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第2届公共外交国际论坛
凤凰播报2013年9月22日:梅里森 欧洲文化外交地位为何与中国相反?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凤凰播报  作者:吴晶晶  阅读:2097

黄.jpg


察哈尔学会等主办的“第2届公共外交国际论坛”在海牙召开

当地时间9月19~20日,察哈尔学会(The Charhar Institute)与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Clingendael Institute)、德国对外文化关系学会(Institute for Foreign Cultural Relations,ifa)共同主办的“第2届公共外交国际论坛”在荷兰海牙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为“中欧关系中的文化与理解”,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主席吕凤鼎大使率学会代表团参加了本次论坛。

19号上午,论坛开幕。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部主任梅里森教授主持。梅里森教授、德国对外关系关系协会秘书长格拉茨先生、罗伯特·博世基金会中国项目主任纪韶融先生分别致辞。

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吕凤鼎大使、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部主任梅里森教授分别作主旨讲话。

吕大使说:“中国一向高度重视同欧盟关系,文化交流是中欧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当前,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欧文化交流也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中欧应携手努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我们古老的文明续写新的篇章,树立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榜样,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在这方面,公共外交可以而且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中欧的公共外交工作者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梅里森教授说:“文化外交必要性一直受质疑,欧洲政治方面较弱导致文化外交地位堪忧,各国缩减文化交流预算。中国在此的方向正相反,正加大对文化的投入,从占GDP2.5%倍增到5%,这是中国的新战略,中国的可见度提升,时代广场的形象片、援建非盟总部大厦、孔子学院等举措都是表现。如何相互认知,这是中国和欧洲的共同责任。文化关系可以提升基本信任,从而对高级政治产生影响。文化可以和政治相互作用,相互提供操作背景。这方面,首先需要个人和公民社会的更多参与,其次要相互认知,将对方文化视为己方的重要资源。”

本次论坛分为七个专题:

1.软实力的文化维度

2.文化外交:概念与功能

3.文化关系与政府

4.文化组织与相互学习

5.基于网络途径的文化外交

6.人文外交:中国与欧洲的实践

7.文化关系中的新生代实践与期望

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教授在“文化外交:概念与功能”专题上发言,他探讨了文化外交的定义及其四大作用,同时指出了国家该在文化外交上做些什么。他指出,“跨国界的文化对话网络很重要,当人们有归属感时,就会倾听、学习、容忍差异。中国现有制度符合国情,但也需要面向未来的政策。中国的改革重点,即投资导向的发展,意味着有些方面需要妥协。欧洲则不同,欧洲可以逐步地发展。”

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在“软实力的文化维度”专题上发言,他从传统中国、现代中国、未来中国三方面,提出“软实力”在中国话语中的阐释,从历史原因和文化原因两方面解释中欧的认知鸿沟,指出该认知转变对欧洲的意义,以及“中国梦”和“欧洲梦”的共通之道。

中国国际出版集团总编辑黄友义在“文化关系与政府”和“人文外交:中国与欧洲的实践”专题上发言,他指出:“中欧交流覆盖了文化的各个方面,欧洲对华文化交流活动很多,相比之下,中国对欧的文化交流活动较少,即存在“文化交流赤字”现象。”“通过两个具体的合作案例展现中欧民间交流的运作方式和作用。共同致力于一件事,一本书,一部影片等,会增进合作双方对对方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本次论坛对外发布了会议成果“海牙共识:中欧文化关系”。(全文见附件)

据悉,第1届公共外交国际论坛于2012年5月在北京召开,主办方为察哈尔学会和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主题为“公共外交的智慧:中欧美对话”。

本次论坛是双方合作的继续,并且增加了德国对外文化关系学会为共同主办方。根据合作三方的计划,第3届论坛将于2014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第4届论坛将于2015年在德国柏林举办。

察哈尔学会是中国一家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

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是一家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与政策发展的智库。

德国对外文化关系学会是一家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艺术的交流与对话的NGO。

会议现场.jpg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