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幕的伦敦奥运会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不仅仅是选手们勇夺金牌的种种精彩,更有主办国洋洋洒洒、竭尽所能地向人们展示的英国文化 。田园风光、工业革命、披头士、007、憨豆先生……一个个令英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一一登场,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地展示着英国的文化、潮流和价值观。
显然,奥运会已经被英国人变成一个充满文化内涵的公共外交大舞台,文化传播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作用也再次被世界认同。
2011年,我国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若干战略措施。但如何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如何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增强国际话语权?这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
2012年8月18日至19日,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支持、察哈尔学会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主题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举行。逾百位海内外专家齐聚,重点关注文化这一公共外交的核心命题,讨论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为推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建言献策。
公共外交是全民事业
几年前,“公共外交”对国人而言仍属陌生词语,闻之切切,而弗知遐迩。
2009年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首次提出了中国公共外交方略,指出公共外交已成为新 时期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交工作今后重要开拓的方向”。随后几年,“公共外交”这个词在我国外交领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学术界也成为一个热点。
在此次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更提出,“公共外交是一项全民的事业”。他认为,在公共外交事业中,既有职业外交官参加,在国际社会中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也需要全体民众的参与,展现和维护国家形象。他进一步建议,如同制定《全民健身条例》一样,中央政府可制定《全民公共外交条例》,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外交”曾是公共外交的中国传统和特色,从那时起公共外交就展现出作为全民事业的特点。只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人民外交”没有能够在国际社会中得以广泛传播。而在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日益深化的今天,是时候将“人民外交”优秀传统发扬光大,将公共外交作为一项全民的事业了。
郑万通同时也指出,中国的公共外交仍然需要反思,如何更自信地、更自如地、更充分地甚至更彻底地展示我们自己。我们要与国际接轨,但也不能总是顾及外国人的喜好、习惯和感受,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更加全面地展示中国的制度优势、发展成果和文化魅力。
关于公共外交的全民特点,参加年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发表了充分论述,学者们达成共识——公共外交的全民时代已经来临。
文化,成为核心命题
“外国的作料做不出中国的菜”,在此次年会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在说到文化是公共外交的核心命题时,这样形象地比喻。
当今世界,文化正在以一种液态的形式,在全球奔腾,流淌到每一个角落,渗透到每一个人心中。 而文化的多元化是世界发展的内在逻辑,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独特途径。
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官员、专家们都将视野关注到“文化”这一公共外交的核心命题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表示,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公共外交核心的手段和实力的来源。世界主要国家的外交方式正在逐步多元化,在保持文化“和而不同”的基础上,通过文化沟通和对话化解误会、取得共识,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方式。
韩方明强调,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前提是对自身的准确定位和继承发展,只有那些能够使中国更显自信、更具有亲和力的文化才可能“走得出去、影响世界”。我们必须从文化角度深入思考中国和平发展的全新环境和应对战略,将中华文化与公共外交紧密结合,用听得懂、有共鸣的方式传达中华文化,在文化国际传播中塑造我们的国家品牌,向世界展现一个底蕴深厚、满目生机的现代中国。
赵启正还强调了中国企业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过程中的作用。他说,中国企业走出去,更有利于扩展国际市场,发挥其特色。
近年来,中国政府也加大了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业务规模迅速扩展。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1.8万家。
媒体外交,提高国际话语权
作为与政府外交相对应的“公共外交”,具体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而其中,媒体外交的力量不可小视。可以说,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国际性传媒作为载体,公共外交将不可避免地遭遇“传播墙”。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主任、集团公司董事长、南方日报社社长杨兴锋在此次年会上发言表示,要提高我国公共外交的成效,关键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善于利用国外传媒发出自己的声音;二是要推动主流传媒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提高国际话语权。
杨兴锋还指出,新闻传播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按新闻规律办事,才能被输入国民众广泛接受,形成真正的影响力,达成公共外交的目标和效果。
在不久前召开的广东省“三打两建”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朱明国表示,广东“三打两建”工作引起了包括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区在内的不少有影响力的媒体的关注和大篇幅报道,得到了国际舆论的正面肯定。而这正是由于“今日广东”善于抓住重大公共事件、按新闻规律、用多种体裁进行事件营销,形成了“巧实力”,为“三打两建”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此次年会包括了一场主题会和五个专题论坛,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承办了“打造中国跨国传媒集团”专题论坛,探索媒体如何 “走出去”,提高国际话语权,学术界和新闻界多位专家就此进行了热烈讨论和精彩碰撞。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在讨论中说,目前国际形势非常复杂,更要科学对待媒体作用,要发挥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只能疏,不能堵。
事实上,公共外交的媒体布局应该是全方位、立体式的。回顾几年来,我们看到,《南方日报》与广东省外办合作推出“外眼探粤”栏目,受到外交部的好评;“今日广东”专版已覆盖北美、南美、欧洲、大洋洲、东南亚重点城市华人社区,被广东省委外宣办列为外宣工作的重点推进项目……种种积极探索,正坚定地实施着“走出去”战略,而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与察哈尔学会共同主办的“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也标志着中国媒体与民间智库强强联合,在推动公共外交、树立中国国际新形象、发挥国家“软实力”上迈开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