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1日,外交学院与察哈尔学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公共外交地方-高校论坛”在北京(外交学院沙河校区)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中国城市外交的实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公共外交季刊》总编辑、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名誉主席赵启正、中共黑河市委常委、黑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鲁世巍、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以及来自全国地方公共外交协会和高校公共外交研究机构的50多名专家和学者参加此次论坛。外交学院副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公共外交季刊》学术编辑熊炜主持开幕式。
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郑启荣教授致开幕词。他说此次论坛对进一步提高我国地方公共外交的成效,促进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更加有力地促进国家总体外交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通过高校公共外交理论资源与地方公共外交实践经验的交流,从而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公共外交的发展。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致书面欢迎词。韩主席说,地校组织是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组织力量。地校组织的兴起,是公共外交理念传播和普及的硕果;地校组织的发展,是扎实推进公共外交的组织保障。此次论坛的主要任务就是搭建地方协会与高校机构之间的交流平台。他说,搭建这样的平台是必要的。地方协会有着丰富多彩的公共外交实践,但缺少时间精力和方法来对这些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和理论提升;高校机构拥有全球视野、理论和方法,但缺乏对现实问题的深度关注和把握。相互之间,资源优势互补,互有需求,当然就需要一个深度的交流平台。搭建这样的平台也是可行的。察哈尔学会作为中国一家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多年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外交学院是“中国外交官的摇篮”,拥有雄厚的学术资源和师资力量。我们合作创办,大家积极响应参加,这充分证明了地校交流平台的可行性。韩主席也提供了几点如何使平台参与者受益,实现平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看法:1.地方要开放,张开双臂,欢迎高校学者前来调研,并提供适当的条件。公共外交活动或项目不仅要“做好”,而且要“写好”“讲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人“叫好”。地方可以“做好”,但不一定能“写好”“讲好”。如果做不到“写好”“讲好”,就不可能做到让他人“叫好"。在“写好”“讲好”方面就需要高校的教授了。2.高校要放下身段,去接地气,重视现实问题的调研,为国家发展献良策。公共外交概念是舶来品,初期的引进、推广是必要的。要想深入下去的话,就必须重视现实问题的调研。教授们要放下身段,愿意下基层,去接地气。否则的话,长期的“象牙塔”工作使自己远离现实,就无法为国家发展献良策。3.双方应重视并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我们总是在讲,理论与实践要结合起来。由理论与实践各自秉性所决定,直接结合需要大智慧,非常困难,不是普通人所能为的。案例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实践可写成案例,众多案例归纳可形成理论;理论通过案例教学,对实践指导更为有效。医学、法学是这样,工商管理也是这样,公共外交这样的实践性学科也应该是这样。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公共外交季刊》总编辑、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名誉主席赵启正做主旨演讲。赵主任说地方公共外交外交协会是我国公共外交的先锋,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建立起地方公共外交协会和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中国作为世界大国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承担更大作为,中国文化必须走出去。怎么衡量中华文化走出去?赵主任觉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今年有多少中文字进入了英文字典,尤其是思想性的词汇,像民主、自由、人权等。有了外汇储备,有了经济储备,那文化储备没有怎么走出去?那么“文化储备”是什么?如果我们今天不创立新的文化,没有创新,老拿孔夫子走出去,能走多远?
赵启正主任说,“城市外交”这个词以前也有人用,但用得不多。习近平主席用了之后,开始正规化。地方公共外交协会通过公共外交,向外国公众介绍真实的地方情况,各地公共外交做好了,中国的公共外交就整体做好了。地方城市的外事或外交,一是要服务于中央的整体外交,与总体外交的方针政策一致;二是要服务于地方的需要;三是要与外国代表团、外国人物、跨国公司等实体进行积极交流。各个城市要有自己的“城市符号”就要有好故事。如果说样样好,这好那好全面好,是“高富帅”,很难让人记住。重要的是有某一点让人记得住,突出个别的特点,而不是全面。城市外交表达方式和渠道是极多的,这就需要高校去做。地方公共外交协会举行活动不妨请高校老师参与其中。地方接待外宾的层次参差不齐,正是如此,地方公共外交协会就要发挥作用。地方公共外交协会可以讲一些案例,积极参与。我们除了向人家介绍我们的制度、政策、发展以外,还要介绍新发生的事情。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主持了大会发言环节。中共黑河市委常委、黑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鲁世巍发言。黑河是北国边疆城市,地方比较大,人口175万。黑河公共外交主要有以下特点:一个是以俄罗斯为对象。黑河对俄罗斯的公共外交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格局。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体育、科技等方面。里面既有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包括人大,也包括高校,还有民间团体。二是以人文交流为主要抓手。三是资源丰富。旅游资源、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知青文化、红色文化等都很丰富。四是国家关系好。中俄关系是目前历史最好时期,面临着一个非常好的机遇。
熊炜老师从外交学理论的视角谈了对城市外交的一些认识。他说,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在外交决策的实施过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参与外交活动日益频繁。作为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外交显然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形式。城市外交是连接三种重要关系的桥梁,这三种关系分别是:第一是城市外交与世界的关系;第二是与国家的关系;第三是与人民的关系。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公共外交季刊》学术编辑赵磊在大会上发言。他说,打造一个城市的软实力要注重两方面,软实力的核心是文化,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研究城市说到底是研究文化,传播价值说到底也是传统文化。文化就是城市的品牌、标示、资源,价值就是城市的规划和话语权建设。中国城市要抓好这个很好的战略机遇期,主要要结合好四个要素:一是定位准确;二是与国家战略机密结合,考虑国家需要,城市、企业如何配合;三是要有际化视野,四是注重品牌建设。
广东公共外交协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讲师张庆园指出当前我国公共外交实践应完成意识唤醒、观念普及、主体延伸三个转向.。城市外交具体的三个转向为:1.指导思想,从“遮蔽丑”到“突出美”;2.内在设计,从平面到立体;3.形式选择,从展示到共识。
清华大学副教授、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公共外交季刊》编辑部副主任赵可金发言。他说今天的会议有历史意义,中国的公共外交推进10多年,终于结出了“城市外交”这个果实。中国的城市外交研究与欧美不同,会更有前景。赵可金对城市外交做了总结:一是做好一面文章,只有把城市外交放到国际化的大文章中才能看到城市的创造力;而是抓住两个重点,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构建城市网络;三是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
本次论坛将采用工商管理案例研讨方法,分五个小组对广州、南京、扬州、温州、大连、青田、云南、西宁、上海的公共外交实践经验展开讨论。
学会还向全体参会人员赠送了《公共外交季刊》(总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