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柯银斌
柯银斌:“我们”如何“扎实”推进公共外交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7日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柯根斌  阅读:1176

柯银斌

    察哈尔学会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这种尝试,效果颇好。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其中的关键词无疑是我们扎实。那么,我们是谁?主要是指哪类组织与人士?如何做才是扎实呢?扎实的评估标准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从事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人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任职的察哈尔学会,近3年来一直以推动中国的公共外交事业为主要任务。在此,不揣浅陋,提出一些个人见解,供大家批评和参考。

    从职能或角色来看,我们是指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中的实践者、研究者和传播者。实践者是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又可细分为决策者、执行者和参与者,他们具体开展中国对外国的公共外交活动;研究者是以公共外交为研究对象的机构和人士,他们具体从事中国与外国的公共外交战略研究、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传播者是以公共外交实践者的行为、研究者的成果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媒介机构。

    笔者认为,唯有实现实践者、研究者和传播者三者之间的互动,才能扎实地推进中国的公共外交事业。

    一、前提: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

    无论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和传播者,首先要明确自身的战略定位,即选择什么作为战略重点。这个什么我想做什么我可做什么我能做什么交集。一般而言,实践者要明确受众对象:哪个地区?哪个国家?哪类受众群体?研究者要明确行为主体:哪类实践者?政府、人大、政协、企业还是社会团体?传播者要明确内容重点:哪些实践者在哪些国家开展的公共外交活动?

    二、采用案例方法,实现实践者与研究者的互动

    我们经常说,理论与实践要相结合。由于理论和实践的本质差异,它们是很难直接结合的,但可通过案例这个桥梁间接地结合起来。实践者的每次公共外交活动,都是鲜活生动的案例素材。实践者要开放些,欢迎研究者进入,采用案例方法来整理这些素材,撰写出案例报告,总结经验和一般规律,这有利于实践者更有效地开展公共外交活动。研究者要走出象牙塔,深入到实践第一线,熟悉运用案例方法,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理论。清华大学赵可金教授团队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合作的《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就是一例。

    三、推动深度合作,实现内容提供者与传播者的互动

    无论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对传播者而言,它们都是内容提供者。提供者与传播者的互动有三个层次:一是新闻报道,实践者开展活动,研究者发布成果,邀请媒体到场。媒体对其进行报道或专访,让内容传播给更多的受众。这是目前极为普遍的方式,处于互动的最低层次。二是共同设置议题,选择合适的内容,由媒体进行专题/专栏式传播。察哈尔学会与《世界知识》杂志、凤凰网博报纵议院的合作就是这种方式。三是共同主办活动或开展课题研究,双方全程、深度合作,全面互动,实现共赢。我学会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就属于这种尝试,效果颇好。

    四、构建平台组织,实现实践者、研究者和传播者三者之间的互动

    所谓平台组织,就是同时在不同群体之间开展活动,使其共同受益的组织。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以及已成立的11家地方公共外交协会就是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中的平台组织。这些组织汇集了全国或地方公共外交的实践者、研究者和传播者,由其牵头实现三者的互动,应成为其主要的工作方式。

    目前,这些协会成立的时间还较短,平台组织的功能正在构建之中,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同时,各地方政府,应大力支持当地成立公共外交协会,并使其发挥平台组织的功能。

    “我们如何扎实推进公共外交,是一个大且新的课题。首先需要实践者、研究者和传播者的自身努力和探索,然后在此基础上实现三者的互动,其中公共外交协会应发挥平台组织的功能。

    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兼高级研究员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