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欧阳君山
欧阳君山:公共外交该如何“升级”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11日  来源:  作者:  阅读:1550

公共外交该如何“升级”

欧阳君山

 

 

 

外交部记者会主要面对中外媒体,尤其国际媒体更是密集现场,因而更主要是属于公共外交。近几年来,中国公共外交风生水起,但相对于现实的巨大需求,公共外交仍然相对滞后。以外交部记者会的升级为启发,中国公共外交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升级”呢?

 

——题记

 

 

 

 

 

前不久,外交部长杨洁篪在《中国外交2010》画册首发式暨蓝厅音乐会上宣布,为进一步拓宽信息发布和对话沟通渠道,外交部决定从9月1日起对新闻发布制度进行一次“升级”,例行记者会从每周2次增到5次。

 

 

 

 

这无疑是顺天应人之举。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实力持续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成长,尤其在经济上,风骚不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逊,GDP总量更是“过五关,斩六将”,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如今是坐二望一。“二”是把引人注目的交椅,风头有时候甚至超过老大,尤其在老二存在诸多“特色”的情况下,风头可能更大。毫无疑问,这需要更多的信息发布和对话沟通,要不然,国际社会就有可能因不了解而误解,给老二平添不必要的麻烦。一些别有用心者就可能趁虚而入,发布不实信息,甚至制造谣言。回看我外交和国际关系史,教训还是不少的。好酒或许还可以不怕巷子深,美女也可以养在深闺人未识,但一个偌大的老二,如果云遮雾罩,恐怕只会惹骚。

 

 

 

 

作为信息公开和对话交流的重要渠道,外交部发言人制度自1983年3月正式创建至今,已走过28年,期间多次“升级换代”。建制之初,发言人每周只主持一次记者招待会,而且只发布消息,根本没有现场答问。从1983年9月起,现场答问开始施行,但每月只搞一次,限在每月的第一次记者会。1988年,现场答问开始升级,每次都允许记者提问。1995年以来,记者会频率提升,每周二、四下午各一次,翻译也由交互传译改为更省时的同声传译。2000年,答记者问再次换代,外交部新闻司设立发言人移动值班电话,每天(包括周末和节假日)24小时受理记者提问和回答记者提问。发言人制度升级换代的背后,无疑是国家影响力的逐步增大,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表明中国政府自信的稳步增长,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的愿望越来越强。

 

 

 

 

本轮升级当然也是外交部发言人制度不断完善的重要步骤,意义不可小觑。频率从每周2次增至5次,不只是对重大或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会大大加快,而且标志着记者会从此进入“全工作日时代”。每周五次并不意味每个工作日都有一次,有时候可能一天就两次甚至更多次,但每周的法定工作日也就是5天,平均是天天都有记者会。一定意义上讲,这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反映。

 

 

 

 

更值得关注的是发言人形象。近几年来,国家形象的话题引起政府越来越大的重视,也引起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10月,由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办、察哈尔学会承办的公共外交研讨会就专门以“传播国家形象”作主题。今年11月,察哈尔学会要在广州召开的公共外交研讨会,将再次注目聚焦中国人的形象问题。作为外交部发言人,一定意义上就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其风度、话语、笑容、水平、机智、魅力,直接向国际媒体传递着中国、中华民族及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

 

 

 

 

自发言人建制以来,外交部先后有25位发言人走上发布台,按先后顺序排列是:钱其琛、齐怀远、俞志忠、王振宇、马毓真、李肇星、金桂华、李金华、吴建民、段津、范慧娟、李建英、沈国放、陈健、崔天凯、唐国强、朱邦造、孙玉玺、章启月、孔泉、刘建超、秦刚、姜瑜、马朝旭、洪磊。其中包括4位女发言人:李金华、范慧娟、章启月、姜瑜。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一些人后来都做了外交高官。但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如何保障发言人更好地为国家形象代言,外交部应该高度重视相关问题。

 

 

 

 

外交部记者会主要面对中外媒体,尤其国际媒体更是密集现场,因而更主要是属于公共外交。近几年来,在社会各界尤其全国政协及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中国公共外交风生水起,但相对于现实的巨大需求,公共外交仍然相对滞后。以外交部记者会的升级为启发,中国公共外交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升级”呢?希望与大家一起思考!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