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领导人出访期间的演讲,是展现其个人风采和国家形象的重要平台,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近几年出访时的演讲,展现了“爱讲故事的习近平”形象,实践了“接地气”的公共外交。
此前的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本人已经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实践者。
9月7日,访问哈萨克斯坦的习近平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讲述了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提到了自己的家乡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详细讲述了中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创作的大量名曲。在演讲结束时,他又说“我想起了中哈两国人民交往的两个感人故事”:61岁的中国儿子寻找80岁的哈萨克斯坦母亲;哈萨克斯坦在华留学生多次捐献RH阴性血。
2013年3月习近平当选国家主席后访问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时,每每发表演讲,都力戒单调枯燥的政治理念宣讲,而是融入轻松活泼的故事。在俄罗斯,他讲了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和中国汶川地震后中俄两国人民相互帮助的故事,细腻、感人。在坦桑尼亚,他讲到正在坦热播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引来听众善意的大笑。他在俄罗斯演讲中诠释了“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鞋子论”,《莫斯科时报》称习近平使用了“普京喜闻乐见的修辞方式”。
爱讲故事的习近平早已被世界认识。2012年2月,习近平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问美国时,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的演讲中就大篇幅讲述了感人的“鼓岭故事”。美国加州物理学教授雷克多·纳什曾在福州鼓岭度过快乐的童年。60多年后,纳什不幸患失忆症,但还是经常念叨鼓岭。纳什的中国情结经记者报道后,在福州工作的习近平帮他们完成了心愿。听到习近平的讲述后,有学者半开玩笑说,“这就是福州形象宣传片的最好脚本。”果然,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立项,计划将这个故事拍成电影《梦中鼓岭》。
从上面的例子可见,“习式故事”巧妙把政治理念融入各种看得见、摸得着且让人印象深刻的具体故事中,取得很好的传播效果。首先,习近平讲故事语言平实,经常出现民众耳熟能详的谚语,让人倍感亲切。其次,习近平讲故事惯于使用平凡人的平凡事,如在坦桑尼亚演讲中提到的中国新婚夫妇的蜜月旅行,正是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平凡事。第三,习近平讲故事善于融入最新鲜的元素,如在坦桑尼亚的演讲中提到蜜月旅行的中国新婚夫妇把见闻发布在“博客”上,在这次演讲中提到的《媳妇的美好时代》无论在坦桑尼亚还是在中国都是百姓身边很新鲜的元素。
近年来社会化网络媒体的发展、信息碎片化、语言灵活化等背景下,人们对抽象、难懂的政治理念和口号不感兴趣,传播主体转而将其融入有趣的故事进行“巧传播”。在这个背景下,习近平通过讲故事开展“接地气”的公共外交,无疑值得肯定。
(赵新利: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讲师,原载于《日本新华侨报》, 2013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