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王义桅
王义桅:欧洲对华接触红利下降,中欧关系会恶化吗?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2日  来源:中美聚焦  作者:王义桅  阅读:1348

从对欧合作开始,中国重启线下外交,不仅疫情后首个接待来访的是匈牙利外长,王毅的欧洲之行也是中国外长在新冠疫情缓解后的首次出访。政治局委员杨洁篪随后也访问了葡葡牙、西班牙、希腊。如此密集出访欧洲是为什么?


近年来,欧盟推行战略独立,欧美关系已然回不到过去。这种僵化的关系正是中国继中美关系恶化之后,争取欧洲支持的关键点。美国宣布对华接触政策失败后推行对华脱钩,全球化何去何从,欧洲的立场至关重要。 


疫情爆发后,欧洲誓言不惜一切代价实现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然而欧洲无法实现供应链本土化,也因此欧洲不会拥抱 “冷战2.0”或美国式的 “脱钩”。现在欧洲流行的词是“多元”,中国市场红利下降也为此提供了合理借口。在这种背景下,德国出台德版“印太”战略,一方面呼应美国的战略,另一方面对冲中国市场风险。这表明德国出现重要的战略调整。该战略旨在加强同日本、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的贸易和互联互通,平衡中国的影响力,但并非对抗中国,而是“与多元化战略相契合”。但重要的是,该战略包括安全内容,预计未来德国将增加在印太地区的海上存在。


德国出台印太战略是大西洋两岸协调的信号。欧洲急迫等待拜登上台,以推行新的国际自由秩序,同时呼吁加强大西洋两岸对华政策协调。欧盟甚至还推动改革外交表决机制,将一致同意改为多数同意,以形成统一对华立场。


随着欧洲对华接触红利下降,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占比上涨所造成的担忧,默克尔等传统强势欧洲领导人的对华接触政策是否面临变数?对中欧经济合作的期望曾推动欧盟实施对华包容性政策,欧盟内部的一项研究将其称之为对华“无条件接触”。但如今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对欧洲企业仍有吸引力,据中国欧盟商会调查发现,约60%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当前和未来投资的最佳目的地之一。然而,半数受访者担心未来五年中国监管环境可能会恶化。2013年之后,欧洲对华直接投资有所下降。虽然2012年以来,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增加,但这些投资常常不被信任。欧洲智库就呼吁决策者关注中国国家驱动的经济模式带来长期挑战,指出“由于中国在全球增长中的规模和比重上升,以前可以容忍的市场扭曲和政策缺陷如今已变成欧洲企业的生存挑战”。


目前,欧盟及成员国还不太可能与美国一起重启冷战。欧盟及成员国政府继续表示,无论在双边合作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中国仍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且欧洲是多元的,希腊、意大利、匈牙利等国的对华态度仍然积极。但中欧关系确实在走下坡路。而对美国来说,这意味着美欧协调有了适宜的土壤,前提是下届美国政府减少对欧洲的敌意。


在默克尔领导下,德国政府的对华立场相对冷静,坚持认为对华友好及保持紧密的经济联系更符合德国利益。明年默克尔将结束长达16年的总理任期,在后默克尔时代,无论是中德关系还是更广泛的中欧关系,出现问题似乎不可避免。默克尔的亲华立场在德国国内招致批评,但由于其根基深厚对此可以消化,但未来无论谁当选总理,或许都将不得不在压力面前适度妥协。


德国政界乃至欧洲政界都希望拜登能在11月胜选,从而实现跨大西洋关系的回暖。德国在跨大西洋关系中取得有利位置后,无疑会增强对华强硬的底气。此外,尽管基民盟-基社盟很可能赢得明年的德国大选,但由于席位原因或许不得不与绿党或另择他党组成执政联盟,这些党派主张对华强硬的立场无疑也将影响德国下任政府的对华政策。


中欧领导人将于9月举行视频会晤,但打破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僵局、在气候变化和非洲等领域建立伙伴关系的希望不大。中欧能否如预期在年内达成全面、高质量、平衡的双边投资协定,影响着中欧关系的未来走向。同时,中欧合作打通全球供应链、维护全球化与多边主义仍然可期。年内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深化中欧经贸、气候变化、绿色发展、数字、抗疫等领域的对话合作,无疑是今年中国对欧洲外交的主题。


从根本上看,欧洲一方面在等待美国大选的结果,但也不对拜登治下的美国抱太多信心。中国可以积极争取欧洲不参与美国的“新冷战”。中欧都强调战略自主,在拒绝“新冷战”,拒绝为美国重拾领导权而牺牲自身合法权益方面,双方存在着一定的利益交汇点。


责任编辑/方柔尹 徐坤阳



作者:王义桅,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来源:中美聚焦,2020-09-14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