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 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张家口2012
南方都市报2012年08月19 日: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不为石油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9日  来源:葛倩、龙玉琴  作者:南方都市报、南都网  阅读:1787
摘要:中国在叙利亚乃至整个中东问题上需要避免哪些问题?前景又如何?昨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就此接受南都记者专访,详解中国对中东外交。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吴思科接受记者专访。
    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
    吴思科
    资深外交官,2009年3月起任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多次出访中东。此前曾先后担任外交部办公厅秘书,亚非司处长、副司长、司长。2000年至2007年先后担任中国驻沙特阿拉伯大使、驻埃及大使兼驻阿拉伯国家联盟全权代表。
    继中俄两国上月联手否决联合国制裁叙利亚决议草案之后,中国在叙利亚问题上展开频繁外交动作:中美中东事务磋商、与叙利亚各方保持接触。
    而另一方面,联合国近日刚任命阿尔及利亚前外长拉赫达尔·卜拉希米为联合国—阿拉伯国家联盟叙利亚危机联合特别代表,接替此前安南的工作。
    中国在叙利亚乃至整个中东问题上需要避免哪些问题?前景又如何?昨日,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中东问题特使吴思科就此接受南都记者专访,详解中国对中东外交。
    谈叙利亚问题:“如果强权国家支持小国家反对派而推翻政府,那这个世界就乱套了”
    南都:中美8月14日在北京举行了首轮中东事务磋商,但此前中美在叙利亚等问题上分歧很大,现在对话是否利于化解分歧?
    吴思科:其实中美一直有关于中东问题的对话,我此前也和他们交流过。去年见了美国中东事务特使,今年见了美国伊斯兰事务特使,我们一直保持联系。
    中美在中东问题上的看法的确不一致,但不等于不对话对着干。对话可以找到共同点,可以协调,如果有分歧,那就求同存异,对话并不能立即达到一致。
    南都:既然此前也有对话,但联合国投票中美仍不一致,能否认为对话效果不明显?
    吴思科:在叙利亚的问题上,只能看谁更尊重联合国的有关决议和宪章准则,国家平等互不干涉内政,一个国家内政应该按国内人民的意愿去处置,这是原则性问题。
    美国认为,叙利亚当局不是合法政权,支持反政府就是支持人民,认为自己站在历史的正确面。但任何一个国家都可能面对反对派,如果一个强权国家因为小国家有反对派,就支持反对派而推翻政府,那这个世界就乱套了。这是一种弱肉强食的逻辑。
    中国则主张通过对话、和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和美国的确有分歧。(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我去过阿尔及利亚、埃及、伊朗等叙利亚周边国家,他们也认为军事手段解决叙利亚问题会带来很多损失,并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但在强势压力下又不敢言。
    南都:会不会在对话中各说其词?
    吴思科:这样的情形在外交中经常出现,但总会有一致的观点,即希望这个地区好。我们也不会争吵,因为这是针对第三方的问题,对话的目的是为了增进了解,用不着吵架。
    南都:有西方媒体质疑中国在此问题上,不愿得罪美国和中东国家,是“骑墙”,你怎样看待?
    吴思科:这种观点是毫无根据的。我们作为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有我们的明确立场,鲜明地表达立场,不存在“骑墙”这一说。
    当然,中国也投过弃权票,但弃权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结合。作为叙利亚的友好国家,中国要考虑叙利亚的整体利益。我们也支持联合国发挥作用,支持一切政治解决的努力。
    南都:中国是否会知难而退?
    吴思科:有一点可能我们都会努力,在政治解决上,我们是不会退的。
    谈中国中东外交:中国支持中东国家与石油、经贸合作无关
    南都:中东国家有人认为,中国留给中东的印象就是石油和经贸合作。
    吴思科:我要纠正这种说法。经贸合作是因为双方有很大的互补性,是共赢的合作。双方交往用“源远流长”来形容是恰如其分的,覆盖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在国际事务上也互相支持。经济只是其中一部分,一些人只挑这部分就说中国谋求经济利益,要么是因为不了解,要么是因为偏见。
    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更不为石油,因为它不是主要产油国。中国建议和解,的确是出于原则,一个国家如果失去原则,在国际上也没有分量了。有些人在某些问题上的确不理解中国,比如在叙利亚问题上,中国在安理会里连续三次投反对票。但历史会证明,中国投票是符合叙利亚人民利益的,特别是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的,有利于长期的和平稳定。
    南都:外界对中国有误解,是我们外交或宣传不足吗?
    吴思科:我们自身外交和宣传存在问题。但我们要面对现实,在国际舆论上,西方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确拥有更多话语权,有时甚至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
    同时中东一些国家与中国也存在不一致的观点。中国非常重视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但在出现分歧时,既要照顾双边关系,也要坚持自身原则,有时会被不理解。中国需要一段时间证明,中国是言行一致的。
    南都:中东民间似乎很少听到中国的声音。
    吴思科:我们能出去的声音确实少,需要继续努力。特别是媒体要参与,让我们的声音传达出去,但这不是三年五载就能做到的,是长期问题。
    中东民众常听到的是西方声音。但民众也不是没有辨别力。有些事情可以蒙蔽一时,但不可能长期蒙蔽。所以,中国要有自己的立场,中方不为自己利益而牺牲他们的利益,这才经得起历史考验。
    谈中东问题特使工作:“中东总体问题还没解决,所以成就很有限”
    南都:中国从2002年开始设中东问题特使,但似乎进展不显著?
    吴思科:这的确符合实际。在当今世界,中东问题确实是跌宕时间最长的热点问题,涉及宗教、民族、难民、土地、资源等方面,非常复杂。因此各方面都希望通过推动谈判来解决,包括中国作为一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在一直做,比如和以色列、巴勒斯坦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但谁都没有拿出办法来。
    至今,我做了三年半特使,我也曾想对双方做一些推动,在去年中东发生大动荡后,我也提出不能因为动荡而减少对巴以冲突的关注,不能使之边缘化。但我的能力确实很有限。此事不仅需要当事双方的意愿,还要国际的推动,我们要努力加入其中。
    有时中国想解决也解决不了,因为矛盾双方背后的支持力量不平衡。过去是两极格局,现在一个超强,就让矛盾解决变得很难。要坚定的是,我们不能失去信心。

    南都:做特使3年,感觉为难吗?
    吴思科:也有成就感,至少让有关方面了解了中国的立场、声音,表达了中国的关切。但总体问题还没解决,所以成就很有限。(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当年让我做特使,我欣然接受,因为我此前也常驻中东十余年,对此区域很熟悉。我知道这个任务不轻松,也不会很快见效,但还很愿意去做这些事情。
    南都:你近期会出访中东吗?
    吴思科:我想会去,但时间没定下来。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