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第三届公共外交国际论坛
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主任道书明在第三届公共外交国际论坛上的主旨发言
发布时间:2014年11月05日  来源:第三届公共外交国际论坛  作者:道书明  阅读:1560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我过去长期从事旅游工作,龚大使说了,中国的游客在国外表现的好坏,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就“加强城市公共外交的战略思考势在必行”,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我的基本观点是:我国的公共外交到了关键时刻,如果不进一步努力,以前的良好姿态可能难以持久。因为我们的干部、企业家和同志们谈经济问题时,我们可以谈的头头是道。招商引资时到国外谈判,我们都是高手。但是如何谈外交?谈交往?谈我们的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我们熟悉的程度可能就不如对经济熟悉的程度。所以公共外交要努力。这个努力就是要加强公共外交的战略思考,加强公共外交的统筹协调。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讲一些不成熟的观点。

一、公共外交的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在我国,公共外交的正式名称出现很晚,但此类活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我们很早就成立了人民外交协会,可惜中国文化的传播能力有限。如果人民外交这个词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公共外交这个词可能就不需要了。进入21世纪,公共外交这个词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件中。2012年,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明确要求: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的合法权益。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上海开展公共外交前所未有的大舞台,公共外交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此基础上,2011年2月,上海率先成立了公共外交协会。之后天津、广东等省相继成立了公共外交协会。2012年底,在十八大的推动下,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也应运而生,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已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它有利推动了公共外交的全面开展。专门讨论公共外交主题的《公共外交季刊》也已公开出版发行。2009年成立的民间智库察哈尔学会,思维活跃,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公共外交研究平台,组织了一些很好的论坛。西宁等省会城市和温州、杭州等沿海开放城市,也相继成立了公共外交协会,并开展了各具特色、非常活跃的活动。北京大学、外国语大学和清华大学,相继成立了公共外交中心。吉林大学也成立了公共外交学院。公共外交的学术研究、知识培训等也开始起步。

二、公共外交需要统筹、需要协调

但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陶醉于现有的成绩。因为与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期待相比,中国公共外交的现状显然还是无法令人满意。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统筹协调的理论指导。百花齐放有余,百家争鸣不足。基本上是各地、各部门自行其是,放任自流,各敲各的锣,各唱各的调。无法予以有效整合,难以显现整体大于个体之和。公共外交资源丰富,党委和政府比较重视的地区,公共外交相对开展较为活跃。而其他许多地区,公共外交还未纳入地方工作的主要议事日程中,公共外交也就相对沉寂。在当前公共外交没有纳入各地政府的考核体系,于是公共外交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情况就在所难免。例如,全国各省区、市成立的公共外交协会,至今仍是开头提到的几家。全国的公共外交活动,需要通过地方公共外交协会开展。而迄今为止绝大多数地方都没有相应的激励和推动机制,统筹和协调缺乏抓手,当然也有无从谈起。其实,在已经成立了公共外交协会的城市,在统筹和协调当地公共外交方面,虽然都在积极进行尝试,但也很难说有明显的效果。一个重要原因,是各省市公共外交组成的背景都是政协的努力。政协,可以参政议政,可以提出各种建议,但不能行使社会管理职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公共外交协会,难以参与推动全社会的公共外交。政府协调的对外经济、对外文化、对外科技医疗等活动,一方面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具有很现实的公共外交效应。但由于缺乏统筹协调,这些效应是分散的,甚至从公共外交角度来看是事倍功半。我们做了很多工作,花了很多的劲,但我们都是各自为政,没有整体的、国家的对外效应。

三、构建公共外交战略,是统筹协调的前提

一项工作在开始阶段都是一张白纸,一开始也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来进行工作。但是开始了一个阶段后,就不能老是那样零敲碎打。条件成熟时,就应该及时归纳、总结,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认为,之所以出现统筹协调不够,是因为我们对公共外交的规律缺乏认识。构建公共外交战略,可以引发我们从深层次进行思考,以全局的视野谋篇布局。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亚信会议后,视察上海期间,明确要求本市各级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放眼全球,放眼全国,不断提高战略思维、战略把握和战略运作能力。上海提出构建公共外交战略,正是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力争使上海的公共外交再上一个台阶,为全国的公共外交工作做探索、提供经验。我们也注意到一些专家已在各种场合、各种研究文章里提到了公共外交战略话题,也有人认为目前考虑战略为时尚早,这些看法都很有道理。但我们也认为,从全国来看,一方面各地开展公共外交方面都遇到了认识、体制、人才等多种局限,都在客观上提出了构建总体战略的必要性。另外一方面,各地和各部门开展公共外交的领域极为宽广,形式灵活多样,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研究、编制公共外交战略也就有了可行性。

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公共外交初步阶段这么做,接下来怎么做?将来怎么做?长远的公共外交到底应该是什么模式?和国家外交、主题外交之间到底怎么来进行合理的匹配?这些都需要我们有战略的思维考量。

今年我们开展了关于构建城市公共外交战略建议的课题研究,我们和上海国际问题战略研究院,在开展战略研究。我们希望通过战略研究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公共外交的规律,加强公共外交的顶层设计。从总体上协调上海各项对外交流活动,这项工作涉及到对现有工作的改革,会有很大难度,但为了国家总体外交,我们必须面对挑战,敢于碰硬,否则公共外交无法有突破,年复一年,我们的讨论总是徘徊在原来的水平上。

关于对公共外交的初步思考,现在对公共外交有多种定义,我们认为要把握好这样几点:

1、公共外交,把表达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放在公共外交的核心地位。其次,公共外交要以经济、文化活动为主要载体,公共外交是全社会的事,不能看作仅仅是政府外事部门少数社会组织的事。所有与外国公众接触的个人和组织,都不同程度承担了表现中华民族灵魂的责任。

2、形势分析,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上海拥有开展公共外交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同时也需要突破若干瓶颈。一是与世界各国在制度、文化方面的差异,可能导致的沟通障碍。二是硬件、软件失衡,包括干部在内的市民素质急需提高。三是官强民弱,上海发展公共外交的客观瓶颈要有所评价。

3、特定的时期对上海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项目,应当组织全圆动员,对一般意义的普通项目量力而为,结合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及探索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设计出公共外交的规划。

另外,我有一些建议。例如:做好重点国家、重点城市、重点人群的工作;善于通过具体故事表达理念;理解和理顺外宣和公共外交的关系;要有相应的人力、财力,建立上海公共外交基金会,体制要进一步理顺;加强公共外交的统筹、协调,是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同样研究编制公共外交战略也应该由政府牵头完成。

我们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的思考也不成熟,我们也愿意和各地的协会一起在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的基础上,共同努力,谢谢大家!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