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4年 > (总第45期)
跨文化交流与和平学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5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阮岳湘  阅读:1825

阮岳湘(山东财经大学副教授):常见的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方式有五种:第一种是综合性,高度顾及自身与他人。用这种模式人们都会采取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解决方式。第二种是折中式,适中地考虑自身与他人。用这种模式,人们都能考虑达到双方共识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双方的首选。第三种是支配型的。用这种模式,人们试图掌握或支配这种冲突。第四种是退让型,就是很少顾及自己,主要是考虑到对方或者是他人。在这种类型的解决冲突中,个人会在冲突中屈服于别人。第五种是回避型。这是一种非常非常消极的,等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可以说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从根本上来说是从某一方面资源立场出发,力图减少资源的损失和尽可能获得资源,也可以将交际双方的关系界定为一种竞争关系。由于这种竞争关系的存在,一方增益,另一方损失,这个结果就不可避免。竞争关系的立足点决定这种双赢式模式实现的难度比较大,那么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对待这一种交际活动的本身,也就是第三文化模式。第三文化,顾名思义,是不同于跨文化交际实践中的客文化和主文化,它是建立于两者基础之上的,但是又高于两者的文化。第三文化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始于最初的接触,或者最初的联系。这种接触可能是由于某物在某一个时刻的历史文化需求,这个接触促使了某种需要的产生。基于这种需求,双方开始相互作用,然后双方关系的活动也开始。

交际双方有一个共同的需求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必须相互依赖,这样就进入到另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第三文化就开始形成,这就形成了一个相互独立、相互依赖的关系。这种文化是根植于交际双方文化之中的,但兼顾两者的超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化交际的民族主义。它既不同于民族主义的一元观,也不同于简单的二元对立,是一种全面的、立体的文化。机制拥堵还是大国协调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