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欧阳君山
欧阳君山:社会精英的国际形象:怎么样与怎么办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8日  来源:  作者:欧阳君山  阅读:1325


社会精英的国际形象:怎么样与怎么办
           


  [内容提要]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社会精英正越来越多的登上国际舞台,他们以自己的努力和风格为中国国家形象的诠释和传播作出了贡献,同进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出现。当务之急是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消解崇洋媚外的风气,在国际社会挺胸做人。

  [关键词]精英  国家形象  自我矮化  中华文化  精神家园


  国家形象,匹夫有责。一个国家的形象无疑离不开国民,不仅国家形象需要国民去展现和传播,更重要的是,国民的国际形象反过来也构成国家形象的重要源泉。国家形象既需要以种种手段去“急时抱佛脚”,比如说制作并投放电视片集中展示,乃至形成广告效应,但更需要“平时就烧香”,那就是通过每一位展现在外国人面前的国民来展示,国民的国际形象是真正的活名片,更经常,更贴切,一定意义上更能够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


  
一、国家形象主要取决于社会精英

  人人平等不是人人同等,匹夫有责不是匹夫同责。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但从社会学上讲,人会自然形成普通公众和社会精英的区分。相对普通公众,社会精英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无疑担当更重要的角色,精们的国际形象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形象。目前没发现相关的具体实证数据,但如果作一个猜测,恐怕也逃不过“二八定律”,即从国民形象的角度讲,国家形象的80%是由一国精英所塑造、传播和决定。

  2011年1月17日,在被称为“世界十字路口”的美国纽约时报广场,首部中国国家形象片在大屏幕上正式亮相,时长不过60秒的片中集纳了59个人物,包括影视明星、互联网巨头、经济学家、科学家、宇航员等,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片中也有普通中国人,但当时还是引起比较大的争议,焦点之一就是:59位精英真的能代表中国吗?或许可以给普通公众更多的镜头,但从社会学上讲,精英应该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从传播学上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精英无疑也更符合传播规律。


  
二、精英的国际影响力逐步上升

  改革开放之前,除了外交官及官方相关人士,中国人少有接触外国人的机会,甚至外国人也少有接触一般中国人的机会。但即便是外交官及官方相关人士,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也多是在社会主义阵营及“第三世界”内互相接触,与西方主流社会缺乏互动。1972年,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受邀访问中国,拍摄了一部长达近4小时的大型纪录片,题目就叫《中国》,但他明确表示:《中国》拍的“其实并不是关于中国这个国家的电影,而是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安东尼奥尼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形象呢?按他后来的说法:“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做对了。”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现实呢?1974年1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恶毒的用心,卑劣的手法》的文章,指责安东尼奥尼“把中国人民描绘成愚昧无知,与世隔绝,愁眉苦脸,无精打采,不讲卫生,爱好吃喝,浑浑噩噩的人群”。这不代表当时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从安东尼奥尼后来的讲述看,也并不代表他对中国人的看法,但确实是个有意义的参照。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综合实力显著成长,中国人的国际形象也逐步改善,近些年来更有显著的提升,尤其明显的是,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更加自信淡定。关于服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的两个镜头充分彰显了这一点,镜头一:1979年冬,北京,穿着大衣的皮尔•卡丹风度翩翩地走在街头,身边是一些身穿臃肿冬装的中国人,与他保持距离,好奇地望着他。镜头二: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现场,一头银发的皮尔•卡丹坐在“卵巢”,周围是无数的中国人,再也没人张望于他。

  社会精英的国际形象变得突出和鲜明,甚至慢慢步入了国际舞台的中央。这一点从国际影响力排行榜上有明显的反映,2010年11月,《福布斯》杂志发布2010年全球最有影响力人物排行榜,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名列第1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名列第11位;2011年9月,美国权威财经杂志《彭博市场》第一次推出年度全球金融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姜建清和中国投资集团CEO楼继伟榜上有名;2011年9月,美国《财经》杂志发布“全球50位最有影响力的商界女性排行榜”,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中国占到10席,平均每5位全球影响力商界女性中就有1位中国女性。

  中国人也开始步入从来不曾涉足的国际金融治理权力舞台。2008年2月4日,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毅夫被正式任命为世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也是第一位非美国、非欧洲人士在世界银行获此高职。2011年7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朱民正式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成为史上第一位进入IMF高级管理层的中国人。

  毫无疑问,没有背后国家实力的增长,中国人难以荣登影响力排行榜,林毅夫和朱民更不太可能得以步入国际金融治理的权力舞台。但这又不是一个简单的国家实力问题,里面也有个人形象和魅力的因素。在回答舆论的“朱民热”时,有专家明确指出:“朱民热,实际上是他个人魅力加上中国的实力、威望,两者缺一不可。”拿全球金融50大最具影响力人物榜来说,评选机构《彭博市场》就指出,上榜的“金融界要人”均具有“迷人”的品质。比如在评论周小川时,《彭博市场》就明确谈到周小川观点鲜明。

