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2年 > 第8期
学会动态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6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新闻与公共事务部  阅读:1463

    2012年8月10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察哈尔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七届中韩未来论坛·公共外交分论坛”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外委会主任赵启正、韩国外交通商部公共外交大使马宁三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韩国国会议员、智库首脑与中方学者等近百人参加论坛。
    2012年8月13日上午,由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学生联合举办的,察哈尔学会学术支持的中美青年精英互访项目IMUSE2012 开幕式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主办方院校及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浙江大学、香港大学等20余所中美名校的30名精英学子在此正式开启了为期十天的京港之旅。
    柯银斌秘书长出席开幕式及致辞,他说:察哈尔学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在中国推动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在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办、我学会承办的《公共外交季刊》(总第10期)中,我们以“青年与公共外交”为专题进行过研讨。今天,我们又亲临青年公共外交的现场,非常高兴。之后,柯银斌秘书长以“青年与公共外交”为题谈了三点看法:
    1、青年学生是各国公共外交的重要后备力量。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的长期工程,今天的行为需要在几年后、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才能看到效果。今天的中美青年学生跨国交流就是重要的公共外交行为,这种行为必将在未来的某个时点上产生某种效果。
    2、学生精英交流是有效的公共外交形式。这是因为:学生之间更容易交流,如同国际上的同行交流一样;学生交流有利于从学习阶段就开始了解本国和他国,这种了解将会影响人的一生;学生时期所建立的人际友谊也将影响到工作时期。
    3、中美青年交流对中美友好有较大的作用。中美友好需要中美两国政府、政党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青年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导阶层,必将在中美长期友好事业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柯银斌秘书长代表韩方明主席向学生代表赠送了《公共外交概论》、《公共外交季刊》等读物。
    2012年8月18日,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在张家口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出席了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了题目为《公共外交是全民的事业》的重要讲话。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在开幕式上致开幕词,题目是《文化中国:公共外交的实力和手段》(请参见附件一)。张家口市市委书记王晓东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主持了开幕式。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卢树民,外交部高级外交官创新实践委员会主任孙树忠,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等先后在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赵启正主旨演讲请参见附件二)。著名媒体人曹景行主持了主旨演讲。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王胜洪,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段惠军,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央外办原副主任吕凤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人民日报社原编委詹国枢,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原驻欧盟使团团长关呈远,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原驻泰国大使张九桓,中国日报社原总编辑朱英璜,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陆建德,张家口市市长侯亮,察哈尔学会秘书长柯银斌也出席了开幕式。
    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在发表重要讲话时表示,公共外交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在公共外交事业中,既有职业外交官参加,在国际社会中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也需要全体民众的参与,展现和维护国家形象。新中国初期的“人民外交”是公共外交的中国传统和特色,从那时起公共外交就展现出作为全民事业的特点。通过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促进和推动官方之间建立外交关系与合作。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人民外交”没有能够在国际社会中得以广泛传播。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日益深化的今天,公共外交作为一项全民的事业,正是“人民外交”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
    郑万通认为,公共外交正转变为全社会的共识。今天,这个全社会的共识正在成为全民的事业。当前,在我国公共外交这一领域,人民政协发挥着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人民政协公共外交已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汇集了我国的政治精英和社会精英,这些精英是全民的一份子,他们在公共外交事业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几年来,这种优势正在不断地发挥出来,例如,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在赵启正主任的倡导和带领下,坚持把推动公共外交作为工作主线之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主办《公共外交季刊》,该刊已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研究者与实践者交流思想和经验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期刊;例如,推动地方政协成立公共外交协会,目前已有上海、天津、广东、温州四地成立,还有几地正在筹备中;例如,支持“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使其成为中国公共外交实践者、管理者、研究者和传播者相互交流经验,启发思想和智慧的平台。 今年年会的主题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这更需要全体民众行动起来,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每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各种场合,以自身的思想和言行体现和传播着中华文化。
