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刁大明:弹劾大戏早被剧透,但仍可能像阿甘那盒巧克力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20日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刁大明  阅读:134
  2019年12月18日,民主党主导的美国国会众议院最终完成了针对在任总统的弹劾表决,于是现任总统特朗普最终以“第三位被弹劾的总统”的标志载入美国史册,而佩洛西也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成功弹劾总统的民主党籍国会众议院议长。颇为有趣的是,美国政坛的上一场弹劾大戏刚好发生在差一天的21年前,即1998年的12月19日。当然,其中的最大区别是,上一次希拉里·克林顿显得很沮丧,而这次估计会高兴不少。这些历史刷新感或者某些可以被编排成段子的巧合背后恰恰是这场弹劾大戏的无聊。不过,既然结局注定,或者也就只好“享受”过程了。


这是12月18日在美国华盛顿白宫外拍摄的支持弹劾总统特朗普的标语。

新华社 图


结果之外,弹劾还看什么?


  众所周知,这是一次无望的政治行动,共和党以53席比47席占据多数的国会参议院,几乎不会确认对这位被弹劾的共和党总统的罢免。所以在这样一部在第一帧画面时就被剧透得彻彻底底的大戏中,一些细节反而成为了关键聚焦点。


  国会众议院分别以230票比197票和229票比198票通过两项指控——滥用职权和妨碍国会,这被拿来测量所谓两党的“团结度”。毕竟,如果与1998年两项指控的表决相比的话,总统所在党在这一次并未出现前次大概5票左右的倒戈,而国会众议院多数党在前一次分别12票和5票的分裂如今也缩小到了两三票之间。


  当然,这种变化很容易被解释为是过去21年间两党政治持续对峙极化趋势加剧的自然体现。但在这种大众解读之外,更为有趣的发现一定会来自对那位同时反对了两项指控却坚持留在民主党阵营的科林·彼得森(Colin Peterson)的个案观察。公然与本党立场对抗的情况下,佩洛西们倘若还容忍他保持国会众议院农业委员会主席的职位的话,所谓的“团结度”又该如何解读呢?


  同样有趣的迷思留给了后续国会参议院的审理程序。在这个个人主义的世界里,不但凑齐20个共和党人支持罢免事比登天,而且也难以确保47位民主党人会铁板一块。按照美国各路媒体的猜测,罗姆尼等共和党内部长期存在的特朗普批评者、柯林斯等在明年将面对极大选举压力的谋求连任者,乃至是恩齐等因已宣布不再谋取连任而可能完全回归传统建制派立场的退休者,都可能成为特朗普的坏消息。但这几类人在目前任何一种算法下都无法达到20票。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是否有20票,而在于到底会有多少票,又会来自于谁?


  过去将近三年来,共和党的所谓“特朗普化”似乎成功超越了共和党“化特朗普”的可能性,成为这个“老大党”的既定前景。如今要是有某些共和党参议员公开支持罢免特朗普的话,又该如何再次界定这个党的“特朗普化”呢?甚至联想到去年在马萨诸塞或者马里兰等自由派大本营成功连任的共和党温和派州长的话,共和党内部的派系分歧是否会就此被揭开盖子呢?


  更加有趣的个案是,媒体普遍猜测补位麦凯恩席位、明年将面对严峻选举压力的亚利桑那州共和党籍国会参议员玛莎·麦克萨莉(Martha McSally)极可能会投票支持罢免,而该州另一位民主党籍国会参议员基尔斯滕·西内玛(Kyrsten Sinema)在不存在连任压力下被认为不排除延续特立独行的风格而选择捍卫特朗普。为什么华盛顿的驴象逻辑会在亚利桑那呈现出如此完美的倒错呢?这个前后为共和党提供了两位失败却各有传奇的总统候选人的西南重镇州在美国政治的观察中是否独具意义?针对特朗普的历史性弹劾,又将人们带到了这些事实与问题面前。


  当然,在这些只有爱好者会醉心的“无聊”看点之外,关于弹劾本身的确还是存在着一些悬念:即民主党会如何将弹劾过程的效用最大化。


  目前看,这一切要取决于国会参议院审判环节的配置。与国会众议院完全由多数党主导不同,国会参议院大概率最终会在两党立场之间达成妥协。换言之,参议院的审理安排将落到多数党领袖麦康奈尔(不传唤证人进行听证,直接投票)和少数党领袖舒默(传唤包括白宫办公厅代理主任马尔维尼、前任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在内的多位特朗普政府高官参与听证)所形成的区间之内。而能不能最大化地争取到对特朗普(及其竞选)不利的安排,当然就是下一步民主党着力的关键。这也是为什么在国会众议院弹劾表决之后民主党并不急于安排产生所谓“弹劾管理人”的程序性投票,此举显然是要暂时“没收”弹劾、拖延共和党“主场”、从而助力舒默与麦康奈尔的讨价还价。这样一来,未来一个月,程序问题将上升为焦点,具体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12月18日,在美国华盛顿,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主持针对总统特朗普的弹劾条款投票。新华社 图


既然罢免不了总统,为何还要弹劾?


