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1年 > 第12期
环球视野:美对缅“巧外交”效果存疑
发布时间:2011年12月31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编辑与出版事务部  阅读:2381

122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结束了对缅甸为期3天的访问,为奥巴马政府的对缅政策调整探路。缅甸,这个一直被美国“深深关切”的国家,如今由于政治上的改革,获得了美国政府的“青睐”。昔日的一对老冤家,突然间握手言和,令外界错愕。

分析人士对《世界新闻报》指出,美缅关系破冰,其动力来自于两国各自的利益需求。长期遭受美国制裁的缅甸,急于改善与西方的关系,进而摆脱经济困顿。美国则希望把缅甸塑造成“民主样板”,利用美式价值观这把“软刀子”整合亚太,抗衡日益崛起的中国。

 

两位女强人“惺惺相惜”

1130日,希拉里抵达内比都,成为自1955年以来首个访问缅甸的美国国务卿。3天的访问中,希拉里密集会见了缅甸总统吴登盛等政界要员。据美联社报道,希拉里与吴登盛的会谈主要涉及缅甸近期采取的改革和开放措施、美国的态度及对缅甸今后发展的展望。希拉里强调“缅甸还有更多方面需要改革”,她同时敦促缅甸政府释放所有政治犯。

121日晚,希拉里前往缅甸原首都仰光,与缅甸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昂山素季共进晚宴。为拉近与这位反对派女领导人的关系,希拉里穿了一身与昂山素季相似的白色服装,并仿效昂山梳起头发。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在长达3小时的晚宴中,两位从未见过面的女强人“惺惺相惜”。晚宴结束后,希拉里送给昂山一套有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签名的专著,同时还把一个盛狗粮的小碗和一个磨牙玩具送给了昂山的宠物狗。昂山则回送给希拉里一条由她设计的银项链。

2日上午,希拉里来到昂山素季在仰光的住所,举行更为正式的会谈。据报道,双方谈论了如何推进缅甸的民主进程,昂山还向希拉里求教作为参议员和总统竞选人的经验。在共同面见记者时,希拉里不时为昂山的讲话鼓掌,并在结束时送给她一个长久的拥抱。

分析人士指出,无论从访问时机还是访问细节来看,希拉里的缅甸之行都是精心设计的。访问正值缅甸政治氛围进一步改善,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刚刚宣布,决定登记参与即将举行的议会补选,缅甸政府还于上个月释放了大批的政治犯。美国判断此乃推动缅甸政治变革的“良机”,意图借助“巧实力”外交加速缅甸变革的进程。

 

老冤家试探性握手

对于希拉里的访问,外媒纷纷用“破冰”一词来形容。自1988年缅甸军队接管政权后,美国长期对缅甸实行制裁,包括实行武器禁运、冻结缅政府和一些官员在美国的资产、禁止美国公司或个人向缅甸投资、严格控制对缅甸的出口和禁止向缅甸官员发放赴美签证等。20多年来,美国没有向缅甸派驻大使,仅由相对较低级别的外交官主持使馆事务。缅甸政府则谴责美国的霸权政策。

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调整了对缅政策,由完全孤立改为制裁加高层接触,使得双方关系逐步回暖。美国不仅派出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等国务院官员访问缅甸,而且放宽了对缅甸高官访美的签证限制。当年9月,美国国务院公布的对缅政策评估报告明确指出,美国愿意与缅甸开展持续互动,两国可在禁毒、环保、卫生等领域展开合作。鉴于美国政策的转向,缅甸方面也顺势迎合美国,在政治改革方面做出更多的让步。

然而有分析指出,美国与缅甸只是在“试探性地握手”,双方根深蒂固的对立不可能一下子消除。事实上,希拉里此次访缅,也毫不掩饰其“摸底”的目的。虽然希拉里向缅方释放了许多善意,包括援助120万美元支持缅甸进行社会改革、考虑重新向缅甸派驻大使等,但她同时强调,制裁不会一下子全部解除。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初次踏上缅甸的土地,希拉里显得十分谨慎,因为她不清楚这个50多年没有接触过的国家现在是什么状况。就像在如何称呼对方的问题上,希拉里就犯了难。缅甸于1989年将国名的英译名由“Burma”改为“Myangmar”,但西方国家和缅甸的异议人士喜欢使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旧名“Burma”。希拉里既不想冒犯缅甸政府,也不想惹怒美国议员等人,因此她在访问期间只使用了一次“Burma”,更多时候则称呼缅甸为“这个国家”。

 

中缅情谊受冲击了吗

西方媒体在报道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此次访问缅甸时,均把意义引向中美之间的战略性竞争,甚至不无担忧地说,“中国的好伙伴缅甸投进了美国的怀抱”。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日前在例行记者会上就这一问题表示,对希拉里访问缅甸,中国并不感到特别担心。洪磊说:“我们愿意看到缅甸同西方国家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接触、改善关系,促进缅甸的稳定与发展。”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缅甸问题专家宋清润也持相同的观点,中缅两国的传统胞波友谊,是两国政府和人民多年来通过相互了解、相互帮助,共同培植出来的,要取代这种利益上的纽带联结关系,代之以其他新的关系,绝对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美缅关系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巨变,中缅关系也不会因为美国的介入而发生逆转。

宋清润强调,美缅关系的发展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一方面,两国价值观和根本利益不同,美国对缅甸的政策目标仍是在缅甸建立美式民主,这意味着要推翻缅甸军方对政局的主导作用,缅甸虽希望与美国接触,但绝不会同意美国来主导缅甸的事务;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反对奥巴马调整对缅政策的呼声很大,明年美国将要举行大选,奥巴马的政策能否延续,将决定美国对缅外交的方向。

 

美国打经济牌利诱缅甸转型

“美国与缅甸之所以重新接触,主要原因是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需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缅甸问题专家宋清润分析说。在宋清润看来,20多年的制裁让缅甸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缅甸至今仍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一般工人的日工资只有两三美元,老百姓70%以上的收入都要用来购买食品,而民生问题又直接关系到缅甸的政治稳定,出于现实的考虑,缅甸政府只有顺势而动。”

宋清润指出,经济问题是缅甸调整外交策略的内因,外因则是美国重返亚洲的大战略。目前,美国正通过经济、外交、军事等多种手段整合亚太,与中国关系密切的东南亚国家更是美国“重构”战略的重点。然而,长期的制裁和孤立不仅没能使美国推动缅甸发生他所期望的民主变革,反而将这个国家越推越远,所以美国才改用软手段,通过渗透的方式来达到促变的目的。

另有分析指出,美国正在亚太积极推广美式价值观,以团结更多的亚洲国家,形成以美国为核心的“同心圆”。除了日本、韩国、印度这些所谓“民主国家”,缅甸也被美国视为一个“可以改造”的对象,鉴于缅甸近期政治上的松动,美国有意将其打造成亚洲地区的新“民主样板”,展现“美国模式”对亚洲的吸引力,抵消“中国模式”的影响力。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