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中国与全球:战略与治理”研讨会
钟新:通过共公外交参与全球治理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2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新闻与公共事务部  阅读:2138

(现场速记,未经本人审阅)

这两年我比较关注公共外交,一直以来我看到的各种关于公共外交的定义,很少把“全球共同利益”、“人类共同利益”纳入进去、直接明确地写到概念里面去。比如说我们在做公共外交的过程当中,我们要给外国公众提供信息,与外国公众互动,影响外国公众,其目的是要增进国家利益以及增进全球共同利益。我觉得这一点是我自己在讲公共外交课的时候每次都要强调的一点。为什么要增进全球共同利益?因为你做公共外交既是手段也是目的,因为做公共外交主要是想表达你对世界的善意、友好,那么你做的事情不是以增进共同利益为目的的事情,有可能别人就感受不到你的友好、善意。作为公共外交的一个研究者来说,我觉得如果把增进全球共同利益明确地纳入我们的概念里面去,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尤其在今天的全球治理环境下,我觉得更有意义。

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钟新教授(吴丹 摄)

第二点我想说一下关于“中国梦”的内涵。15号我要在长春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上发言,也是受察哈尔学会的委托,我们做了一个很小的研究,就是中外媒体对“中国梦”报道的研究。其中也看到了刚才各位老师所提到的世界疑惧中国这样一个很明显的信息。我们看到国外的大多数报道,英美媒体也好,主流媒体也好,谈得比较多的比如“中国复兴”,他们想到的是中国的威胁,你可以看到这种不确定性,因为我们在“中国梦”内涵当中强调得比较多的是中华民族的复兴。因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理解就是所谓的“国家主义”,因此甚至有人把它评价为民族主义的再次崛起或者是民族主义思潮的强化。

最近我们也在考虑“中国梦”的国际传播说什么?我们在阐释中国梦的时候也说到与世界共享“中国梦”,究竟怎么共享“中国梦”呢?并没有很清楚的内涵。其实全球治理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一点儿不务虚的事情,需要全球一起行动的愿景和具体落实的行动。我认为我们在阐释“中国梦”内涵的时候,应该尽量把明确的“参与全球治理,建设更美好世界”纳入“中国梦”,体现与世界共享“中国梦”的核心内容。这也许是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第三点,关于政府观念的转变,我们的政府在做公共外交的时候更多地强调的是国家利益,到目前为止我们的很多行为还是政府行为、国家行为,其他很多的非国家行为体其实参与得非常少。在全球治理这个大的全球议题下,应该说国家的身份和角色应该调试,比如说我不仅是一个主要的行为体,更重要的是我还要做一个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方案设计者,然后成为非国家行为体的组织者和动员者,从这种方式上积极动员多行为主体参与全球治理,实践全民外交。我觉得公共外交实际上就是全民外交,尤其是我们从传播的角度来讲,你的任何行为发出的信息都会给别人带来一定的感受,所以说我认为公共外交实际上就是全民外交。

在具体的多行为主题当中,企业、非政府组织、媒体、公民这些主体都是政府之外的很重要的行为主体。比如说到公民这个最小的单位,很重要的一个印象,在说到捐款的时候,中国内地的公民捐款度是很低的,非常非常低,就是说这种自觉意识是很低的。相比较而言,中国香港公民的捐款意识要强烈得多。

公民怎么去更好地参与?尤其像今天没有谈到具体的全球治理,治理什么?最近我承担了一个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的调研,去年开始的,刚刚完成,内容是对全民低碳意识的一项调查。你会发现,低碳的意识还是比较差的,恰恰这是全球治理很核心的一个内容,和我们比较着急的环境问题、气候问题很有关系,所以怎么去动员全民?这就是说公共的外交意识、全球意识、全球公民身份需要我们进行建构。

今天跟大家讨论这个话题,我突然有一个念头,想去研究一下中国的主流媒体在报道什么?我接触到的很多的中国媒体走出去,更多的是报道跟中国有关系的事情,是不是应该更多地站在全球立场上去报道一些问题,从全球共同利益的角度去探讨一些问题?涉及到中美关系或者涉及到与东南亚关系的时候,也许我们站在比较狭隘、自我的角度上报道问题,甚至表达出一种愤怒也好,什么也好,总之不是全球关怀的这么一种视野。我们真的需要一段时间去好好研究一下中国主流媒体的关注点,这是今天我想到的一个很有意义的主题。

另外关于非政府组织,一直以来中国政府不太习惯除了政府之外的其他力量形成、存在,我觉得好像也是一种疑惧的状态。所以说更好地培育好非政府组织、培育好全球公民社会,我认为可以更好地发动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在政府总体设计的框架下来实施。

还有我们的企业,中国跨国企业这么多,6号我去给中石油讲企业外交主题的时候,我跟他们驻外的一些人交流,他们说:“你讲的事我们以前也在做,可是我们不知道这是企业外交。”这种意识是比较弱的。因此我觉得在行动中如何去增强这些主体的自觉意识,比如说向中石油这样的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他有能力、有实力,也比较有空间去做。问题在于怎么样增强他们的自觉意识,使他们把履行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和企业外交以及企业参与全球治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我觉得他们会做得更加自觉,会更有意义。那天我跟中石油某个部门的总裁交流,10年前他们去尼日利亚的时候,他们认为“为什么我要去赞助这些周边地区呢?比如说我捐助做一个宗教的教堂合适不合适?”这些他们都比较纠结,怎么去做?增强自觉意识还是很重要的。那最不同的行为主体呢,我觉得从政府到各个行为主体都应该有个主题,就是在国家认同和全球公民这两种身份之间怎么去寻找平衡点?我是一个中国人,同时又是一个世界人,这样的一个身份的认同非常重要。

今年6月份我参与了我们新闻传播界一个很重要的全球性的会议,叫国际传播学会,在会上我自己参与组织了一个前会,这个会议的主题就是研究金砖国家在扮演国家认同与全球公民身份这两种角色上的平衡,或者说如何适应新的角色。这是第三点,政府怎么样转变观念,成为设计者和动员者,积极动员多行为主体参与全球治理,实现全民外交。

第四点,我们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当中,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即:在表达善意的同时,体现我们的专业能力,提升我们的国际公信力。我在研究公共外交的过程中看了很多论文。我很喜欢这样一篇论文,它讲到了公信力构成的几个纬度:第一个重要的维度是你的专业能力,第二个是可信度,第三个是善意。善意放在第三位,第一位是你的专业能力。我们要有能力参与,就像刚才熊老师说的,我们想去参与规则制定,我们有没有这方面的技能,有没有足够的能力做好这个事情,体现出我们的专业能力,真正贡献于全球治理。

(钟新: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