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外交概论:中国公共外交奠基之作
赵新利
作为中国第一本公共外交教科书,韩方明博士主编的《公共外交概论》一经出版,便引起广泛关注。该书结合国际关系学、传播学、外交学和文化学的相关理论,构建了完备的公共外交知识体系。该书涵盖了原理篇、理论篇和管理篇,内容翔实,案例丰富,不愧为中国公共外交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
公共外交正逢其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尤其是中国经济实力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全球对中国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关注空前提高,公共外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外交,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扎实传播中华优秀文化。”2010年全国两会中,公共外交成为最受关注的议题之一。贾庆林主席的《政协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到公共外交。2010年两会期间的外交部记者招待会上,杨洁篪部长更是强调公共外交“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大有可为”。201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办的《公共外交通讯》(现《公共外交季刊》)创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赵启正主任担任总编辑。而在此之前,外交部2009年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公共外交的新举措。如,将新闻司原有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建立公共外交的部内、部际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促进与各相关机构的沟通和交流。今年两会期间,贾庆林主席的《政协工作报告》六次提及公共外交,并专门提到《公共外交季刊》。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还专门举办“政协委员谈公共外交”的专题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赵启正、陈昊苏、韩方明、葛剑雄、黄友义、袁明、蔡建国出席并回答记者的提问。中国各有关方面通过公共外交,为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舆论环境的努力,正蓄势待发。
在公共外交得到空前关注的当今,公共外交研究的理论体系还不够系统和完善。在这种背景下,《公共外交概论》的出版大大完善了我国公共外交研究理论体系,意义重大。
为研究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为实践工作提供操作准绳。今后公共外交具体工作的开展,需要理论支持,也需要大量实践性人才。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外交研究取得初步发展,察哈尔学会、全国政协已经展开了公共外交的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在2010年,外交学院成立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和教研室,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第一所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同时,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的“软实力与公共外交”、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公共外交国际论坛”、全国政协外委会的“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等公共外交专业研讨会纷纷召开。目前,开设公共外交课程的大学还十分有限,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公共外交培训还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不适应我国公共外交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随着各高校公共外交研究机构的设立,更多的高校正在着手开设公共外交课程。可以预见,今后将有更多的高校开设公共外交本科课程、公共外交硕士点甚至公共外交博士点。《公共外交概论》将成为公共外交专业人才的工作准绳。作为中国公共外交奠基之作,该书为研究工作夯实了理论基础,也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合适的教材。
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公共外交实践经验,值得梳理、总结、借鉴。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我国都进行了宽容大度、以德报怨式的外交行为,这种“道义外交”团结并感化了很多国家和人群,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外交胜利,为我国和平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待日本战俘时,就灵活运用了“二分法”展开公共外交工作:广大日本民众和放下武器的日本士兵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敌人是日本军国主义军阀。当时,对俘虏的日本士兵,一概给予优待。这种宽容大度的道义政策争取并团结了大量有良知的日本民众和日军下层士兵,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日军,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灭亡,还为战后中日交流培养了坚实的友好力量。种政策在其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对越反击自卫战等战争中均得到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可以预见,在软件时代,中国数千年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宽厚仁慈、以德报怨的传统,将在中国公共外交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是我国开展公共外交的宝贵积淀,也是展开公共外交研究和教育的宝贵财富,值得加以认真梳理、总结,以供借鉴。当下,加强我国公共外交工作的研究和调查,为公共外交建言献策显得十分迫切。
西方国家对公共外交有较为成熟的研究,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研究成果。《公共外交概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借鉴西方公共外交学发展的基础上,对其学期基础和理论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构建,提出了涵盖理论分析、历史分析、战略规划、策略实施、模式比较和未来趋势等诸多环节公共外交分析框架,兼顾了公共外交与政治学、国际关系学、新闻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专业的学科关联和理论跨越,既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又有很强的专业性。
可以预见,在今后不久,一定会有更多的公共外交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公共外交战线的大批实干家、研究者将走上他们的岗位。期待《公共外交概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