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暨中国外交转型学术研讨会12月17日上午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阎学通,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出席了会议开幕式,并先后致欢迎辞。外交学院副院长朱立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宝俊也出席了开幕式,并发表致词。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任史志钦在开幕式上介绍了清华大学外交学学科建设情况。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中心主任、卡内基中心副主任赵可金主持了开幕式。
外交部部长助理、政策规划司司长乐玉成,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沈国放,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普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先后在大会上作主旨发言。他们发言的题目分别是《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对中国外交转型的几点思考》、《21世纪欧亚大陆的海上通路与管道》、《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新取向》。
这次会议旨在继续加强中国的外交科研与学科建设并将其与更广泛的国际关系学科整合。会议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办,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研究中心、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承办,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资助。会议主要议题为中国外交学科建设、中国外交战略调整、中国外交形势分析(与《世界知识》杂志社合办)。会议采用大会交流和分组研讨两种方式进行。
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中心主任、卡内基中心副主任赵可金在会议最后宣读了《清华中国外交共识》。以下是《清华中国外交共识》全文:
《清华中国外交共识》
中国·北京
2011年12月17日
第十届全国外交学学科建设年会暨中国外交转型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2月17日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围绕“中国外交转型:新学科·新范式·新战略”的主题,100多位与会者经过热烈讨论,达成以下共识:
一、全球化推动外交形态发生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深刻转型。以公共外交、经济外交和军事外交等为代表的新外交形态,正在成为各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外交转型为外交学科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中国的和平发展给中国的外交学研究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中国不仅选择了一条和平发展道路,而且在外交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大量新思路和新办法。如何在理论上回答中国外交的种种创新,如何向国际社会准确解释中国外交转型的意图,是中国外交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中国外交转型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在理念上,中国外交需适应新形势要求,与时俱进,精准定位,不断拓展中国外交的空间。在战略上,中国外交需准确研判形势,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切实维护和巩固好中国崛起的势头,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良好国际环境。在体制上,中国外交需努力探索外交转型新思路,不断提升中国外交捍卫国家利益和服务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水平。
四、中国外交转型关乎全局,涉及面广。在大国外交上,中国应深化战略互信,增进社会理解。在周边外交上,中国应积极进行政治对话,妥善处理分歧。在发展中国家外交上,中国应坚持原则立场,伸张国际道义。在多边外交上,中国应捍卫世界公益,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在安全、人权、经济、气候等领域外交上,中国应立足实际,综合考虑,切实提高外交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
五、中国外交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党、政、军、民、商、学、媒等各界共同努力。特别是充分调动广大社会力量参与外交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大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