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拉登时代”的美国公共外交
2011年5月1日,尽管这个日子并不是美国人的劳动节,但美国击毙作为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这一消息传来,无疑是一个令美国上下欢心鼓舞的重大喜讯。显然,拉登之死让美国长达十年的反恐事业终于开花结果,完全可以以此来告慰那些在反恐战争中失去生命的英灵。对处于经济复苏、扩大就业、外交迷局等多重困境中的奥巴马总统来说,拉登之死总算让他找到一个在政治上扬眉吐气的机会。这对美国的公共外交将产生何种影响,为此,本期对各方面的反应和对美国公共外交的影响进行讨论。
国际社会对拉登之死的反应
基地组织
阿拉伯半岛电视台5月18日报道,“基地”组织领袖拉登被美军击毙后,“基地”已任命埃及激进分子阿德尔为临时领导人,估计他将负责组织运作及军事行动,直至正式确立拉登继承人为止。阿德尔是“基地”主要指挥官之一,曾协助策划1998年美国驻肯尼亚及坦桑尼亚使馆的炸弹袭击案,并曾于20世纪90年代在苏丹和阿富汗建立了“基地”训练营。
5月19日,“基地”组织在网络上发布了一段拉登生前的录音。拉登在录音中对发生在埃及和突尼斯的阿拉伯革命表示赞扬,并煽动穆斯林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举行起义。5月20日,“基地”组织和塔利班高级成员20日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地带召开会议,讨论如何袭击美国和英国,扬言报复“基地”头号人物乌萨马·本·拉登遭美军特种部队射杀。5月23日,“基地”恐怖组织头目本·拉登的副手、最有可能接班的扎瓦赫里发表录音讲话,号召沙特阿拉伯人加入阿拉伯世界的起义浪潮。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政府认为,美军启动猎杀拉登行动15分钟后才得知这一事实,因此对事前没有通知巴基斯坦的美国感到愤怒。巴基斯坦总理优素福·拉扎·吉拉尼5月9日发表议会演讲时表示:“如果美国再次在巴基斯坦领土上采取军事行动,我们将采取相应措施。巴基斯坦有权采取军事行动报复侵犯主权的行为,任何人都不能低估这种权利。”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5月9日曾呼吁美方叫停无人战斗机在巴基斯坦境内发动的空袭,但美国不以为然,仍然于10日发动了袭击,导致4名伊斯兰武装人员死亡。5月17日,北约驻阿富汗部队的两架直升机进入到巴基斯坦西北部北瓦济里斯坦地区上空,并向巴边境哨所开火,巴部队进行了火力反击。连日来,美军两次越境袭击导致巴社会反美情绪高涨。目前巴军方已向北约驻阿部队提出抗议,并提出召开军事会议以对此做进一步交涉。巴国民议会14日曾通过决议,要求美停止无人机袭击,认为这是对巴主权的侵犯。巴基斯坦军方5月17日表示,巴安全部队抓捕了基地组织位于也门的军事行动领导人穆罕默德·阿里·卡西姆,并称其直接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的基地组织高层的领导。
美国
奥巴马表示,本·拉登被打死意味着正义得到了伸张,也是对911事件遇难者家属的最好交代。同时强调,本·拉登被打死并不意味着反恐的结束,美国方面仍然将继续在国内和海外防范恐怖主义的蔓延。奥巴马表示,本·拉登被打死对于穆斯林世界也是一件好事,拉登对于穆斯林来说也是一个“凶手”。而奥巴马还高度评价了与巴基斯坦的反恐合作。
奥巴马发表“击毙本·拉登”的电视讲话后,美国提升了国内安全警戒,在重点场所增加警力与武装力量,以防止袭击发生。
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约翰·克里15日访问巴基斯坦,一方面是为了安抚巴对美侵犯主权的不满,另一方面是为重启两国反恐同盟关系。克里表示:“我来到伊斯兰堡不是为了就消灭本·拉登一事向巴方致歉。我们需要忘掉过去的分歧并继续联合打击极端主义和解决共同问题。”尽管不愿意就粗暴侵犯巴基斯坦主权一事致歉,克里不得不答应巴方提出的一些要求。巴基斯坦信息部称,达成了有关美国政府今后将不在巴基斯坦领土上单方面行动的协议。与在巴基斯坦领土上消灭和抓捕国际恐怖分子有关的任何行动今后将只能同巴方共同进行。
但另一方面,华盛顿方面称,美国将继续打击盘踞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成员。五角大楼也将坚持令他们十分得意的无人机战斗行动。美军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说:“毫无疑问,我们在巴基斯坦的反恐战阵不会暂停或有丝毫放松……打击恐怖主义的举措不会停滞。”26日,美国军方宣布,将从巴基斯坦撤走部分军队。五角大楼说,此举是因为巴基斯坦政府提出了减少驻巴美军的要求。
中国
