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毅)2014年11月15-16日,以“国际公共产品:变革中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第七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博士,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贾庆国教授,中国国际关系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政治研究》主编王逸舟教授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外交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暨南大学等全国高校的学者和博士生4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贾庆国教授表示,国际公共产品研究对中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且十分迫切。在理论方面,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需要明确中国在物质、制度、理念等领域的公共产品供给状态及可能的改进思路,并提出相应的理论设计与论证;在现实层面,中国自身对国际公共产品的需求越来越突出,随着国际地位的上升,中国需要学会“开车”,而不仅仅是“无偿或付费搭车”。同时,国际公共产品研究越来越具有迫切性,因为中国崛起速度太快,尚未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尤其是思想、理论和战略准备。因此,需要各位青年学人积极投身这一研究领域,为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贡献独特的创意知识。
韩方明博士则指出,公共产品研究具有悠远的历史,第二次世界战后逐渐跃出一国范畴,有关国际公共产品的研究开始大量涌现。最近30多年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进度,赢得世界瞩目,开始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大国,这对中国提供地区和全球公共产品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了更多的自信和自觉,逐步从旁观者转向参与者和倡导者,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外部指责与挑战。希望中国在未来能够为全世界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公共产品,积累更多经验与能力,成为更广阔领域的国际公共产品主动倡导者。
王逸舟教授在大会闭幕式的总结发言中指出,当前有关国际公共产品的讨论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高层重视、民众瞩目、学者聚焦。此次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习主席首次代表中国表示愿意提供更多更好的国际公共产品,让世界“搭中国便车”,这一提法确立了全球大国的新标准。自2008年以来,国内有关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讨论越来越多,这是一个清晰的指向,表明中国已经跃上全球高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展自己的利益,同时也开始承担大国责任,以国际公共产品提供为契机和主要方式,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因此,国际公共产品研究具有突出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国内学界尚未对此展开充分讨论,期待各位青年学人提出更多有价值的新观点、新成果。
在历时两天的论坛中,参会博士生围绕“国际公共产品研究:理论与政策”“国际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与出路”“国际公共产品:日益深化的研究议程”“区域性公共产品”“非西方视域下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中国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王逸舟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副院长田野副教授、外交学院魏玲教授、清华大学赵可金副教授、察哈尔学会柯银斌秘书长、北京大学张小明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李开盛副研究员、《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主任庄俊举副编审、北京大学陈长伟博士、北京大学节大磊博士、北京大学项佐涛博士、北京大学雷少华博士等专家学者对诸位同学的发言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
经过本次论坛学术委员会的匿名评审,一等奖空缺;北京大学的康杰、暨南大学的赵思洋、北京大学的曹德军获得二等奖;复旦大学的王婉潞、山东大学的刘雨辰、北京大学的曲鹏飞获得三等奖。
“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项目之一,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共同发起,迄今已成功举办七届。论坛旨在为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优秀青年学子提供立足时代、放眼世界的学术交流平台,畅谈学问之道、共促学科发展。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察哈尔学会和《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北京大学研究生院提供支持。
附:
第七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获奖名单
一等奖(空缺)
二等奖(3人)
康 杰(北京大学):《代行遵约:国际公共产品的一种供给模式》
赵思洋(暨南大学):《区域公共产品与明代东亚体系的变迁》
曹德军(北京大学):《嵌入性治理与分权:欧盟环境公共物品供给的跨层次分析》
三等奖(3人)
王婉潞(复旦大学):《南极条约体系:一种连带产品的生成》
刘雨辰(山东大学):《从参与者到倡导者:中国供给国际公共产品的身份变迁》
曲鹏飞(北京大学):《因病相连:非洲卫生公共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