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战时代”:通过公共外交构建有魅力的中国形象
赵新利
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博士
赵可金先生《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一书对当今时代进行的判断让人耳目一新:世界正步入“软战时代”。该书指出,在“软战时代”,世界政治的主题将不再是以往国际关系中的“强权即公理”,“有力量”不再是“有道理”和“有道义”的唯一标准。相反,“有道义”、“有道理”本身成为了是否“有力量”的根据。该书对软战时代的科学判断和对中美公共外交的研究,既符合我国一贯的外交方针,也符合我国发展的历史阶段,符合新时期我国公共外交工作的要求,更符合我国当前国际形象塑造的时代需求。
软战时代的科学判断符合我国一贯的外交方针。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我国都进行了宽厚仁慈、以德报怨式的外交行为,这种“道义外交”团结并感化了很多国家和人群,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外交胜利,为我国和平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待日本战俘时,就灵活运用了“二分法”,展开了战争时期的公共外交工作:广大日本民众和放下武器的日本士兵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敌人是日本军国主义军阀。当时,对俘虏的日本士兵,一概给予优待。这种宽容大度的道义政策争取并团结了大量有良知的日本民众和日军下层士兵,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日军,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还为战后中日交流培养了坚实的友好力量。这种政策在其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对越反击自卫战等战争中均得到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预见,在软件时代,中国数千年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宽厚仁慈、以德报怨的传统,将在中国公共外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软战时代的科学判断符合我国历史发展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2010年,我国GDP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硬实力”已经令许多国家刮目相看。而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对中国政治、军事等各方面进行质疑的声音还不绝于耳,中国的“软实力”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适时提出了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的各种政策,其中一项便是公共外交。《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一书详细分析了软战时代中美公共外交的形式及内涵,对于我国对美公共外交也给出了具体建议:通过我国公共外交体制的建构,通过对美公共外交来实现中美关系的软着陆。
该书的论述符合新时期我国公共外交工作的要求。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公共外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2010年全国两会中,公共外交成为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贾庆林主席的《政协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公共外交。2010年两会期间的外交部记者招待会上,杨洁篪部长更是强调公共外交“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大有可为”。201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办的《公共外交通讯》(现《公共外交季刊》)创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担任总编辑。而在此之前,外交部2009年将新闻司原有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今年两会期间,贾庆林主席的《政协工作报告》六次提及公共外交,并专门提到《公共外交季刊》。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还专门举办“政协委员谈公共外交”的专题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赵启正、陈昊苏、韩方明、葛剑雄、黄友义、袁明、蔡建国出席并回答记者的提问。公共外交是今年两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将成为未来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软战背景下,中国的国际舆论工作越来越积极主动。长期以来,海外媒体在西藏、人权、民主等问题上对中国指责较多。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逐渐认识到国际舆论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加强国际舆论工作力度,在国际舆论中发出自己的声音。2009年10月初,中国60年国庆刚过,由中国新华社牵头主办的“世界媒体峰会”在北京召开,全球主要媒体首脑汇聚北京。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并致辞指出,“保障外国新闻机构和记者合法权益,为外国媒体在华从事采访报道业务提供便利”的同时,表示“希望世界各地媒体为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为巩固和发展各国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作出新的贡献”。在这之前的4月20日,中国共产党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推出英文版,这是继《中国时报》之后中国第二家全国性的英文报纸。7月25日,中国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开播,仅两个月后又开通俄语频道。2009年11月,新华社推出“中国国际电视台”(CITV),利用新华社权威的信息资源和遍布全球的记者站,提供第一时间的实地报道。
长期以来,中美关系一直是全球重要的双边关系,且已超过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意义。中美公共外交的研究成果,在分析中国与很多国家双边关系时,都有借鉴意义。《软战时代的中美公共外交》对中美公共外交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该书提出,加强中美关系在社会文化领域中的交流是促进中美公共外交的重要部分。要提高增信释疑的的能力,不断增进中美两国社会和民众的相互理解。要加强教育领域中的交流,特别是加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大量派遣留学生。要大力推进文化领域中的合作,通过电影、音乐、舞台、艺术、展览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中美两国文化领域中的交流。要培养“铁嘴”、“铁笔杆”,深化两国媒体的交流,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交流,搭建信息共享和相互尊重的平台。建议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开展一系列中美非官方的交流对华活动,增进两国人民的理解。
软战时代,通过公共外交塑造有魅力的中国形象,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