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任一龍北京報道)2014年6月21日,外交學院與察哈爾學會共同主辦的“首屆公共外交地方-高校論壇”在北京(外交學院沙河校區)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中國城市外交的實踐”,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公共外交季刊》總編輯、察哈爾學會國際咨詢委員會名譽主席趙啟正、中共黑河市委常委、黑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魯世巍、察哈爾學會秘書長柯銀斌以及來自全國地方公共外交協會和高校公共外交研究機構的50多名專家和學者參加此次論壇。外交學院副教授、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
《公共外交季刊》學術編輯熊煒主持開幕式。
外交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鄭啟榮教授致開幕詞。他說此次論壇對進一步提高我國地方公共外交的成效,促進公共外交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進而更加有力地促進國家總體外交有著重要的意義。希望通過高校公共外交理論資源與地方公共外交實踐經驗的交流,從而更加奮發有為地推進公共外交的發展。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察哈爾學會主席韓方明致書面歡迎詞。韓主席說,地校組織是中國公共外交事業發展的重要標誌和組織力量。地校組織的興起,是公共外交理念傳播和普及的碩果;地校組織的發展,是紮實推進公共外交的組織保障。此次論壇的主要任務就是搭建地方協會與高校機構之間的交流平臺。他說,搭建這樣的平臺是必要的。地方協會有著豐富多彩的公共外交實踐,但缺少時間精力和方法來對這些實踐進行梳理總結和理論提升;高校機構擁有全球視野、理論和方法,但缺乏對現實問題的深度關註和把握。相互之間,資源優勢互補,互有需求,當然就需要一個深度的交流平臺。搭建這樣的平臺也是可行的。察哈爾學會作為中國一家非官方的外交與國際關系智庫,多年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公共外交事業的發展;外交學院是“中國外交官的搖籃”,擁有雄厚的學術資源和師資力量。我們合作創辦,大家積極響應參加,這充分證明了地校交流平臺的可行性。韓主席也提供了幾點如何使平臺參與者受益,實現平臺自身可持續發展的看法:1.地方要開放,張開雙臂,歡迎高校學者前來調研,並提供適當的條件。公共外交活動或項目不僅要“做好”,而且要“寫好”“講好”,更重要的是要讓他人“叫好”。地方可以“做好”,但不一定能“寫好”“講好”。如果做不到“寫好”“講好”,就不可能做到讓他人“叫好”。在“寫好”“講好”方面就需要高校的教授了。2.高校要放下身段,去接地氣,重視現實問題的調研,為國家發展獻良策。公共外交概念是舶來品,初期的引進、推廣是必要的。要想深入下去的話,就必須重視現實問題的調研。教授們要放下身段,願意下基層,去接地氣。否則的話,長期的“象牙塔”工作使自己遠離現實,就無法為國家發展獻良策。3.雙方應重視並運用案例研究方法。我們總是在講,理論與實踐要結合起來。由理論與實踐各自秉性所決定,直接結合需要大智慧,非常困難,不是普通人所能為的。案例方法在理論與實踐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實踐可寫成案例,眾多案例歸納可形成理論;理論通過案例教學,對實踐指導更為有效。醫學、法學是這樣,工商管理也是這樣,公共外交這樣的實踐性學科也應該是這樣。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公共外交季刊》總編輯、察哈爾學會國際咨詢委員會名譽主席趙啟正做主旨演講。趙主任說地方公共外交外交協會是我國公共外交的先鋒,希望通過這次會議,建立起地方公共外交協會和高校研究機構之間的聯系。中國作為世界大國能夠在世界舞臺上承擔更大作為,中國文化必須走出去。怎麽衡量中華文化走出去?趙主任覺得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今年有多少中文字進入了英文字典,尤其是思想性的詞匯,像民主、自由、人權等。有了外匯儲備,有了經濟儲備,那文化儲備沒有怎麽走出去?那麽“文化儲備”是什麽?如果我們今天不創立新的文化,沒有創新,老拿孔夫子走出去,能走多遠?趙啟正主任說,“城市外交”這個詞以前也有人用,但用得不多。習近平主席用了之後,開始正規化。地方公共外交協會通過公共外交,向外國公眾介紹真實的地方情況,各地公共外交做好了,中國的公共外交就整體做好了。地方城市的外事或外交,一是要服務於中央的整體外交,與總體外交的方針政策一致;二是要服務於地方的需要;三是要與外國代表團、外國人物、跨國公司等實體進行積極交流。各個城市要有自己的“城市符號”就要有好故事。如果說樣樣好,這好那好全面好,是“高富帥”,很難讓人記住。重要的是有某一點讓人記得住,突出個別的特點,而不是全面。城市外交表達方式和渠道是極多的,這就需要高校去做。地方公共外交協會舉行活動不妨請高校老師參與其中。地方接待外賓的層次參差不齊,正是如此,地方公共外交協會就要發揮作用。地方公共外交協會可以講一些案例,積極參與。我們除了向人家介紹我們的制度、政策、發展以外,還要介紹新發生的事情。
察哈爾學會秘書長柯銀斌主持了大會發言環節。中共黑河市委常委、黑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魯世巍發言。黑河是北國邊疆城市,地方比較大,人口175萬。黑河公共外交主要有以下特點:一個是以俄羅斯為對象。黑河對俄羅斯的公共外交是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格局。涉及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教育、體育、科技等方面。裏面既有地方政府和各個部門,包括人大,也包括高校,還有民間團體。二是以人文交流為主要抓手。三是資源豐富。旅遊資源、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知青文化、紅色文化等都很豐富。四是國家關系好。中俄關系是目前歷史最好時期,面臨著一個非常好的機遇。
熊煒老師從外交學理論的視角談了對城市外交的一些認識。他說,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在外交決策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前所未有的影響,參與外交活動日益頻繁。作為國家總體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外交顯然正在成為一種新型的形式。城市外交是連接三種重要關系的橋梁,這三種關系分別是:第一是城市外交與世界的關系;第二是與國家的關系;第三是與人民的關系。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察哈爾學會高级研究員、《公共外交季刊》學術編輯趙磊在大會上發言。他說,打造一個城市的軟實力要註重兩方面,軟實力的核心是文化,而文化的核心是價值。研究城市說到底是研究文化,傳播價值說到底也是傳統文化。文化就是城市的品牌、標示、資源,價值就是城市的規劃和話語權建設。中國城市要抓好這個很好的戰略機遇期,主要要結合好四個要素:一是定位準確;二是與國家戰略機密結合,考慮國家需要,城市、企業如何配合;三是要有際化視野,四是註重品牌建設。
廣東公共外交協會理事、華南理工大學講師張慶園指出當前我國公共外交實踐應完成意識喚醒、觀念普及、主體延伸三個轉向。城市外交具體的三個轉向為:1.指導思想,從“遮蔽醜”到“突出美”;2.內在設計,從平面到立體;3.形式選擇,從展示到共識。
清華大學副教授、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公共外交季刊》編輯部副主任趙可金發言。他說今天的會議有歷史意義,中國的公共外交推進10多年,終於結出了“城市外交”這個果實。中國的城市外交研究與歐美不同,會更有前景。趙可金對城市外交做了總結:一是做好一面文章,只有把城市外交放到國際化的大文章中才能看到城市的創造力;而是抓住兩個重點,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構建城市網絡;三是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
本次論壇將采用工商管理案例研討方法,分五個小組對廣州、南京、揚州、溫州、大連、青田、雲南、西寧、上海的公共外交實踐經驗展開討論。
學會還向全體參會人員贈送了《公共外交季刊》(總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