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第五场——“崛起中的中国与全球治理”
报告人:吉林大学博士生杨晨曦 《东北亚地区环境治理的困境研究:基于地区环境治理结构与过程的分析》
人民大学博士生姜姝《寻求博弈均衡之道——崛起中的中国与美国的能源气候合作》
武汉大学博士生赵斌 《大国国际形象与气候政治参与:一项研究议程》
点评: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张严冰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系主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檀有志

吉林大学博士生杨晨曦在《东北亚地区环境治理的困境研究:基于地区环境治理结构与过程的分析》一文中指出,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导致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激增,是造成相关的国际环境合作无法应对酸沉降加剧的主要原因。他认为东北亚环境治理结构的最大问题,在于国家主体一家独大,独占全部权威,其他治理主体——科学机构、NGO、跨国公司的作用明显不足。环境问题可能是非政府组织最容易发挥作用的领域,非政府组织可以在全部环境治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前提是公民社会发育相对完善、社会自组织的权利得到充分认可。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张严冰点评杨晨曦:东北亚环境治理困境的原因,一是各国的国内执行力不足,二是东北亚的国家、社会结构和西方存在显著差距,社会力量发育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姜姝在《寻求博弈均衡之道——崛起中的中国与美国的能源气候合作》一文中认为中美减排目标,应该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通过建立重复博弈框架来实现“重复式均衡”;而清洁能源开发和技术转让谈判,则应该使美国认识到中国清洁能源市场的前景,引入相关机制来促进“制度式均衡”。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系主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檀有志点评姜姝:中美气候和能源谈判问题,并非仅仅能够用博弈论理论就能够达到双方的均衡,还必须将中美间的政治关系和差异考虑进去。

武汉大学博士生赵斌在《大国国际形象与气候政治参与:一项研究议程》一文中认为,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为建构负责任大国身份和提升国际形象,应该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和政治进程,为国家崛起创造软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