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其时的公共外交理论著作
康荣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世界华商研究中心理事长
2011年伊始,一位老友送来了即将出版的中国第一本公共外交教科书——《公共外交概论》(韩方明主编)的样书。尽管本人并非公共外交专业研究人士,但凭我多年研究经历,感到本书推出的恰逢其时,及时、适时地对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公共外交”进行了理论上的说明及总结。
随着2008北京奥运、2010上海世博的顺利举办,随着“公共外交”使用频率的不断攀升,“公共外交”已然成了一个热词。然而对大部分人——包括我本人,“公共外交”在不久之前还是一个“耳熟能详的陌生词”。公共外交究竟是什么,怎样准确定义……一系列的问题,也随着公共外交的升温凸显。直到读了《公共外交概论》后,这些萦绕脑海已久的问题才一一得到解答。我相信,这本书也定能为关注公共外交、但又非深谙公共外交的广大受众“恰逢其时”地“解渴”。
“公共外交是中国外交重要的开拓方向,” 2010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杨洁篪外长就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问题答记者问时曾表示,“公共外交现在是应运而生、正逢其时、大有可为。”杨外长提及公共外交的“正逢其时”,为这本书 “恰逢其时”的推出提供了基础,为这本书成功问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孕育公共外交理论的肥沃土壤,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对公共外交高度关注的结果。中央领导层和各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了首要的推动作用。2008年3月十一届政协全国委员会组成后,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将宣传和推广公共外交作为其重要职能之一。2009年3月,由全国政协外委会主办的《公共外交通讯》(同年6月更名为《公共外交季刊》)创刊号,于两会期间问世。该刊物也是全球第一本中文公共外交专门刊物。2010年,外交部原来公共外交处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
在领导层和政府部门的推动下,社会机构、社会组织、学者和媒体等力量,也相继投身公共外交的推动,使得公共外交于2010年受到中国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成立“公共外交研究中心”;以公共外交为主题的研讨会,相继在各地举办。其中,最近代表性的是成立于2009年、承办了《公共外交季刊》的察哈尔学会。
察哈尔学会以推动中国公共外交事业为己任,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高级研究员队伍,囊括了赵可金、王义桅、唐小松、刘亚伟等多位优秀的公共外交研究者。2010年“察哈尔公共外交研讨会——上海2010年”在沪顺利举行。作为中国公共外交最优秀的推动机构之一,察哈尔学会又在公共外交高速发展之际推出了《公共外交概论》,对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和实践进行了适时地理论总结,为中国公共外交奠定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公共外交概论》的问世,填补了中国高等院校公共外交专业教科书的空白。从内容和结构上,本书结构清晰、内容丰富全面。通过原理篇、战略篇、管理篇三个篇章,全面、生动地论述和介绍了公共外交的理论和中外实践,使这本书不仅成为中国公共外交领域必备的教学工具书,眼下也可以作为一本中国公共外交领域的“百科全书”。
从定位上说,从编写之初,《公共外交概论》即被定义为基于新兴交叉学科——公共外交的专业理论教科书。因此,这本书既可作为国内高等院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新闻和传播学、公共关系等相关专业的专业理论教材,也可供相关科研人员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阅读参考,将可能是中国所有开设公共外交课程高等院校的首选教科书。同时,鉴于本书涵盖的公共外交专业知识和信息全面、广泛,狭义的教学用途并非本书的唯一定位。从广义上说,本书也是更大受众——中国所有从事涉外工作和涉外管理人士——的一本工具书、参考书。书中介绍的公共外交理论知识和信息,将为涉外工作和管理者们带来莫大的裨益。
作为中国公共外交领域开创性的著作,《公共外交概论》不免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作为一个长期从事跨国公司研究的读者,从本人角度来看,本书并没有考虑到公共外交新主体——跨国公司。
以东印度公司为代表的早期跨国公司,其诞生之初就是帝国主义的政治工具。因此,跨国公司“天生”与国际政治、外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资源性企业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其国际扩张的最初目的即为了掠夺全球资源,甚至成为了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然而,自二战结束后,随着制造业和服务业跨国公司大行其道,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也随之到来。
那么,跨国公司是否已经成为世界和平、国际交流的主导推动群体呢?如果是,是不是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是积极推动者呢?无疑,随着全球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加强,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的持续上升,甚至出现了“四海为家”的“无母国型跨国公司”。作为重要的经济体,跨国公司在母国与东道国的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必将是公共外交的新主体。
在恭贺中国公共外交理论著作问世的同时,我也期望公共外交领域研究者更多地关注跨国公司这一新兴主体,以此更全面阐述公共外交理论的同时,也有助于更深入地探索跨国公司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