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丁咚
丁咚:中国战略上亲俄疏美的利弊得失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6日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丁咚  阅读:1897

    在外交首访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可以在金砖国家峰会间隙,安排中俄元首会谈。中国以往遇到同样情况时都作如是安排,今次却突破常规,显示了中方强烈希望通过这样一个象征性极强的步骤,当作宣示中国新一届政府外交战略基调、倾向和重点的机会。 

  这是习近平首访所要达到的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外交目标。它同时体现于此后对非洲三国的访问中。 

  这是因为,中国对美国“重返亚洲”,并以自己为对手展开积极的、具有战略性质的竞争,对西方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愈来愈强势的地位,对地缘政治生态向着不利于己的恶化,都深感不安,充满危机感。 

  为了减轻自身压力和不安,因应可能出现的危机局面,中国主动拥抱“北极熊”和“非洲狼”。 

  从近代以来,中俄之间的关系就极为复杂,两国既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期,又曾在边境相互陈兵百万。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逐渐恢复和发展,在对待美国和北约方面,两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利益交汇点,两国的经贸尤其是军工合作也极具现实意义。 

  然而从长远和战略角度,中俄之间却隐藏着再次疏远乃至敌对的重要诱因。正因如此,俄罗斯在与中国走近的同时,与美国、欧洲的关系并未冷淡,而且在中国周边寻找合作伙伴,并采取旨在制衡中国的措施:它“重温旧情”,重返越南金兰湾,与其开展紧密的军事合作;它与印度的政治、军事、经济关系也很热络;它在蒙古、中亚等中国近邻维持并强化旧的影响等,都是其对中国着意防范并进行战略牵制的未雨绸缪之举。


中国似乎忘记了历史,也似乎对现实中两国存在的诸多矛盾和冲突点毫不介意,仍然一往情深地与俄罗斯“亲密接触”。 

  相比较俄罗斯,美国并未占领中国的一寸土地,也未夺取中国的财富(甚至将中国给予的庚子赔款,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而且,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美战略上走近之后,美国持续地支持和帮助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促进了中国的发展。 

  毋宁说,在中美之间产生敌对情绪的分歧,主要集中于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不过美国“重返亚洲”,并非将中国视为敌人,意欲启动战争或者像与苏联一样,进行另一场冷战。美国并不认为中国目前的实力足以对抗它,为此需要与中国展开真正的较量,甚至不惜一战。 

  习近平在非洲的任务,也与在俄罗斯异曲同工。他访问的首要和核心的目标是政治上的、战略上的,其次才是经贸和能源合作。 

  具体来说,从此访中我们得知,中国外交在转型关键期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集合国际力量形成准结盟关系,积极平衡并改革以美国单一领导为主要特征的现存国际体系,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扩大中国的国际存在和全球话语权,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加稳定可靠的外部环境和支持系统,以此消除中国在内外两方面日益增强的不安全感和危机感,是其总基调和新倾向。 

  而重点正是习首访的俄罗斯、非洲。选中非洲,一则因为中国在该区域的长期无偿投入和经营已累见成效;二则中非之间在政治上没有排异性,非洲在得到中国财政和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会对中国政治保持沉默;三则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对外部资源能源需求是长期的,非洲是中国资源能源的主要来源地之一。 

  后者对外部投资和援助的贪得无厌,以狼为喻恰如其分,且与俄罗斯的熊性不无相似,所不同者,无非是熊更为野蛮和凶恶。中国不计俄罗斯背叛和非洲民主化后疏远中国的“前嫌”,与两者关系重现往日光景,是隐藏了巨大风险的。 


中国新政府对外部威胁及国内发展形势进行了自己的判断,使得其在外交上作了权宜之计的选择,并构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基本内核,由此导致与美国等和中国具有更紧密的经贸关系,以及真正友好的政治关系前景的国家,产生疏远和莫名的对抗与敌意,可谓得不偿失,不符合中国、中国人民的长远和切身利益。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