威胁论”、“中国掠夺论”等论调的舆论基础。

二是处理好南海争端等影响“一带一路”建设的敏感问题。推动南海合作共赢是增强我与东盟国家相互信任、降低“一路”建设障碍的必经之路。应在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框架坐实相关合作项目和倡议,为扩大与东盟国家特别是南海争端国的利益交汇点夯实基础。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