    郑万通指出,文化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伟大,绝不仅因为她的富足,更因为她的文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必须以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襟,求同存异、扬长避短的智慧,建立起能够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符合时代潮流的国际传播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应当以增强国家软实力为目标,通过文化的复兴与再创造,实现社会主义的中国从富足到强盛的跨越。从全民的角度来推动公共外交,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推动公共外交。
    郑万通建议,第一,动员全民,提升我国民众的公共外交意识和能力。如同《全民健身条例》,中央政府可制定《全民公共外交条例》,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逐渐形成一个职业外交官引导、社会精英示范、不同层次民众共同参与的中国公共外交人力资源体系。此种举措不仅意在公共外交,甚至有可能成为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一种途径。第二,继续发挥人民政协在推进公共外交中的重要作用,使人民政协公共外交成为我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特色。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级政协委员个人知名度高和影响力大的优势,运用个人魅力为地方、城市公共外交和国家公共外交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各专门委员会应把公共外交作为工作内容之一。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要保持开展公共外交工作的连续性,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条线,办好《公共外交季刊》,支持察哈尔学会及类似机构、支持地方公共外交协会等民间组织,在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加强非政府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公共外交体系建设。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相应的外交与国际关系事务,在国际社会通过交流与对话,发出中国的声音;支持跨国公司把企业社会责任、境外企业文化建设、对外宣传工作与公共外交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外交与国际关系事务中的优势和作用。第四,学术理论界,尤其是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界要加大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学者们要走出“象牙塔”,深入到公共外交实践第一线,大量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总结我国公共外交的经验和教训,形成能够有效指导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公共外交事业贡献思想和智慧。
    郑万通最后表示,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今年已举办第三届。前两届的主题,从“中国国家形象传播”到“中国人的国际新形象”,正是公共外交从全社会共识到全民事业的体现。由于重视媒体传播与合作,这两届年会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切实的贡献。我看到,这些活动的成功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同志的全情投入是分不开的。我们期望,在未来,这一年会能够成为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中有影响力的专业论坛,成为中国与其它国家和地区开展公共外交,促进文明对话的民间平台。
    年会主题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相关议题是跨国对话——以图书与电视为媒、打造中国跨国传媒集团、中美战略互信与人文外交、文化外交——跨文明的智慧、宗教文化的国际传播。年会为期两天。
    年会支持单位是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年会由察哈尔学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张家口市委宣传部承办。年会战略合作单位是外交部高级外交官创新实践委员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年会学术合作单位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年会协办机构是TCL集团、云南红葡萄产业(集团)公司、云南龙润茶业集团、河南日轮众成置业有限公司。年会安保提供商是北京鼎泰安元防范技术研究院。
出席年会的还有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马海德基金会理事长周幼马,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外交部公共外交办公室参赞、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鲁世巍,外交部高级外交官创新实践委员会公共外交组组长、参赞张养吾,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胡伟,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马加力,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主任赵可金,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马丽蓉,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员李新烽,云南省政协常委、云南红葡萄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武克钢,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刘宏,韩国佛教放送理事长、韩中佛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林影潭,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政策研究员琼思,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公共外交处参赞麦道伟等中外有关人士200余人。
