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欧阳君山
欧阳君山:为什么要韬光养晦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2日  来源:  作者:欧阳君山  阅读:2482

  中华语文为弱者近似韬光养晦的行为和状态准备了另一个词,这就是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的确更适用于强者,很简单,弱者原本就没什么“光”,何“韬”之有!《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能发光是好事,但搞那么耀眼干什么呢?中国外交——名字就叫“韬光养晦”!——题词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持续显著成长,风骚不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逊,GDP总量更是“过五关,斩六将”,2005年超过法国,2006年超过英国,2007年超过德国,2010年超过日本,如今是坐二望一,已有不少海外机构在谈论中国会在哪一个具体的时间点超过美国。

  “二”是把引人注目的交椅,风头有时候甚至超过老大。这正是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的重要原因,乃至农历春节一到,世界各大都会都飘起“中国红”。如今在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两种关于中国的声音几乎同时响起,一是“中国威胁论”继续发酵,一是“中国强硬论”悄然兴起。

  表面上看,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强硬论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论调,而且持有人也的确大相径庭,中国威胁论主要是外国人在谈,认为中国的发展会威胁别国的生存;中国强硬论主要是中国人自己在说,认为发展的中国不必再看别国的脸色,要敢于执言,甚至要大胆出头,不做缩头乌鱼。

  也尽管中国威胁论远早于中国强硬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在国际上“风起青萍之末”,但实质上,中国强硬论与中国威胁论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看起来像“里应外合”,一定程度上讲,中国强硬论就是中国威胁论的坐实。人家原说你中国发展后会威胁他,你现在都还够不上发达国家,就要高调不淡定了,不正坐实威胁论吗?

  是不是就不能够强硬呢?强硬天生就是错的呢?我们只能够“温良恭俭让”呢?被称为“中华文化源头”的《易》开门见山第一卦“乾”就旗帜鲜明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如果连点强度和硬度都没有,何以成君子?一个国家同样如此,没有强度和硬度,甚至没点彪悍,不足以称大国。

  但问题乃在于,强硬不是气色上强硬,更不是口头上强硬,更不是逞口舌之快,“过把瘾就死”,而是“吾善养浩然之气”,要和颜悦色地强硬。据称“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放言:“杀人也要杀得客客气气的嘛!”强硬为什么就不能客客气气呢?难道高调就必须声音上高?

  这是什么功夫和境界?不是别的,正是韬光养晦!前些天,在“政协委员谈公共外交”记者会上,有记者问:随着中国经济和自信心的不断增强,“韬光养晦”的政策会不会发生改变?全国政协外委会主任赵启正先生掷地作声:“中国外交的‘韬光养晦’不是一时之计,这是中国人品质的表现。”真良言也!

  不少人把韬光养晦当权宜之计,并算到邓小平的头上,这是天大的误解。韬光养晦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外交方针,乃至成为中国当代重要的政治语言,的确与邓小平渊源甚深。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针对当时有人希望中国能站出来“扛旗”和“当头”的情况,邓小平以战略家的口吻斩钉截铁地表示:“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并一口气讲了三个“永远”:“中国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也正是这之后明确提出的,显而易见,不是一时之计,甚至也非一般的战略方针,而就是永远要韬光,永远要养晦!

  但韬光养晦并不是谁都能够说和做的,有门槛,要资质。咱们台湾的谢长廷说过一句颇耐人寻味的话:“就羊跟老虎来讲,羊说‘我包容你’,没什么意思嘛!”韬光养晦也同样如此,不是说弱者就不能够说和做,但韬光养晦的确更适用于强者。道理很简单,弱者原本就没什么“光”,何“韬”之有!

  中华语文为弱者近似韬光养晦的行为和状态准备了另一个词,这就是赵启正先生在记者会上提到的越王勾践的故事——卧薪尝胆。当然也不是说强者就不能够卧薪尝胆,但卧薪尝胆的确更适用于正在成长中的弱势。显而易见,就老虎跟羊来讲,老虎说“我卧薪尝胆”,更没什么意思嘛!

  可能正因为没有区分强弱不同的适用场合,韬光养晦常常被人误读,被中国人更多地是误读为缩头乌鱼,被外国人更多地是误读为卧薪尝胆。据《公共外交季刊》编委熊光楷上将的考证,美国国防部在2002年首次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韬光养晦”所用英文为“hide our capabilities and bide our time”,中文翻译即“掩盖自己的能力,等待时机东山再起”。这明显更适合于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不存在什么“等待时机”的问题,更绝不是什么“东山再起”。熊上将呼吁用更准确的英文翻译韬光养晦,极其必要,迫在眉睫。

  韬光养晦也不是一些所误以为的缩头乌鱼,事实上,韬光养晦正是为了出头,就是为了出头,目的在更有效地出头——《易》的第二卦“坤”说得好:“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不是为低眉而低眉,为顺眼而顺眼,更绝不是窝囊废,韬光养晦为的就是有所作为。但人是社会的人,都联系在一起,无论说话还是做事,必须考虑对方的感受,甚至整个环境的反应。之所以韬光,之所以养晦,目的是考虑绩效,通过韬光而不耀,先人后己,进而更快获取对方的接纳,从而一出头就昂首。历史经验和现实生活一再提醒,高调往往以低调退场,低调往往能高调登台。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能发光是好事,但搞那么耀眼干什么呢?亦如赵启正先生所言,我们自己都不喜欢人家傲慢,为什么现在却想要去傲慢人家呢?关键是达到目的,把光照进对方的内心,让整个环境都亮堂和温暖起来。没错的,中国永不称霸,不管如何强大,中国外交——名字都叫“韬光养晦”!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