  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构成另类的影响力排行版,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社会精英成为《时代》封面人物。1996年,巩俐成为第一位登上《时代》封面的中国艺人,之后一发难收,王菲、成龙、周润发、杨紫琼、舒琪、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张惠妹、姚明、周杰伦、周星驰、李宇春、春树、韩寒等先后登上过《时代》亚洲版的封面。这更是与个人形象和魅力紧密相关,《时代》对韩寒的评价即充分反映这一点:“中国文坛语言犀利的坏小子”,“专注于揭批当代中国社会的弊病”。


 
 三、精英国际形象的主要看点

  中国社会精英之所以赢得越来越大的国际认同,结合典型个案和整体分析,大略可归纳出四点:

  一是自强不息的学习态度。大凡进入国际主流社会的中国精英,大多具有谦虚而又进取的学习态度。这一点在章子怡学英语上有鲜明反映。2001年,章子怡因出演《卧虎藏龙》而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面对众多国际媒体,章子怡有话说不出来,这无疑大煞风景。之后章子怡多次因英语水平在国际场合丢分,如2003年一次采访中,主持人想让她用英文讲讲她在电影《英雄》里面的角色,她原本想说到“Loyal(忠心的)”,但一紧张讲成了“Oral(口头的)”,场面十分尴尬。作为已经光芒四射的国际影星,章子怡原本可以不学英语,必要时就使用翻译员,但她发愤图强,终于在英语水平上打了翻身仗。在2006年5月的第五十九届戛纳影展,章子怡作为评审在开幕式上与媒体见面,发言时一口流利的英语令人让人刮目相看。报道显示,著名媒体《USA Weekend》后来称赞章子怡的英语说得“impressivelyenunciated(十分清晰,令人难忘)”。

  二是放眼天下的国际意识。成功挺进国际主流社会的中国精英,大多具有强烈的国际化意识。这一点在少林寺“走出去”上有鲜明反映。近些年来,少林寺备受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少林寺的国际化意识值得肯定,“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原本就没有出世与入世的分别,下山入世是佛教教义的真谛。报道显示,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少林寺海外文化中心共有40多个,长年有300多位少林弟子在国外教授少林武术和佛教文化,“洋弟子”达数百万之众。这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无疑是巨大的带动,早在200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议会即通过决议,把每年的3月21日定为“嵩山少林寺日”,以便不同宗教、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加州居民能够欣赏到历史悠久的中华禅宗与武术。

  三是沟通东西的桥梁精神。尽管全球化时代“环球同此凉热”,但东西方文化差异依然是对外交流中的巨大问题,能不能充当沟通东西的桥梁,乃至最终获得西方主流社会的理解,是中国精英国际形象的重要着力点。央视财经主播芮成钢在沟通东西上堪称模范,明确提出:“消除东西方在文化上、文明上、习俗上的误解,成为连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是我对自己的期许”。应该说,芮成钢是不负自许的,在华尔街风暴中,他让极少接受电视采访的摩根大通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吉米•戴蒙及不愿意接受采访的AIG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莫里斯•格林伯格接受央视财经的独家专访,本身就是对芮成钢国际形象的加分。善于沟通也是朱民成为IMF副总裁的重要原因,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在多个场合表示:“朱民拥有政府、国际政策制定和金融市场的丰富经验,高超的管理和沟通技能,以及对基金组织的机制理解,我期待着他的支持。”

  四是厚德载物的东方魅力。西方主流社会至今仍然免不了“欧洲中心论”的傲慢,但同时也多少承认东方的差异性甚至独特性。能够在国际舞台展现独特的东方魅力,对国际形象无疑是大的提升。因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而举世瞩目的李书福在展现东方魅力上有不凡表现,一次与沃尔沃工会谈判,对方问李书福:你能不能用三个字来形容你为什么比其他竞争者更好?据称与会的福特高层当时比较紧张,连忙出来解围:这怎么可能?做不到。第一,他们不知道另外的竞争者是谁;第二,三个字怎么讲清楚?没想到李书福平静回答:“我可以。I Love You(我爱你)!”话音刚落,掌声一片。不比于福特当年并购沃尔沃时所表现的美国式傲慢,李书福多次诚恳表明,并购后的吉利与沃尔沃,不是“父子关系”,而是“兄弟关系”,保持沃尔沃轿车目前的工厂、研发中心、工会协议和经销商网络“四个不变”,“我们只派沟通联络员”,绝不强加于人,充分展现了东方文化的包容和宽厚。