    2012年8月19日,“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张家口2012”在河北省张家口市闭幕。围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主题,来自国内外官产学媒各界200余人展开了为期两天的讨论,最后达成《察哈尔公共外交张家口共识》(参见附件三)。闭幕式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宣布:经河北省张家口市主要领导倡议,并征求“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张家口2012”参会代表的意见,察哈尔学会做出如下决议:一是每年举办一次高级别的跨文明对话活动——察哈尔对话;二是将“察哈尔对话”永久会址设在河北省张家口市。


附件一:
文化中国:公共外交的实力和手段
——韩方明在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张家口2012开幕式上的致辞
(注:以下为速记稿,未经本人审阅)

    尊敬的万通副主席、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
    首先,我代表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组委会对各位出席本次会议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几年前,“公共外交”对国人而言仍属陌生词汇,闻之切切,而弗知遐远。察哈尔学会以我国“公共外交的倡导者之一”身份进入了这一全新的领域,跌宕知行,一去经年。如今,“公共外交”已由云遮雾绕的外来概念,成为几无争议的“世界背景”。由学会发起并和我国报业主要传媒集团南方报业联合主办的“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已成为享有全国影响力的年度公共外交盛会。应当说,我们已初步成功地为国内外有志于公共外交研究和实践的人士搭建起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全力推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的发展。近三年来,每年都有来自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祖国内地、港澳台地区的外交界、学术界、新闻界和工商界知名人士共聚一堂,共同探讨公共外交的理论发展与实践经验。
    本届年会将视野关注到文化这一公共外交的核心命题,讨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前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
    我们应当清晰看到,文化的多样性是世界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独特路径。公共外交就是致力于在多边文化中互动中寻求理解,进而取得文化战略层面的价值共识。
    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是我国公共外交核心的手段和实力的来源,世界主要国家的外交正在逐步多元化,在保持文化和而不同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沟通和对话化解误会、取得共识,是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和继承发展,只有那些能够使中国更显自信、更具有亲和力的文化才可能走得出去,影响世界。
    今天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角度深入思考文化和平发展的全新环境和应对战略,将中华文化与公共外交紧密结合,用听得懂、有共鸣的方式传达中华文化,尊重人类共同倡导的价值观,强化科技、经济、传媒实力,使之成为文化公共外交的硬件保障。
    逐步放开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制度、管理体制,在文化国际传播中塑造我们的国家品牌,向世界展示一个底蕴深厚、繁荣生机的现代中国。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曾经指出,加强对外交往,增进我国人民同世界人民的了解和友谊,是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职责。人民政协的对外交往是国家形象的对外窗口和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全国政协也一贯支持和鼓励民间组织的公共外交活动,连续三年的“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前两年均有领导人发来贺信,今年郑万通副主席又亲自出席年会,政协又照例派出由高规格外交家组成的代表团来参会,这无疑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我们开展公共外交工作的巨大鼓舞和支持,也是人民政协对本年会最直接和明确的支持。
    正是在这种公共外交的大格局、大环境下,参与公共外交的各种民间智库、学术机构得到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察哈尔学会作为公共外交期刊的承办单位,近年来在全国政协的支持和鼓励下,积极参与公共外交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出版了《察哈尔公共外交丛书》近十种,以及国内第一本高等院校公共外交专业教材《公共外交概论》,在国内外召开了一系列公共外交研讨会、座谈会。学会已与多家涉及公共外交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和业务交流渠道。
    近年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公共外交领域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坚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与世界多家华文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致力于对外传播国际形象。《南方日报》与广东省外办合作推出了“外眼探粤”栏目,受到外交部的好评,今日广东专栏已覆盖南美、北美、欧洲、大洋洲、东南亚等重点华人社区,被广东省外宣办列为外宣工作的重点推进项目。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察哈尔学会共同主办的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标志着媒体与民间智库强强联合,在推动公共外交,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发挥国家软实力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离不开世界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对和平发展道路的认同。今天国内外产官学各界嘉宾会聚一堂,共同见证这盛大而重要的年会,参与公共外交理论和实践的探讨,是对我们极大的关心支持和鼓舞。
    请允许我代表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组委会对给予我们支持的全国政协、中央各有关部委和战略合作单位、年会承办单位所在的河北省和张家口市委市政府及国内外各界朋友们再次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附件二:
中国企业“走出去”中的公共外交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张家口2012的主旨演讲
(注:以下为速记稿,未经本人审阅)

    各位嘉宾:大家好!