中国外交部称击毙拉登是国际反恐斗争积极进展,同时强调巴基斯坦是恐怖主义受害国,为国际反恐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中国政府将坚定不移地继续支持巴方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防范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应携手加以应对。希望有关国家继续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反恐合作,同时切实尊重巴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俄罗斯
俄罗斯总统官方网站发表声明称:“作为国际恐怖主义的首批受害者之一,俄罗斯很清楚什么是‘基地’组织。克里姆林宫指出,所有恐怖分子都必须受到应有惩罚。我们强调,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最终达到对国际恐怖分子给予应有惩罚的结果。俄罗斯准备参与这种合作。”
联合国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讲话说,本·拉登被击毙是全球反恐努力的转折点,联合国将继续开展并领导全球打击恐怖主义的活动。同时,联合国人权特别报告员6日通过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发表声明,要求美国公布突袭“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行动的具体细节,以判定其是否违反国际人权条约。
德国
德国总理默克尔:打死“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是反恐战争的“巨大成就”。但她强调,恐怖主义威胁在很长时间内还无法消除。
葡萄牙
葡萄牙总统席尔瓦致函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击毙本·拉登表示支持。席尔瓦说,本·拉登被击毙并不意味着这个组织和恐怖主义的消亡,要彻底铲除恐怖主义的毒瘤,需要整个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其他
沙特阿拉伯政府发表一份简短声明,对本·拉登被击毙表示欢迎,称这是朝着国际社会共同反恐、消灭恐怖分子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伊拉克政府发言人2日说,伊政府对于本·拉登被击毙感到解脱,这对“基地”伊拉克分支来说是“重大的精神打击”。伊拉克军方预计“基地”组织可能在近期发动恐怖袭击进行报复,表示伊安全部队已全面提高戒备。
日本首相菅直人2日晚发表谈话说,日本对反恐战争取得的显著进展表示欢迎。他强调,“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并未根除,国际社会要继续在反恐领域密切合作并坚持不懈地斗争。
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发言人加桑·哈提卜2日呼吁继续打击基地组织,他说:“关键是要继续打击本·拉登倾向于诉诸暴力的意识形态,巴勒斯坦人民愿意选择和平斗争途径。”
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2日表示,马政府一向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和极端主义行为。他希望随着本·拉登之死,世界能够变得更加和平与安全。
南非政府2日发布声明,强调各国应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声明说,南非支持世界多极化进程,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安全与发展,呼吁世界各国不分政治派别合作打击各种形式恐怖主义。
肯尼亚总统齐贝吉和总理奥廷加2日分别发表讲话,表示本·拉登被击毙是国际社会反恐行动取得的重要成就,全球反恐行动应该继续下去。
巴西外交部长帕特里奥塔2日发表声明说,希望本·拉登之死不要在世界引发更多的暴力。他说,在“基地”组织仍将恐怖主义作为政治手段情况下,巴西将只会同情恐怖主义的受害者,并且帮助他们寻求正义。
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2日就本·拉登之死向美国政府表示祝贺。卡尔德龙说,世界各国需要继续共同努力,扼杀恐怖分子试图通过暴力、恐怖袭击、杀害无辜居民等行径达到自己邪恶目的的想法。
古巴前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Fidel Castro)周四(5日)在媒体撰文强烈谴责美国用武力杀死“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称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暗杀”一名手无寸铁、家人环绕的人的借口。
委内瑞拉总统乌戈·查韦斯3日批评美国以恐怖手段对付“基地”组织头号人物本·拉登。委内瑞拉外交部就美军特种部队击毙本·拉登发表声明,谴责美方在巴基斯坦境内实施突击行动而未事先通知巴基斯坦政府。