  
四、精英国际形象的主要问题

  影响力上升标志中国社会精英国际形象的极大改善,但随着对外开放的力度一步步加大,社会精英正越来越多地出入国际社会,甚至也越来越多步入国际舞台,慢慢暴露出一些问题甚至弊病,主要可归结为四点:

  一是公共外交意识不足。在国际场合,每个国人都堪称国家名片。社会精英往往出入重大国际场合,一举一动系关国家形象。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系统工程系教授诺曼•鲍尔高度认同中国人,多次在清华大学讲过课,一次带领中国极有成就的六位商界老总出访加拿大,并利用自己的名望促成六位老总与加拿大享有盛名的奥尔伯塔电讯公司总裁会面,但没想到的是,会面中竟然有两位老总眯眼进入半睡眠状态,另外几位也心不在焉,最后会面在意兴索然中结束。这里面可能有会面前对主题沟通不足的原因,但无论如何,老总们心不在焉甚至眯眼入睡有失礼节,损害了鲍尔教授的信誉,也损害了中国商界甚至国家的形象。

  2010年3月27日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第15届国际赛马节在迪拜的迈丹赛马场举行,中国民营企业广厦集团对第七场“迪拜世界杯”比赛进行了数额高达500万美元的全资赞助。为什么要花这笔不菲的钱呢?广厦集团董事局主席楼忠福表示:“我们全资赞助迪拜赛马世界杯,一来是在中东宣传总部在浙江杭州的中国广厦集团,二来是在中东乃至全世界树立中国企业的良好公关形象,通过赞助一些国际顶级的体育赛事,正面宣传中国的文化和民营企业。”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抑或是别的机构,在国际舞台活动,都要有高度的国家形象和公共外交意识,谨防不拘小节。

  二是缺乏事件营销。好的形象也需要营销,如果缺乏营销,形象不会在国际上自动推广。从美国《时代》周刊所发的封面中国人物看,绝大多数是影视明星,其次是作家,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人物几乎没有。显而易见,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精英中没有佼佼者,原因可能在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佼佼者缺乏国际影响力。近些年来,中国的专利和论文数量节节上升,科技实力明显增强,行业领军人物亦不在少,至少可挖掘出堪匹配的佼佼者,问题是宣传不够,有影响力的国际媒体不知道或不愿意报道,中国自己的媒体尚缺乏足够的国际影响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但事件营销可以让客户们深入巷子。这方面表现突出的就是芮成钢,之所以被美国《财富》周刊描述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财经节目主持人”,不仅因为备受关注的《直击华尔街风暴》系列节目,独特独家,原因应该也包括芮成钢在2007年初无意中创造的事件营销——“请星巴克从故宫搬出去”。起因只是芮成钢一篇不到2000字的博文,但引发全球舆论热议,点击量陡增50万。他当然被卷入漩涡,有人批评他民粹主义,有人说他不懂全球化,有人指责他破坏中西交流,还有人说他多管闲事,干扰正常的商业运作,但芮成钢锐气不减,坚持认为星巴克放在故宫就是文化上的不和谐,明确表示“请务必早日从故宫搬出去”,同时“祝愿星巴克在中国继续成功”。

  这是芮成钢一次理性而且成绩不俗的形象营销,彰显了一位中国有为青年谦让而又当仁不仁的风格。芮成钢并非一些舆论所批评的民粹主义,相关博文发表之前,在2006年耶鲁大学的全美CEO峰会上,当着星巴克新任CEO兼总裁吉姆•当诺的面,芮成钢在公开演讲中提议,“我不知道星巴克是否有在印度的泰姬陵、法国的凡尔赛、英国的白金汉宫开分店的计划,但是请星巴克先把在中国故宫里的店撤掉”,现场一片爆笑。随后,吉姆私下称,这是前任总裁做的,需要回去和同事们商量,四个月过去,仍不见动静,于是芮成钢在博客上公开了自己的看法。锐气是明显的,但总体上,芮成钢并不冲动,凌而不厉,锐而有节。如果能更多一些深沉厚重,芮成钢会有更优异的表现,这是可期许的。

  三是精神特质不鲜明。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引发中国人一场大讨论: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乔布斯?不可否认,相比于西方,中国整个的人文环境更不适宜于创新,难以允许“出头鸟”,甚至“枪打出头鸟”,这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人精神特质不鲜明。过去尚有一个士大夫传统作为支撑,礼书礼乐作为道具和符号,如今信仰缺乏,中国人的精神特质更趋模糊,甚至混乱。这也成为中国社会精英国际形象一个致命伤,谨小慎微,突出的似乎就是公开场合不讲秩序,说话声音高。