    今天我想跟大家讨论的是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的公共外交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在公共外交的活动中,有政府方面承担的公共外交,有公众方面承担的公共外交。那么公众中承担公共外交分别是哪些人和哪些组织,这其中不同的角色也在起不同的作用,这些作用也有大有小。我想特别强调一下企业作为公共外交者的作用。
    企业是资本、知识、技术和智慧高度密集的机构,是经济社会最活跃的主体,他们在开展公共外交的过程中是很有特色的。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行30多年了,中国企业已经具备了“走出去”的一些动力。大体上说,有这样几方面:
    一是中国企业有了足够的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国家有了甚至有了过多的外汇储备。
    二是国内一些领域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出现了一些瓶颈的现象,这样也使国内的一些资源短缺凸显,所以在国外取得资源、在国外就地生产是企业一个新的出路。
    三是动力,许多企业愿意“走出去”是为了提升本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化经营的水平,愿意有意识地与外国资本进行合作。可以说这三个动力可以说是很强劲的。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也就是按照市场导向和企业自主的原则,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在海外展开对外的投资。其中包括在能源领域的开发与投资、对外技术研发的投资、制造业优秀产业的合作、国外工程的承包、劳务合作、金融合作等许多方面。
    今年三月,两会刚刚开完,全国政协外事委组织了一个小组,考察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调研,听取了商务部、国资委对目前情况的汇报,用两周的时间走访了5个对外投资比较活跃的城市,考察了40多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业务规模迅速发展。到去年年底,我国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000家,累计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是3225亿美元,但是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与中国经济总量、与中国对外贸易与吸引外资相比,中国“走出去”的规模太小。中国企业在全世界的对外投资只占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和的1.5%,这实在是太低太低了。可以预计,今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不仅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被投资国的利益,符合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然而中国企业“走出去”由弱变强的过程在当今出现了成功的例子,也出现了很多失败的例子。和外资进入中国时受到中国的欢迎和优待那种场面不同,我们有吸收外资的丰富经验,但缺少“走出去”的经验。外资企业在中国受到热情的对待,但中国在“走出去”却受到冷遇,这也是中国企业家的困难所在。
    所以“走出去”当中的失败案例特别值得研究。其中由于企业仅仅专注于自身的投资的经营活动,只重视经济方面,忽视与当地政府、议会、工会、媒体、环保组织和广大民众的沟通,遭致当地政府和公众的反对,因此导致失败的情况屡见不鲜。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当今国际经济的困境中,许多西方国家都公开表示欢迎中国投资,但是由于这些国家从政府到公众长期以来受意识形态和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从而对中国投资充满了警惕、误解或者是偏见,中国企业在投资的过程中往往受到很多怀疑和指责。
    这些失败的案例特别是其中在对外发达国家的投资合作当中。如2005年中海油收购美国的第九大能源公司优尼科,失败的原因不是经济障碍,而是政治障碍。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场收购对于中海油、对于优尼科都是有利的,优尼科本身也十分欢迎和认可的。但是,正如中海油自己所总结的,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失败,主要的教训是国际政治阻力估计不足,失去了一次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会。但是在企业竞购过程中,这种难得的经历是对中海油进一步国际化的宝贵经验。又如去年年初中国民营企业华为收购美国三叶系统公司的专利资产,由于国家安全原因而受到阻碍。
    就在今年,澳大利亚政府以担心来自中国网络攻击为由,禁止最有经验、最符合招标条件的华为对数十亿港元的全国宽带网络设备项目的投标,禁止投标,这就是他们提出的明确态度,理由是国家安全对华为完全不信任。其实华为从技术上、价格上被公认是最有竞争力的。
    克服这些误解、偏见和不信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展公共外交,特别是企业自身,不能只与合作的对象谈判,而要有意识、主动、诚实地与当地的政府、议会、媒体、社会组织进行良好沟通,以了解舆论对自己的要求和对自己的担忧。要在公共外交中表达中国企业在当地注册后就是当地的企业,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遵守法律、改善基础设施、增加就业、保护环境、支持教育、关注慈善等等。
    事实上,一些“走出去”获得成功的企业正是积极地开展公共外交的结果,这也有好的例子。
    去年6月我访问美国的波士顿港,波士顿这个港口当时面临倒闭困境,由于与中远的合作开辟了中国的新航线,使这个港口起死回生,直接带给当地9千人的就业,而这个合作当初是受到了当地议会的强烈反对。中远集团通过与当地的议会、公众、媒体进行积极沟通,赢得了支持,转而这些议会帮助中远向美国政府游说,最终通过了这个投资项目 波士顿议会还向中远公司发出了致谢电,我到波士顿访问也因此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山东省万华集团在收购匈牙利宝思德化学公司的过程中,邀请匈牙利公司高管、员工代表来山东实际考察公司情况,彻底消除了匈牙利人最初认为山东是要偷他们的技术、是要在收购后关闭他们的工厂以保证山东公司垄断市场的目的,这样解除了误解,促进了本次收购成功。
    还有一些例子,是已经“走出去”、签订合同、开始营业,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经营水平低,缺乏社会责任,比如不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忽视劳工权益、环保要求或钻法律的空子,因而走向失败。这种不负责任的投资行为不仅导致企业投资失败,也给整体的中国企业和中国形象抹黑,更加值得我们关注和警惕。这一类案例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中的能源、矿业、水电、交通等领域当中。
    以赞比亚谦比希铜矿为例,这是中非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但是建矿以来,赞比亚铜矿劳资矛盾尖锐,罢工事件连连发生。2006年7月由于公司没有兑现早先和工人谈判并写入合同的工资提高21%的承诺,导致铜矿工人袭击了中国管理人员的住处,砸坏公司汽车,并对其他财产进行了破坏,在冲突中还有多名矿工受伤。这联想到我们当初在中国最贫困的时候,中国慷慨地去支援坦赞铁路建设,那时候我们获得的荣誉和光辉却被这个公司抹掉了,这是十分可惜的。