奥巴马中东讲话启动新外交
5月1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就中东政策发表近一个小时的长篇演讲。这是奥巴马执政以来第二次针对美国与伊斯兰国家关系发表重要讲话,也是他首次对中东北非的动荡局势做出集中表态。奥巴马在演讲中强调阿拉伯世界迎来了历史性机遇,而美国外交由此翻开新的篇章。
继续改善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
此次讲话是继2009年6月在埃及开罗发表演讲后,奥巴马两年之内再度全面阐述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奥巴马对此次演讲高度重视,从他对时间和地点的精心选择上便可见一斑。首先,与奥巴马以往的重要讲话有所不同的是,此次演讲安排在美国东部时间中午开始,持续一个小时,而此时正好是中东地区的晚间黄金时段,可以确保大多数穆斯林受众收听收看到演讲内容。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这次演讲无疑主要是说给伊斯兰世界听的。其次,演讲地点定在了美国国务院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厅,凸显此次演讲的“外交属性”。奥巴马在演讲中开宗明义,指出这里是开启美国外交“新篇章”的最佳场所。此间分析认为,奥巴马时隔两年之后再度就中东政策发表重要演讲,是在中东北非局势持续动荡以及美国击毙“基地”组织头目本·拉登的背景下,继续推动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改善的又一重大外交努力。
6个月前,突尼斯爆发反政府示威游行,动荡局势迅速蔓延至北非及中东大部分地区。两个月前,以美国和北约为主的多国部队展开对利比亚的军事干预。3个星期前,美军突击队在巴基斯坦境内击毙“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自中东动乱以来,奥巴马政府“犹豫不决”的暧昧态度和采取“双重标准”的作法遭到国际舆论尤其是伊斯兰世界的广泛质疑和批评。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日前公布的民调结果,中东局势动荡以来,美国在约旦、土耳其和黎巴嫩等中东国家民众中的形象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糟糕;而拉登之死也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等伊斯兰国家引发了新一轮的反美思潮。面对这种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奥巴马必须对其中东政策作出调整。对于美国在整个阿拉伯世界所面临的困境,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东问题专家迈尔加认为,奥巴马总统将中东变局视为历史的转折点,他试图借助此次演讲表明,美国应该在这一关键时刻扮演何种角色。美国媒体分析指出,奥巴马把拉登之死置于中东变局的大背景中,力图传达“拉登已成为过去,民主化代表伊斯兰的未来”。美国白宫发言人卡尼称,奥巴马总统的这次演讲是向世界说明美国的价值观,美国坚定支持中东民主改造的重要机会。
多重举措加速推进中东民主改造
奥巴马在演讲中回顾了过去6个月来席卷中东及北非地区的政局动荡,指出美国的未来与这一地区的安全、稳定和繁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奥巴马强调,美国在中东地区具有5大核心利益,包括反恐、防止核扩散、确保自由贸易、维护地区稳定、保证以色列的安全和推动巴以和平进程。他说,中东变局为美国和中东国家带来了历史性机遇,美国已经把支持中东北非地区的政治改革和民主运动提升为美国外交的“首要任务”。
为此,美国将采取一切措施推动中东北非国家的民主转型。奥巴马承诺将把美国的价值观和民主原则推广到中东地区,并通过经济、教育、科技和医疗等交流渠道与技术加强与当地普通民众尤其是广大青年的接触。奥巴马在赞扬埃及和突尼斯成功开展民主转型的同时,呼吁叙利亚、巴林等国政府积极回应民众改革诉求,并重申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必须下台。
奥巴马表示,中东动荡的根源在于民生,因此美国将通过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来巩固民主改造的成果。奥巴马明确提出要把正在经历民主过渡的埃及和突尼斯树立为中东地区新的民主样板,并优先为两国提供多项经济援助。目前美国正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向两国提供资金援助,在今年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上,这两大机构将公布一项旨在稳定埃及和突尼斯经济的联合行动计划。