  9月24日,佩洛西宣布开启国会众议院弹劾调查以来,这是我被问到最多的疑问。按照一般理解,特朗普在与泽连斯基通话中提到拜登父子这一行为的有恃无恐对民主党构成的挑衅,民主党、至少是国会众议院民主党人内部因此而被激怒并持续上升的弹劾呼声,以及佩洛西和特朗普个人互动层面上的积怨……都可以被视为是民主党最终发起弹劾调查并最终走到历史性弹劾表决的主观动机。


  不过,与前三次弹劾危机时总统与国会两院多数党分属两党而形成所谓“强分立”态势相比,特朗普与佩洛西的组合是首次的所谓“弱分立”。换言之,与以往不同,民主党人在国会众议院凭借多数地位发起弹劾时,就很清楚由于在国会参议院不具备多数而基本没有最终实现罢免的可能。然而,在这个无法改变的客观局限下,民主党人还是选择了一意孤行,那上述那些主观理由真的足够吗?


  关于民主党动机的问题,或者可以采取另外一种方式做回答,即假设民主党不发起弹劾的话,一切又会怎么样?


  可以想见,在民主党的不闻不问之下,特朗普极可能会凭借总统权力、采取各种方式来推进竞选,既然可以通过对乌克兰施压换取对拜登不利的证据,也就完全能够使用其他方式对付其他民主党参选人。这种行政权力完全竞选工具化的可能性几乎会彻底断送民主党在2020年的可能性。


  与其一切希望都被断送,民主党显然要孤注一掷,选择通过弹劾调查阻止特朗普的“超级竞选”。这样做的结果虽然可能会节外生枝地拖累到同为当事人的拜登的选情,但至少可以限制住特朗普的行为;虽然送助攻似的为特朗普提供了动员选民投票率的良机,但也能够有效实现对民主党选民的催票效果。换言之,要么是几乎没有胜算,要么是铤而走险地祭出一把“双刃剑”,民主党阵营于是选择了颇具赌性的后者。


  这也就是那个脑洞大开的逻辑:即民主党的目的根本就不是把特朗普拉下马,而是为了竞选布局,先发制人地给特朗普贴上一个“被弹劾”的标签,让他的谋求连任之旅荆棘满地。不过,这种完全选择政治维度上的考量本质上也偏离了弹劾制度设置的基本理念,甚至正在导致弹劾程序完全的党争工具化。


  一般认为,按照美国联邦宪法第二条第四款等相关规定,弹劾的目的是将那些犯有叛国、贿赂、重罪与轻罪的总统(以及其他官员)移除职位。为了限制如此不可逆的“核选项”,才设置了三分之二的最终罢免门槛。然而,民主党人的路线图似乎只是半程的,并不期待走完甚至越过罢免门槛。换言之,弹劾至少是让总统下台,而如今民主党人使用弹劾的目的是让总统“下不来台”,最好让总统因为所背负的罪名与污点而难以连任。


  试想,如果今天佩洛西的这种降低弹劾门槛的党争操作逐渐成为惯常手段的话,未来任何时候国会众议院多数党都可以对非本党总统发起致命的弹劾调查与表决程序。这种弹劾党争化与工具化的趋势将带来的一定是美国政治构架的异化与崩塌。因而,从这个角度看去,要是说特朗普滥用了行政权力,国会的民主党人也可能同样正在滥用着立法权。


“被弹劾”到底意味着什么?


  历史告诉现实,刚刚贴在特朗普身上的“被弹劾”标签也可能是一盒阿甘手中的巧克力,即便目前吃到的这颗口味发苦,下一颗的味道却还是难以预测。



《阿甘正传》中的经典台词:“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弹劾标签”看上去的确让特朗普颜面无光,但事实也未必如此。参照美国各类关于总统历史定位或者历史美誉度的排名,约翰逊和尼克松的确难言理想,但上一次被弹劾的克林顿却表现不俗:要么由于出色的经济治理能力而名列前茅,要么也能在43位前任总统中闯入10到20名之间即中等偏上的梯队。这也意味着,弹劾其实根本无法全部定义特朗普十分看重的执政遗产或历史定位,或者说这完全取决于他个人的作为。


  谋求连任的在任总统被贴上“弹劾标签”,这就自然意味着,2020年大选将是首次以弹劾作为关键议题的一次美国总统选举,其影响本身并不具备可作参考的历史经验。即便前三次弹劾危机之后的总统宝座都迎来了政党轮替,但从细节上看是存在着很强偶然性的。


  约翰逊当年在民主、共和两党之间的孤立引发了弹劾,但其后接任的格兰特恰恰接续了林肯原本可以完成的共和党执政;接替尼克松的福特无法在1976年连任背景复杂,个人因素与内外政策因素交错,弹劾不能作为决定性因素;戈尔无法把白宫留在民主党手中,也恰恰与由于忌惮弹劾“污点”而选择与克林顿保持距离存在着一定关联。特别是很会讲故事、具有极强设置议程手腕的特朗普到底会如何充分利用“弹劾标签”,才是评估对其连任影响的关键。


  “弹劾标签”在客观上虽然不具备线性的必然的影响,甚至很多顾问一定会告诉特朗普要稳住阵脚,但从个性出发,这个标签还是很可能增加总统本人的焦虑感的。比如,在遭遇国会众议院弹劾的时间点,克林顿发动了针对伊拉克的“沙漠之狐”行动,企图分散舆论压力;而在国会参议院过关之后,这位历史上第二位被弹劾总统很快支持了开打科索沃战争。按照这个逻辑的话,面对连任的特朗普在未来一年又会选择怎样的“解压”方式呢?选项不多,所以可能也并不难猜。



责任编辑/康巳鋆 顾心阳



作者:刁大明,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2019-12-20

原文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294162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