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欧阳君山
欧阳君山:孔子学院正须努力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7日  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作者:欧阳君山  阅读:1957
    《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显示一个或许喜出望外的现象,那就是海外民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较高;也显示一个多少让人悲从中来的现象,那就是海外民众对孔子的喜欢程度不高。症结应该在于对孔子的思想及整个中华哲学一直缺乏一套能与西方学术“范式”很好对接的解释系统,仍是停留于用“四书”解释“四书”,用“五经”解说“五经”,导致孔子虽蜚声海内外却不能在外国民众中真正入脑入心!
——题记
    近些年来,特别是“入世”以来,随着中国大步流星“走出去”,尤其公共外交渐成潮流,“国家形象”问题正越引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的关注。毫无疑问,国家形象构成对一个国家的“先入之见”,会有形无形地影响该国公民与组织在对外交往中的交易成本,好的国家形象降低交易成本,坏的国家形象增加交易成本,极端者甚至被人拒之门外,即交易成本无限大。中国之所以要启动国家形象宣传,甚至不惜在美国纽约曼哈顿的时报广场电子屏广而告之,重要原因也在于看到了国家形象对走出去的巨大意义。
    中国国家形象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北京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最新发布了由察哈尔学会、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和华通明略三家机构联合研发的《中国国家形象调查报告2012》,据了解,该调查覆盖不同地理区域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7个国家,即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访问样本共计2359人。为保证每个国家抽样的代表性,被访者覆盖18—55岁的当地居民,地理上尽可能覆盖全国。该调查严格执行在线调查的国际标准,执行时间是2011年4月,正是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在曼哈顿播发两个多月后。
    该调查显示一个或许喜出望外的现象,那就是海外民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较高。在发展中国家,该比例达到90%左右。印度和马来西亚民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最高,分别有92%和93%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中国有所了解;其次是南非,87%的受访者表示至少对中国有一些了解。常言说得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可能反映发展中国家对同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的好奇和虚心。
    调查覆盖的发达国家对中国的了解程度相对偏低,但在美国和澳大利亚,表示对中国有所了解的受访者也都在70%以上。英国的情况出人意料,本来因为香港的关系,中英两国的瓜葛应该相对较深,但英国民众对中国有所了解的比例最低,只有60%。这可能也是经贸关系紧密程度的侧影,在调查取样的三个发达国家中,中美两国经贸之紧密自不待言,澳大利亚近些年来的经济繁荣也明显得益于中国对澳大利亚资源的强烈需求。
    总体上,海外民众对中国了解程度较高,反映了中国崛起尤其是中国与世界融合发展的现实。拿较有说服力的进口额来讲,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1年,按美元现价,中国进口额占世界总量比重由3.35%提高到9.94%,美国则从18.73%降至12.32%;中国对世界进口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3.03%,美国为8.63%,中国贡献相当于美国贡献的1.51倍。再看较有说服力的出口额,从2000年到2011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总量比重由3.86%提高到10.42%,美国则从12.11%降至8.13%;同期,中国对世界出口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4.02%,美国为5.94%,中国贡献相当于美国贡献的2.36倍。中国对世界的“大进大出”不可能不把中国普及到海外民众的眼中甚至心中。
    如果说海外民众对中国的了解程度较高令人喜出望外的话,该调查也显示一个多少让人悲从中来的现象,那就是海外民众对孔子的喜欢程度不高。调查向受访者出示了23个代表、反映和彰显中国文化的素材,包括长城、兵马俑、故宫、天安门广场、汉字、瓷器、旗袍、孔子、国画、京剧、灯笼、熊猫、龙、成龙、中国功夫、中国美食、筷子、姚明、奥运场馆、扇子、中医中药、玉器、茶叶等,问他们的喜欢程度。结果显示,各国受访者最喜欢的中国元素排名趋于一致,依次是熊猫、长城、成龙、中国美食和故宫,喜欢程度次高的元素包括龙、茶叶、中国功夫、扇子和瓷器。孔子、汉字、京剧、中医中药都落入喜欢程度较低之列。
    孔子的“落选”尤其让人失望和不解,不仅因为孔子是中华儒家文化的主要符号,早已经蜚声海内外,孔子为外国民众所知所喜甚至所爱完全是有基础的。更重要的是,随着改革开放及“入世”以来的大步“走出去”,以孔子命名的中华文化启蒙教育机构已经在全球遍地开花,自2004年11月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成立以来,截至2012年,已有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9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还有62个国家160多所大学要求开办孔子学院。这无疑为外国民众了解孔子注入了强心剂,可为什么孔子还“落选”呢?
    从海外民众最喜欢的熊猫、长城、成龙、中国美食和故宫看,有分析认为,他们都具有四个特征:体现中国文化;已经成为经典的或者现代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贴近日常生活或熟悉度高。可孔子难道不体现中国文化、难道不属于经典的、难度熟悉度不高、难道不具有鲜明个性?应该说,孔子或多或少都符合这四个特征,某些特征甚至还十分突出。
    症结可能在于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解释!孔子虽早已蜚声海内外,甚至也是欧洲启蒙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源头,18世纪的整个欧洲大陆几乎都服膺孔子的思想,伏尔泰对孔子更是早晚膜拜,这位被誉为“百科全书派”的重要启蒙思想家甚至表示:“当中国已经成为繁荣而且制度完善的国家时,欧洲还是一小撮在森林中流浪的野人呢!”西方近现代的人本思想即来自于孔子,至少得益于孔子,甚至西方的公务员制度都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中国科举。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对孔子的思想及整个中华哲学一直缺乏一套能与西方学术“范式”很好对接的解释系统,以致《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世界的衰落》一书作者马丁•雅克感慨说:“理解中国将是21世纪的巨大挑战之一!”
    西风东渐以来,为解释中西文化的异同,特别是弥合两种文化的鸿沟,一代接一代的思想家作出艰苦卓著的努力,提出不知其数的看法、观点、理念、学说、理论和思想。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种理论可真正实现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无缝连接,虽有过很多提法,大者如“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也包括“西体中用”和“中西调合”论,但都没有给出系统的论证,更谈不上逻辑自洽,多流于表面化甚至口号化的概括,实质上还是中西文化两张皮,要么言必称希腊,什么“四书”“五经”,“全都踏倒他”;要么言不及希腊,用“四书”解释“四书”,用“五经”解说“五经”,都没有真正发现中西两种文化的血肉联系。这应该正是孔子虽早已蜚声海内外却不能在外国民众中真正入脑入心的重要原因。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正须努力”!孔子学院的一定基础已经铺垫,随着中国更广更深地融入世界,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正在加速之中,孔子不但入耳入目而且入脑入心的时日必定到来!(本文是新加坡联合早报网2012年12月16日专稿,作者欧阳君山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