同时,美国决定免除埃及10亿美元的债务,并以借贷形式帮助埃及从全球资本市场筹集10亿美元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创造就业机会。美国政府正在与国会合作建立一项“企业基金”,专门用于对埃及和突尼斯的投资。
奥巴马表示,除埃及和突尼斯,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也会为整个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私营企业提供20亿美元财政援助。美国还将与欧盟合作,启动“贸易与投资伙伴合作计划”,推动中东和北非地区的商品出口及提高区域贸易一体化程度。
巴以政策倡议突破历届政府底线
巴以问题历来是美国中东政策绕不开的难点,奥巴马政府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奥巴马在2009年的开罗演讲中,有1/6的篇幅是谈巴以问题的。当时他重申以“两国方案”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但外界普遍认为,奥巴马政府在巴以问题上“雷声大,雨点小”,和谈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尤其在中东北非局势突变之后,巴以问题有被进一步边缘化的趋势。
奥巴马在这次演讲中再度提出“重启巴以和谈”的建议。奥巴马指出,过去两年以来,以色列在有争议的土地上继续扩建定居点以及巴勒斯坦拒绝进行谈判的错误做法阻碍了巴以和平进程。他表示,中东变革使巴以问题变得更加紧迫,同时也为双方和平解决争端创造了契机。奥巴马认为,一个独立生存的巴勒斯坦国和一个安全的以色列是解决冲突的关键基础。奥巴马提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边界应以1967年的边界线为基础,并加以双方同意的土地互换,从而为两国建立起安全和公认的边界。”
边界划分是巴以争端的核心问题。所谓“1967年的边界线”是指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以前巴以双方的领土分界。以色列通过这场战争占据了约旦河西岸、加沙和东耶路撒冷等大片土地。联合国安理会在1967年11月和1973年10月两次通过决议,均要求以色列归还1967年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但美国历届政府都站在以色列的立场上,对此置之不理。前总统小布什曾明确表示,巴以之间不可能回到1967年的边界。奥巴马是首个公开提出应以1967年边界线为基础划分巴以领土的美国总统。
奥巴马此番表态立即引起美国舆论的广泛关注,俨然成为有关这场演讲的焦点话题。巴勒斯坦当局对此项建议表示欢迎,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对此表示严重不满。他在随后发表的声明中称,“巴勒斯坦的生存权益不能以世界上唯一的犹太国家的生存权益为代价”。按计划,奥巴马将于20日在白宫会见到访的内塔尼亚胡,外界普遍担心奥巴马的演讲可能对美以关系造成影响。而就在奥巴马发表中东政策演讲的前一天,美国中东问题特使米歇尔宣布辞职,给巴以和谈前景蒙上一层新的阴影。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中东和非洲问题资深研究员丹宁表示,米歇尔的辞职已表明,奥巴马希望在9月之前实现签署巴以和平协定的目标将难以实现,双方在近期内恢复和平谈判的希望渺茫。
奥巴马的“中东新政”演讲引发了各界的不同反应。受邀出席演讲会的利比亚前驻美大使奥贾利表示,奥巴马发出了支持中东民主浪潮的明确信号,并且提出了推进该地区民主转型的具体措施,这是对阿拉伯民众的鼓舞。阿拉伯裔美国人研究所所长佐格比认为,奥巴马的演讲可能会得到美国国内民众的好评,但很难让伊斯兰世界满意,在阿拉伯民众最为关注的巴勒斯坦问题上,奥巴马仍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领导力。佐格比还表示,穆斯林民众普遍对奥巴马“许诺太多、兑现太少”表示不满,总而言之,这次演讲难以称得上是“开罗演讲的2.0版”。与此同时,奥巴马提出的援助中东计划也遭遇美国国会的阻力,众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罗丝莱蒂南说:“考虑到我们自身的严重债务,我们根本无力减免埃及10亿美元的债务。”
世界是否会因拉登之死而安宁
拉登之死是否就意味着美国外交告别了恐怖主义时代,国际恐怖主义的迷雾是否会随着拉登的离去而烟消云散?这些问题很可能将成为今后困扰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重要课题。
反恐步入“后拉登时代”
911事件让全世界体会到了拉登式恐怖主义的巨大威力。无孔不入的恐怖渗透、披着平民外衣的基地死士、防不胜防的自杀式炸弹袭击以及大规模的杀伤范围,这一切都是拉登式恐怖主义的经典老路。注重从心理上制造恐慌,着眼于政治上的影响力,略带一些理想化的圣战意图,这一切都是拉登式恐怖主义的核心特征。
