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和静钧
和静钧:中拉论坛:用“包容”化解“不确定”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30日  来源:海外网  作者:和静钧  阅读:1925

原题为:中拉论坛:用“包容”化解“不确定”

原载于:海外网,1月12日

 

1月9日闭幕的首届中拉论坛部长级会议,是中拉关系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正如会议主题“新平台、新起点、新机遇”所提示一样,中拉关系面临着全新课题的考验。

首先,对“中拉论坛”功能定义上存在不确定性。中拉论坛形式上复制了中非论坛,变单个外交为集体外交,更有利于施展更有效率的全方位外交活动。但拉共体的地位无法与非盟比肩,拉共体是排除了美国和加拿大后的美洲国家联合体,在美国为主导的美洲国家组织还在影响拉美事务之时,中拉论坛很难就拉美国家更为关切的问题作出决定性安排。

另一方面,在中拉论坛创立之前,中国一直把拉美地区内的几个大国,如巴西等,视这中拉关系中的基石,重视巴西等少数国家在区域内的“特殊地位”。再加上拉美国家之间差异性巨大,国家之间多有些历史性及意识形态性矛盾,拉美国家并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团结一致”。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拉论坛功能的升级与稳定,这也注定了中拉论坛不可绕开“现实政治”:与其追求理想主义价值,还不如多作现实主义的统筹。

中拉关系面临的新课题,还来自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等全球性背景。中国在拉美迄今已经投资了非金融类资产达800亿美元,投资资产获利将让位于投资资产安全上,拉美国家也从中国是大“消费市场”的兴奋中转而对中国进口增幅下降后产生的“依附中国”阵痛的忧虑。受全球油价暴跌冲击的委内瑞拉如何确保中国的投资及借款安全,将会持续受到舆论的关注。以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拉美国家,他们更多把中国看作来到拉美的“新贵”,但重要性上只把中国排在美欧之后。

基于这样背景的考虑,在北京闭幕的首届中拉论坛通过的“合作规划(2015-2019)”和“机制设置和运行规划”,需要落实到可以集体约束的双方行动规则,这些中拉论坛就能发挥双边协调与规范作用,以减少拉美国家差异性带来的国家行为不确定性。

美国虽然在数年前宣布“门罗主义”的终结,但拉美地缘地位决定了它们仍然摆脱不了对欧美的依赖,也决定拉美远离于全球政治权力中心。我们没有必要去改变带来 “宿命论”的地缘决定关系,也不必急于开拓我们目前还不能完全驾驭的新领域。中拉论坛更多应发挥双边稳定发展的促进作用,尊重拉美的文化、国家与民族特质上的多重性,互相礼让,相互多多走动,重视双方关系包容性增长,假以时日,中拉关系这一新平台才会愈发成熟。

(和静钧,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