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欧阳君山
欧阳君山:“天问:地球值多少钱”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9日  来源:香港《成报》  作者:欧阳君山  阅读:1766

    说地球是宇宙中的唯一,可能很多人会不相信;称地球是人类的唯一,这应该没什么可怀疑——值多少钱?这就是人类的愚昧,在未对自然资产作价的前提下,却开始了对大自然的开发和改造。逻辑上最致命的问题还在于:大自然的整体价格未定,局部资产的价格又是怎么来的呢?
——题记
    在刚刚结束的“里约+20”地球峰会上,有一个人的感受可能特别敏锐而强烈,她就是20年前在第一次地球峰会上用演讲让世界沉默了5分钟的加拿大女孩铃木瑟玟,如今她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站在讲台上的她感慨道:“20年过去了,一切都没有改变。”
    为什么会一切都没有改变呢?重要原因就在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还非常肤浅和脆弱,这极其鲜明地表现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上。近几年来一直在高谈阔论的低碳经济,本次会议似乎进行了刻意回避,更多地使用了“绿色经济”的字眼。为什么低碳经济被刻意回避呢?表面原因在于低碳经济“丑闻缠身”,如2009年底发生过“邮件门”事件及2012年初一批科学家联合署名对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提出质疑,实质原因在于我们还不真正知道低碳经济是什么。
    这最明显表现在把低碳经济与气候变化相提并论,纯粹从自然科学讲,气候变化是不是人类活动引起,可能永远也不会确切的答案,不只是因为地球本身是个超级复杂的巨系统,而且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也极其复杂,但低碳经济的命运的命运其实并不就掐在气候变化的手里。温度上升,海平面上升,原因在温室效应,那咱们就控制温室效应,搞低碳经济,让空气从此有市有价。这当然不错,但远远不够,因为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远不只空气,包括食物、健康、恋爱和良辰美景在内,全部“基础设施”都是大自然所提供,价格何在?不能哪里冒火,就哪里估个价吧!
    略举一例,水稻是人类最重要的农作物,为数十亿人供给主食。但在20世纪70年代,一种由褐飞虱携带的“矮绿病毒”在亚洲流行,严重威胁水稻的生存,某些年份甚至让全亚洲1/4的水稻颗粒无收。科学家们一度无计可施,后来在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帮助下成功过关,该所收集大约8000种不同的水稻种子,其中一种野生水稻能抵御矮绿病毒,得到相应的基因嫁接后,作物水稻转危为安。要是当时没有这一种非作物野生水稻,地球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可能已破坏殆尽。是不是应该给个价?这只是大自然所提供的生物多样性价值之一宝,这样的宝,大自然珍藏无数。
    气候变化只是一根导火索,它真正向人类提出的问题是:大自然价值几何?鉴于碳交易、碳价格和碳资产已是事实,问题可以转换为:包括碳资产在内,全部的自然资产应该作价多少?
    这在古代不是个问题,不管哪一个地方、哪一种文化、哪一种宗教,总体上,古人都敬天拜地,甚至奉天地若神明。这实际上也就是把大自然视为无与伦比的最高价值,民间有句话:“天旱三年,太阳也是个宝。”充分反映出对大自然的尊重乃至敬畏。
    但近代以来,尤其在西方文化中,由于大生产和科技的兴起,人们感觉到自己的力量,对大自然的态度发生转变,不仅不再构成最高价值的源头,而恰恰是需要改造的对象,成了负价值。这鲜明反映在文艺复兴及至启蒙时代几乎全部西方思想家的认识中,17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一句话可能最具代表性:对大自然的否定是人类通往幸福之路。
    但充分的证据表明,这属于那一代人的无知与狂妄。现代科技远较文艺复兴及启蒙时代发达,但美国农业与科学技术委员会在1999年发布的一份题为《生物多样性的益处》的报告中明确写道:“人类自身无法生产食物,是别的物种为我们提供了所需的食物。农业生产的本质,就是利用无数的动植物物种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农业生产中的许多技术进步,来源于新型农作物的发现,以及这些作物中新的基因的提取。”
    人们对事物价值的认定往往不是先从正面,更多的是先从反面,是危机倒逼才豁然有悟,甚至在失去后才恍然大悟。随着生态环境危机的加剧,人类才慢慢认识到大自然的价值。但事实上,长期以来,大自然就默默地为人类免费提供服务,包括净化空气和水、减少旱涝灾害、保持水土并增加土壤肥力、降解有机废物、为农作物和天然植被授粉、播撒植物种子、促进营养物的循环、抑制大部分害虫的繁殖、维持生物多样性……值多少钱呢?