尽管拉登并不完全涵盖当今世界的所有恐怖主义势力,但只要拉登活着,美国的反恐努力就会始终围绕锁定拉登式恐怖主义而展开,全世界的恐怖主义势力也都会自觉不自觉地与基地组织保持攻守默契,在拉登及其核心团队的号召下,对各种目标展开的恐怖主义袭击也呈现出了一波接一波的规律,在地理分布、袭击目标、袭击手段等方面,变得越来越有规律可循。在多年与基地组织周旋的过程中,国际反恐也开始逐渐适应了拉登发动恐怖主义的规律,反恐理念、机制、队伍都处于一种驾轻就熟的“专业反恐”状态。
然而,拉登之死让这一切再度变得不确定起来。尽管拉登不等于基地组织,基地组织山头林立,是一个扁平化的网络结构,拉登之死对于基地组织的恐怖主义杀伤力并无多大影响。但拉登之死毕竟令基地组织失去了一位精神领袖,拉登式的恐怖主义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行将作古,新恐怖主义将可能以一种人们完全不熟悉的形式和面貌长期存在。对于国际反恐事业来说,拉登之死意味着世界将不如“后拉登时代”。拉登式的恐怖主义在不久的将来行将作古,各种毫无规律的多样化恐怖主义行径将会以全新的面貌出现。
因此,传统上针对拉登式恐怖主义心理规律的反恐思路不得不转换,锁定基地组织为主要目标的反恐机制不得不调整,习惯于与拉登周旋的反恐队伍不得不吐故纳新。然而,所有这一切应该如何修正,以及走向何方,这一切在目前看来都无从谈起。特别是拉登不同于萨达姆,在世界范围内有一些狂热的支持者。此次拉登被击毙这一事实被证实得越早,西方媒体渲染得越充分,人们越是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遭受恐怖主义报复的可能性就越大,来得也就越快。由于是报复性恐怖主义,其所选择的目标将更具有象征性和针对性,驻外使领馆、政府驻地和主要的政治人物将首先面临前所未有的袭杀危险,而且由于缺乏周密的计划和组织,这一轮袭击将呈现出不顾一切的所谓“圣战”特征。
美国能否顶得住这一轮的报复性袭击将决定着今后一段时期的反恐形势。如果美国能够动员起无所不在的防范体系,以周密的反恐部署、强大的反恐声势和精准的反恐回击,在击毙拉登的基础上乘胜追击,再次击毙若干恐怖首脑人物,将极大的震慑恐怖主义的报复性回潮,在一段时期内恐怖袭击不再有大的反复。如果拉登之死带来的报复性恐怖浪潮占了上风,美国今后若干年将会饱受恐怖主义之苦。
拉登之死令奥巴马喜忧参半
毫无疑问,拉登之死对于深陷多重困境的奥巴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利好,奥巴马可能会是拉登之死的最大受益者。对处于经济复苏、扩大就业、外交迷局等多重困境中的奥巴马总统来说,拉登之死总算让他找到一个在政治上扬眉吐气的机会,让他的竞选连任之路顿时显得柳暗花明。
自2010年中期选举受挫以来,奥巴马始终没有找到说服选民支持自己的最有力的政治品牌。2008年大选期间高喊的“我们相信变革”的品牌资产正在随着奥巴马新政差强人意的表现而亏损,很多美国人都不得不承认,尽管奥巴马是一个不错的人,但政治业绩是在令人难以恭维。美国媒体甚至讥讽奥巴马“除了说话,他几乎无所作为”,还有一些不坏好心的共和党人嘲笑奥巴马是“第二个卡特”(没有获得连任的民主党总统)。然而,此次击毙本·拉登无疑是奥巴马对自己执政能力的一次响亮回答,布什用两个任期没有完成的任务让奥巴马在不到一个任期内就完成了,而且来得如此突然,如此之快。这不仅令前不久刚刚获得国防部长提名的中情局长帕内塔风光八面,也更是奥巴马总统领导英明的最好注脚。不难想见,这将是2012年奥巴马拿来回击政敌证明自我的最佳依据,也是奥巴马赢得选举的强大武器。
然而,面对报复性恐怖袭击的挑战,年轻的奥巴马总统真可谓是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显然,面对“后拉登时代”,不仅美国还没有做好准备,未来的反恐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首先,美国能否维持世界范围内的反恐联盟。当年,美国是凭借小布什总统强悍的选边站队的方式组建起了国际性的反恐大联盟。“要么美国,要么恐怖主义”,这一单边主义的鲁莽作风一度令世界各国大为不悦,当时看在恐怖主义风声鹤唳和911事件令美国深受伤害的份儿上,各国隐忍不发。如今拉登授首,深受金融危机之苦的各国政府总算找到了下台阶,反恐联盟面临破裂的危险,伊朗、巴基斯坦等国在拉登死后纷纷表达了不同的立场,而单凭美国一己之力要想维持住后拉登时代的反恐和平之局,无疑是异想天开。
其次,奥巴马能否巩固国内两党的反恐共识。美国人的反恐之所以能够撑到今天,拉登算得上是一个标志性的因素。对于美国人来说,只要拉登一天存在,911的梦魇就会一天不会从心头消失。拉登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当年的“冷战共识”,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只要提起拉登,就会立即冲破国内政治的重重阻挠,为自己的外交政策开辟新路。如今拉登已除,除非美国再次遭受惨痛的恐怖袭击,否则很难以此作为总统统摄外交的“金字招牌”了。
