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檀有志
檀有志:《公共外交概论》之印象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15日  来源:  作者:檀有志  阅读:1875


《公共外交概论》之印象


檀有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韩方明主编,赵可金、柯银斌副主编:《公共外交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全球化浪潮的汹涌澎湃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传统以政府间外交为主导的外交模式不再能完全满足各种新形势发展所需,由此公共外交作为一种新的外交形式应运而生,开始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关系舞台上扮演着一个日趋活跃且越发重要的角色。借助于公共外交运作过程中的双向互动,一个国家能够向其他国家的公众传递资讯、宣传该国的外交政策,交流思想、传播该国的国家理念,从而逐步改变另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生态,努力在外国公众中塑造出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最终促成外国政府做出各种有利于该国的政策抉择。由于观察视角的差异,各方对公共外交的认知仍然犹如“盲人们在摸过之后所试图描述的那头大象”,各有侧重、不尽相同,不过公共外交这一理念正日益为人们所欣然接受并积极运用已然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公共外交的能动效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诸多国家的政府将之视为提升国家形象、增进国家利益行之有效且持久高效的一条捷径。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十分紧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中国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形势更加凸显出大力开展公共外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国际层面看,当前中国正处于综合国力稳步攀升、国际地位更显突出的敏感期,要想在波诡云谲的国际舞台上始终占据一个较为有利的位置,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与发挥国际影响力,就必须让世界人民真正认识和全面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从国内层面看,中国正步入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关键期,各种利益和权力将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转移,无比错综复杂的矛盾危机会接踵而至,甚至有可能呈现“井喷”态势。不单如此,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这既是硬实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软实力逐步累积的过程。对于积极谋求和平崛起、力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而言,公共外交的作用不只是体现在国家利益的谋取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上。正因为此,争取外国公众对于本国实力大幅提升后的信任和认同,乃是后世博时代中国公共外交的重点所在。
  然而,我们也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尽管中国历史上就有很多近似于公共外交的思想萌芽,但中国从事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外交实践的时间还不长,故而当前中国的公共外交能力尚处于一种相对弱势,中国的公共外交体系仍不完备而亟待加强。一方面,学理研究层面的滞后:较之于西方学术界,中国对于公共外交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目前尚处于学习、认识与借鉴、引进阶段。另一方面,实践操作层面的弱势:中国公共外交的潜力还没能得到充分的挖掘,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目前在媒体传播力、文化影响力、商业能力、品牌实力等许多方面,客观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唯有尽快构建起一个较为完备的中国公共外交体系,才能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较快的速度提升壮大中国公共外交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实现、维护和拓展中国的国家利益。要想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当务之急的一项工作就是必须大力加强主体认知,即在主体意识层面上不断强化从官方到民间对于公共外交积极能动效用的更深刻认知,努力教导国人知公共外交、会公共外交、善公共外交。由全国政协外委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博士主编的《公共外交概论》一书,正可谓“恰逢其时、勇挑重担”,承载起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时代使命。
  作为国内第一部公共外交教科书,《公共外交概论》一书凝练了极为丰厚的公共外交学理积淀。从理论范式到历史变迁,从主体对象到目标形式,从战略规划到战术控制,从效果评测到模式比较,从危机管理到趋势研判,这诸多方面的探索与剖析在给读者普及公共外交基本知识的同时,又能引发大家去做很多更加深入的追问和思考。笔者花了一周多的时间细读了全书,最深刻的印象有三:
  第一个印象——比较分析贯穿始终。俗语有云:有比较才有鉴别。对于公共外交这一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古老的现象”和“年轻的学问”,善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既有利于明确概念边界又有利于明晰理念内蕴。无论是公共外交主体之国家行为体与非国家行为体,还是公共外交对象之大众传媒与意见领袖,亦或是公共外交国家之间争夺型与合作型之分、进攻性与防御性之别,该书所做的这些条分缕析都便于读者能够简明准确地掌握公共外交的诸般要领,而不至于一头雾水无所适从。
  第二个印象——个案涵盖古今中外。窃以为一本好的教材不仅要有十分精当的理论知识,还当有比较贴切的经典个案加以印证相得益彰。在察哈尔学会倾力打造的这本公共外交教材中,从法语同盟到孔子学院、从《孙子兵法》到《荷马史诗》,各种非常有意思亦有意义的历史片段俯拾即是。通过对这些经典个案进行深入浅出的扫描透视,中国的“人民外交模式”、美国的“战略外交模式”、日本的“商业外交模式”、 法国的“人文外交模式”、英国和德国的“多层化外交模式”、加拿大和挪威的“参与外交模式”、以色列的“族裔外交模式”等俱都鲜活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有效地固化了他们对于公共外交的了解和理解。
  第三个印象——遣词用字生动活泼。公共外交艺术强调以一种外国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赢取心灵之战,而公共外交教材同样也需要做到以一种读者喜阅乐读的面目去追求润物于无声。有别于不少教科书语言常见的死板生硬,这本公共外交教材的遣词用字生动而又不显肤浅、活泼而又不失严谨,使人始终保有读下去和扎进去的浓厚兴味。这其实也正是普及某种思想意识类读物看起来最简单不过、实践上却又非常不易达成的境界,而《公共外交概论》做到了这一点!
当然,这样一部优秀的著作既然是国内首部公共外交教材,况且又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成稿,难免也还存在少数一些不够完善的方面。正文部分共计十二章内容,笔者以为部分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整理顺。如第六章讲的是公共外交的传播及其机制,第八章讲的是公共外交的形式与机制,这两章理应关联较近,但中间穿插的第七章讲的却又是公共外交的战略及规划。诸如此类,前后文之间的逻辑关系显得不够连贯,层次也略显不够清晰。笔者不揣冒昧,以为若是将正文十二章大体按照理论篇、战略篇、战术篇这三大部分加以分类的话,就会显得更加层次分明、纲举目张。此外,可能是由于对英文书写的日文人名不够熟悉,该书第10页上将当代美国杰出的日裔历史学家入江昭(Akira Iriye)音译为“阿吉拉•埃瑞里”,这个算不得错误的小疏漏在再版时也宜校正。
  总体而言,该书无论是在内容编排上还是在教学体例上,也都比较贴近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有望成为一本受众面比较广的公共外交教科书,持续为中国公共外交群众基础的扩大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持。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