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中国与全球:战略与治理”研讨会
杨昊:中国在提供全球公共物品观念上的障碍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2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新闻与公共事务部  阅读:1731

(现场速记,未经本人审阅)

中国提供公共物品主要局限于政府,因为在中国像察哈尔学会这种有能力、有意愿在跨国范围内提供公共物品的非政府力量还是很薄弱的,所以中国提供公共物品主要集中在政府。中国的政府在提供全球公共物品的时候主要有两个关键的障碍:

一个是经常说到的传统的现实主义的逻辑,我们既然能做一个“搭便车”者,为什么不去“搭便车”?为什么让别人去“搭便车”?这个大家都好理解。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博士杨昊

我主要想强调的是第二个,最近在网络上兴起一种对中国向全球提供公共物品的质疑,发出这种声音主要是因为公众认为中国对国内公共物品的提供不足,因为我们国家不是一个富裕国家。因此当中国在提供全球公共物品或者是在国际层面上承担义务的时候,往往招来这种质疑,“自己老百姓的生活还没搞好,为什么到国外承担那么多的义务?”往往是在特殊的新闻事件出现时,这种声音会特别强烈。比如说前几年国家的校车事故,紧接着就有相关的新闻报道出来,我们国家在非洲捐赠了多少非常好的校车。这样的新闻一出来,我们又产生一种强烈的对比,“你自己还没搞好,为什么去承担国际义务?”这样的声音在民间是有的,如果这种声音持续存在,总会对决策者有一些影响,我觉得这种观念上的障碍是要去打破的。

在我看来,如果我们关注于政府层面提供公共物品,实际上跟GDP的关联不太大,因为政府的行为主要看财政收支的情况。如果说对我们GDP统计存有质疑,是不是有水分?但是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无疑在全世界是很高的,有人说中国是全世界最富有的政府,我们每年都会有中央等级财政支出的表,只要我们仔细看一下,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们提供的国内公共物品跟提供的国际公共物品都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一看表就知道财政支出主要用在哪儿了。

我想说的就是我们如何合理调整财政支出,“两手抓、两手硬”,既增加国内公共物品的供给,也增加国外公共物品的供给,并不是要在这两者之间打假。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好比有三个儿子分家产,老大分了一个碗,第二个分了一个盘子,第三个分了一个别墅,但是老大和老二天天打架,“你看你分了一个碗,我才分了一个盘子”,问题的关键是别墅去哪儿了?在民间有一种简单的想法,就是国内供给得不足,所以就不要再往国外供给了,但我们认为这两者并不是必然的矛盾关系,而是齐头并进,合理调整财政支出。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