此外,奥巴马如何为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反恐定位。自2001年以来,美国历届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都把反恐和防扩作为首要的目标,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也与反恐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后拉登时代,美国如何定位反恐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如何平衡反恐目标和其他目标之间的关系,将可能是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的一个焦点话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管奥巴马在讲话中并没有降低反恐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但美国的反恐神经很可能会有所缓解,而这对美国来说很可能是又一次教训的开始。
世界不会因拉登之死而宁静
其实,拉登式的恐怖主义并不可怕。人们最担心的情况下,一个拉登倒下去,千百个拉登站出来。一个拉登好对付,成千上万的拉登或者是打着“拉登传人”旗号反美势力,是最难对付的。一旦新的恐怖袭击大浪袭来,国际反恐一时难以适应,到处是警报频传,风声鹤唳,拉登之死就是释放恐怖主义之祸的“潘多拉魔盒”。
无论拉登之死会不会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近期内恐怖袭击数量的急剧攀升将可能是不争的事实。不管国际媒体多么欢呼击毙拉登的伟大,也无论面对可能的恐怖袭击多么严阵以待,美国在近期都将可能承受来自基地组织的一波报复性恐怖袭击。即便恐怖组织无法在美国本土闹出大的动静,但美国的海外目标以及亲美力量的目标将可能成为报复性袭击的首要目标。
更严重的危险是美国此次斩首拉登的行动开启了一个恶劣的先例。不管美国处决拉登的理由多么充分,此次美国海豹突击队的行动在国际合法性上存在着两大负面后果。其一,不管拉登是否实施了武装抵抗,仅凭拉登家庭成员和少数保镖是不足以抵挡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海豹突击队员的,美国海豹突击队可以打伤拉登,但没有权利击毙拉登。从法律上来讲,即便拉登犯了反人类罪,也需要经过审判之后才能定罪量刑,而且美国民众有了解真相,获得事实的权利,而不是简单地通过此种肉体消灭的方式,对当年的911事件做一个了断,此种做法有违于现代法治政治的精神,是一种以暴制暴的简单逻辑,和恐怖主义的行径都是非正义的。其二,美国在没有知会巴基斯坦政府并取得授权的情况下,就派遣武装人员非法潜入他国境内,实施暴力行动,不管此种行径是打着多么高尚的名义,都是对他国主权的一种践踏和粗暴干涉,它破坏了联合国宪章关于国际关系的宗旨和原则,对于国际秩序的破坏后果是严重的。由此来看,美国击毙拉登是小,破坏国际秩序是大,兹事体大,相比后者,击毙拉登的代价将难以估量,其消极影响可能还要等一段时间才能看得出来。
事实上,这里涉及到了美国的反恐战略和反恐理念问题。长期以来,美国的反恐战略一直是以铲除拉登及其相连的恐怖主义首领作为重要目标。结果,在长达十年的反恐道路上,美国遭遇的是越反越恐,恐怖主义在世界上呈现蔓延态势,从美国到欧洲到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到处是恐怖主义的风声鹤唳。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在各国合作反恐高歌猛进的同时,基地组织和其他恐怖主义势力也水涨船高,日益壮大。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从一定意义上不得不承认,有些恐怖主义是反恐本身所创造出来的。如果把恐怖主义比作毒草,把反恐视作园丁,如果园丁不顾一切的为了铲除毒草而毁坏整个花园,最终鲜花也可能变作毒草。毕竟,恐怖主义虽然相貌邪恶,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内心有着仇恨的怒火。相比之下,消灭丑恶的恐怖行为只不过是治标之策,根本的问题还是要集中化解恐怖主义内心深处的怒火,消弭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这才是治理恐怖主义的根本之策。
因此,只要当前的反恐哲学不变,恐怖主义都会如影随形。现在已经是到了反思反恐哲学和反恐战略的时候了。其实,反过来想一想,国际社会也许不必必冥思苦想地再去找第二个拉登,而是应该更多地思考一下“人类共同的未来”。人类不应该重复以往的“千年困惑”,一定要把“文明”与“野蛮”对立起来,把“光明”和“黑暗”一分为二,把“善良”与“丑恶”划归两岸。在全球化的时代,越是以此种“二分思维”思想的人,可能会继续陷入人类冲突“自我实现的预言”,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一个又一个“拉登”。尽管世界不会因拉登之死而宁静,但却一定会因人类思想革命之灯塔而转向。对此,我们不应放弃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