    有学者作过估算,最后结论是自然生态服务总价达30万亿美元,超过全世界当年的收入总和。这肯定不是一个准确的计算,而只会是一个严重的低估。但的确有意义,能让人反省大自然为人类所作出的贡献,而不只是盯住人类自己创造的那一点目前可能还不知道正负的GDP。
    20世纪90年代,美国亿万富翁爱德华•巴斯曾启动一个叫“生物圈2号”的实验。所谓生物圈2号,即美国亚利桑那州奥拉克尔沙漠中一栋造价高达2亿美元的发光建筑,与外界隔绝,有山有水有光有空气有昼夜有生命,是完全模拟大自然的人造大自然,所以称生物圈2号。实验目的是为人类未来的太空殖民进行开拓性实验,可能也包含这样的意思:万一将来地球毁于一旦,人类还可以有一艘自己的太空“诺亚方舟”。
    但不幸的是,问题接二连三,氧气含量严重下降,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含量急剧上升,淡水严重污染,授粉昆虫灭绝——意味着农业无以为继。1993年9月26日,8位科学家悻悻步出,生物圈2号实验宣告失败。投资2亿美元,尚不足以满足8个人的基本生存,可今天的地球是高朋满座近70亿,基本生存全赖大自然一手所托,值多少钱?
    仅人类可见的宇宙中,而且只是恒星的数量,就比地球上的全部沙砾总和还要大,高达700万亿亿颗。如此浩瀚无垠,让不少的科学家和天文爱好者浮想翩翩:地球的兄弟在哪里?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真正的类地宜居行星。2007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宣布发现“Gliese 581C”,虽然本身和大气层的具体成分还不得而知,但却被寄予第二地球的希望,因为Gliese 581C与地球环境相似,尤其表面温度相当。
    可即便Gliese 581C真的完全符合宜居行星的全部条件,对人类来说,也是不现实的,远在20.5光年之外呀,就是乘坐当前最快的宇宙飞船,也需要50亿年才能到站。就是以光速飞过去,也需要“区区”20年。谁人敢飞这个天?说地球是宇宙中的唯一,可能很多人会不相信;称地球是人类的唯一,这应该没什么可怀疑——值多少钱?
    这就是人类的愚昧,在未对自然资产作价的前提下,却开始了对大自然的开发和改造。逻辑上最致命的问题还在于:全局利益未知,局部利益咋知?大自然的整体价格未定,局部资产的价格又是怎么来的呢?人类是不是一直站在地上揪着自己的头发要往天空中升呢?
    如果不是,那就只能是盲人摸象,摸到金说多少价,摸到铜说多少价,摸到铁说多少价,摸到煤说多少价……可喜的是,眼下已摸到一个多少能反映全局的东西了,这就是气候,正在报价。这才是低碳经济的真正本质——关于并基于大自然总体价值的经济。从这一点来讲,尽管气候变化触发了低碳经济,但即便没有气候变化,人类也必须走低碳道路;即便某一天气候变化危机化解,人类也仍然需要发展低碳经济;当然就更与能源危机无关了。
    真要说经济,低碳经济才是经济,过去所谓的经济都是人类站在地上揪着自己的头发要往空中升——人类的经济活动从低碳经济始,可持续发展从低碳经济始!(本文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