  《时代》杂志之所以相中“坏小子”韩寒,重要原因应该就在于他个性鲜明,天马行空,独具一格。这从韩寒新浪博客首页长期张贴的公告就可以充分看出来:“不参加研讨会、交流会、笔会,不签售,不讲座,不剪彩,不出席时尚聚会,不参加颁奖典礼,不参加演出,接受少量专访,原则上不接受当面采访,不写约稿,不写剧本,不演电视剧,不给别人写序。”

  四是自我矮化问题突出。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帝国主义进了门。坚船利炮不仅打败了中华民族的肉体,更重要的是摧毁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从此以后,中国人就患上了自我矮化病。虽然也站起来,如今也算富起来了,总量上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精神上的自卑一直萦绕。原本中国制造的家具,却要穿上外国人的马甲,贴上“达芬奇”的洋标签,甚至还要折腾一个先出口海外,然后进口内销,悲哀啊!达芬奇式家具还在其次,更要命的是达芬奇式精英,“言必称希腊”,鹦鹉学舌,没有文化自觉,缺乏文化自信。

  自我矮化的最大表现恐怕便是精英移民。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的投资移民申请共772人,居全世界之最。另有来自加拿大公民和移民事务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大陆投资移民该国人数占全部投资移民的62.6%。不只是国外的数据,2011年4月,招商银行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约60%的“高净值人士”(指管理资产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个人)不是在考虑投资移民,就是已快完成移民手续。亿万富翁中,约27%已完成投资移民。2011年11月初,中国银行与胡润研究院在北京联合发布《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报告也显示,14%的高净值人群已移民或者在申请移民中,还有46%的高净值人群考虑移民。

  移民问题当然十分复杂,有考虑投资的,有考虑子女教育的,有考虑生活环境的,还有的可能因为家人或配偶在国外而移民,移民甚至也可能回流,有朝一日携家带产作为华侨重归祖国,但不管怎样,为数不少的社会精英纷纷移民国外是对国家形象的巨大伤害。在建国60周年之际,隆重上演的电影《建国大业》竟然被发现是“外国人”主演,这已是严重的警告信号。


  
五、塑造和提升精英国际形象的三点建议

  社会精英更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针对已暴露的问题甚至弊病,有必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加大公共外交培训,增强精英国际魅力

  如果说过去的全球化是西方化和美国化的话,今后的全球化将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的全球化,中国人、中国企业和中国文化大举融入世界,或多或少烙上中国的印记,一个公共外交的大时代已经到来,极其必要有组织、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社会精英的公共外交培训,了解国家外交战略,熟悉外交基本知识,掌握对外交往基本诀窍,强化国家形象意识,结合个性塑造风格,全面提升国际场合应对能力。


2.加大对外传播力度,提高精英国际影响

  任何好的价值的实现,都必须借助于媒体和传播。大国崛起,媒体先行,传播先行,要不然。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指出:“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在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哪一个国家可以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下一个常任理事国呢?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开玩笑回答说: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一语点破媒体和传播的威力。帮助中国精英站到国际舞台并发声,应成为中国媒体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


3.重建共有精神家园,提升精英国际自信

  “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因而中国不可能成为新的超级大国”——撒切尔的论调十分流行,代表西方世界的主流看法,可能也在相当大程度上代表中国社会精英尤其知识精英的主流看法。但作为人类历史上没有中断过的唯一文明,中华文明不至于没有思想的内涵。对人类历史上曾有过的各种文明作过系统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上世纪70年代就鲜明表示:只有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才会给世界带来安定和平与繁荣幸福。21世纪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人的世纪!

  当务之急是重新发掘中华思想,为中华民族重建共有精神家园。这也是破解各方面诸多现实难题的制高点,就像有没有自信会把人置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一样。近些年来,最高领导层反复强调理论创新、软实力和文化自觉,明显也是看到重建民族信仰的极端重要。刚闭幕不久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郑重部署,明确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927年6月2日,一代国师王国维在昆明湖投水自殉,遗嘱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表达的正是对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沦落的悲愤。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稍后不久的援朝抗美战争结束后,彭德怀总司令感慨系之:“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但中华民族的自信至今也没能恢复正常,崇洋媚外依然十分盛行。如果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得以建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得以树立,国民精神焕发,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周而不比,威而不猛,至中至正,我们才可以真正发出呐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主要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1987年版

  2.《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夏季号、2010年冬季号、2011年春季号、2011年秋季号)

  3.韩方明:《不得不说——韩方明言论集第二卷》,明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9月初版

  4.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海南出版社2007年版

  5.[美]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京华出版社2002年版

  6.[察哈尔公共外交丛书]赵可金:《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时事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7.《求是》杂志2009年第1期

  8.欧阳君山:《天下事——中华文明的经济学证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