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中美“习奥会”不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吸足了世界的目光。在为期两天的庄园会晤中两国元首就所共同关注的议题进行了坦率的交流,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调,而这种“不打领带”的非正式会晤外交也给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形式的发展与创新带来更多的思考。
长久以来,不少国家的领导人都热衷于这种非正式的高层交流,尤以美国为甚。如1959年艾森豪威尔与赫鲁晓夫就通过在戴维营的会晤实现了冷战时期两大集团领导人的首次接触。再后来诸如撒切尔夫人可以在里根做司机的高尔夫球车上与之谈笑风生,克林顿可以穿着他那宽松的蓝毛衣和牛仔裤与阿拉法特指点江山,小布什也可以在昏黄的台灯下与布莱尔促膝长谈等等。这些对于正式的高峰会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在领导人的非正式会晤中却被运用自如,这就是领导人私人外交的能量。
与传统的领导人互访所进行的照本宣科的正式会晤相比,这种互动形式具有了更加灵活和融洽的色彩。借助这一形式,双方一方面可以更加开诚布公的就相关议题甚至是敏感和棘手问题进行坦诚对话而不会有太多压力,另一方面领导人之间还可以就此确立起良好的私人友谊,以更加富有亲和力的形式自上而下地推动两国外交关系的良性发展。整个过程没有盛大的仪式和冗长的演讲,领导人可以和普通人一样聊天、就餐、散步,甚至打球,这种形式已经给当今外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打上了新的烙印。
当然这种外交形式并不是领导人的清谈,在所营造的宽松环境中,是有着明确的实质性内容的。比如此次中美庄园会晤摆脱了以往的繁文缛节式的传统外交形式,对网络安全、朝鲜半岛无核化、气候变迁等地区和全球性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针对有歧见的课题也表达了不同的看法,最终在长达八个小时的轻松互动中,坦诚交换了意见,达成了基本共识。就内容和所取得的成果来说,国务委员杨洁篪认为这是有战略性、建设性和历史性意义的一次重要会晤。除了内在的实质性成果,此次庄园外交给中国的外交发展带来深刻的启迪。
在很多人眼中,外交似乎就应该是正襟危坐、一板一眼,又或是唇枪舌剑、义正词严。事实上外交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因政策、形势和战略发展需要的不同而灵活掌握,使内容与形式相契合,避免出现僵化死板的因循守旧,造成外交缺乏创新与生命力。在特定的时期和议题领域,领导人通过私人外交渠道来推动事态发展的努力往往会事半功倍,这也是灵活开放的非正式外交越来越受到青睐的原因。虽然外交形式可以是多样性的,但是在宗旨和主题上却是一致的,这便是要切实维护本国国家利益,切实保证地区与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可以说,形式虽异,但是殊途同归。
此次庄园会晤后,杨洁篪在吹风会上也提出希望双方继续加强各层次的对话和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尽早实现互访,并适时在中国再次举行类似会晤。这一方面体现了两国对于中美双边关系的重视,另一方面透露出了中国在外交上越来越清晰的自信,以及更加成熟和多样化的外交理念。其实,类似会晤不一定仅仅限于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在与其他国家甚至是地区组织的双边和多边关系中,也可以参照这种模式。
目前,中国与周边部分国家在领土问题方面所存在的争议给彼此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地区局势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面对这些棘手问题,当政府间的正式会晤遇冷搁浅的时候,与其一味地以外交辞令强调主权归属不如转换一种新的视角来视之,以自信的大国心态来对待有关各方的相应诉求,采取更加灵活主动的外交路径来积极推动事态发展。而中国外交史上诸如乒乓外交、国际友人穿梭传递信息等都是外交创新的成功案例。
当搁置成为常态,创新则势必成为一种必然。当然,理论与理念的创新对于外交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相应的硬件建设也要符合这种发展需要。此时,人们不禁要问:美国有戴维营,有克劳福德牧场,还有安纳伯格庄园,俄罗斯有索契海滨(Sochi),英国有契克斯别墅(Chequers),那么中国呢?当中国的外交理念越来越成熟,并逐渐彰显出更加的自信和灵活的时候,中国是否有安纳伯格式人物并能提供这样的公共外交平台?中国是否已经为多样化的外交活动准备好了对接国际外交舞台的私人庄园或者牧场呢?察哈尔学会总部所在的察哈尔牧场有可能被征用为这一演绎大国外交风云的舞台吗?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是中国察哈尔学会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