    还有就是对当地环境的漠视,建于2010年的苏丹麦洛维水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坝和非洲最大的水利枢纽,中国进出口银行是大坝最大的贷款方,中国水利水电集团是大坝承建方,大坝建成后在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代价。2006年瑞士联邦水生物科技研究机构和联合国民环境计划署分别对大坝环境进行评估,一致认为大坝对苏丹北部尼罗河河谷地区造成重大环境损害。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水电饱受批评,这种批评也将苏丹政府他们应该承担的很多责任都推给了中方,令中国企业和国家形象受到了损失。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事件均折射出中国海外投资的尴尬境地和企业社会责任认识的缺乏。这一事件经媒体放大后,不仅发展中国家的民众会产生一种对中国投资的抵触心情,还会使西方民众在心理上强化过去对中国的偏见,导致恶性循环。至于文化障碍引起企业“走出去”的困难,我们还需要另外一个题目去讨论。
    事实上,企业在海外投资的经营活动的目标中应该是包括了提升本国的形象,企业本来未必有公共外交的意识,但是商业行为却有公共外交,也就是影响国家声誉的效果,因为外国公众是通过企业的行为和产品来看待中国的,形成对中国的印象。日本前首相中曾根曾经说过,“我的面孔左脸是索尼,右脸是日立”,因为索尼和日立服务可靠,售后服务好,他们对当地的服务服务比较积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企业走出去了,要走得漂亮,成功的公共外交一定在其中。
    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并不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无法衡量的概念,国际上有一套通行的标准,即ISO260000——社会责任指南,它不是一个法规,它是一个指南。这个指南强调承担社会责任是一种意愿,并且规定了社会责任范畴,但是国内大多数企业并不了解ISO指南在哪里,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个指南存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走出去”的困境也是中国在特定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成长中的烦恼”,归根结底,这是我们发展中的一个问题。
    总而言之,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企业被推到了公共外交的前台,对企业而言,公共外交不仅像其他社会组织那样具有时代赋予的一种责任,特别是对企业本身的利益和发展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企业提出公共外交的要求是完全不过分和完全应该的。
    企业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的公共外交行为如何能够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获得企业、国家双赢,这是企业需要努力的,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广泛讨论的问题。
    在我国的公共外交尚处于提倡和推广阶段,相关的激励制度也未成熟,要使企业成为公共外交中的生力军,要成为他们积极的参加者,就离不开国内社会的合作和支持,使他们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得自如和更成功。

附件三:
察哈尔公共外交张家口共识
中国·张家口2012年8月19日

    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张家口2012于2012年8月18日-19日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召开,来自全国政协外委会、外交部、中联部、文化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外文局、河北省政协、张家口市委市政府及部分其他省市政协、政府部门的代表,国内外学术界专家学者、资深媒体人士共200多人出席了会议。围绕“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主题,与会者展开了为期两天的热烈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全面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是新时期中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外交是全球化时代传播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平台。
    二、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必须提高媒体的国际话语权,畅通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渠道,积极开展跨文化交流和跨国对话,特别是总结和提炼已有的实践经验,打造中国跨国传媒集团,大力拓展中国媒体的世界市场和话语权空间。
    三、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必须牢牢把握战略互信和人文交流两个关键环节。既要通过积极对话、沟通和交流,逐步提升中国与主要大国的战略互信,增进彼此了解,又要大力推动全方位的人文交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切实让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入目、入耳、入脑、入心。
    四、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必须牢牢把握文化交流的主渠道作用,既要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又要广泛吸取世界其他文明成果的精髓,本着聚同化异、和而不同的理念,寻求与世界其他文化相通共鸣,妥善处理好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凝练中西合璧的文明智慧,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五、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必须充分挖掘和发挥体育、艺术、宗教、民俗等领域国际交流的潜力,展现中国人民丰富多彩的精神面貌和信仰的力量。
    六,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必须树立大文化理念,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推进。既要学习借鉴他国经验,又要大胆探索中国特色之路,努力形成传统文明与现代文化齐头并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交相辉映、精英群体和大众群体和谐共鸣的国际传播大格局。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全球化日新月异的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愿我们在察哈尔公共外交共识的基础上,继往开来,推陈出新,通过共同努力,不断推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交汇交融,为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为推进世界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事业而共同奋斗。
(更详细的内容请登录学会官方网站www.charhar.org.cn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