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愚君看天下 | 十月革命丰碑永存 历史警示常忆常新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27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于洪君  阅读:230

作者:于洪君,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察哈尔学会首席研究员、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原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联部原副部长,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授权察哈尔学会发布




二十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既千曲百折,又波澜壮阔。五光十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与流派,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不同群体之中;争取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社会运动风起云涌,几乎席卷全球每个角落;俄国十月革命后陆续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造旧世界建设新生活的探索与努力不屈不挠。如今,时值俄国十月革命百年,我们回眸这段历史进程的风风雨雨,思考先辈开拓进取的经验教训,意义不言自明。


  一、俄国十月革命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次伟大实践,也是人类社会走向光明与进步的必然选择

  

   一百年前俄国的1917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密切相关。这场战争不仅使帝国主义列强分裂为相互厮杀的两大营垒,也使沙皇俄国变成了世界上各种矛盾的汇集点。当年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力解决国家分裂、社会贫困并渴望和平等重大问题,反而造成了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危机局势,使社会革命的条件在这个较为薄弱的帝国主义链条中提前成熟。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尽管人数,但它依靠工人阶级,联合劳动农民,运用多种斗争手段,很快将要求和平的民主运动、争取土地的农民运动、谋求平等的民族运动和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汇成强大洪流,开创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不发达的条件下夺取国家政权、建设新社会的成功范例。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建立的苏维埃政权遭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联合反扑,一度危在旦夕。在这场进步与倒退、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中,列宁将革命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表现出高超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技巧,不但战胜了腐朽与黑暗势力,消除了可怕的无政府状态,而且使苏维埃政权在原沙俄境内凯歌行进,显示出广阔发展前景。在这一过程中,苏维埃俄国形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单独执政的政治格局,原沙俄境内所有苏维埃政权1922年自愿结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虽然由于特定历史条件,联盟的成立文件存在隐患,埋下日后分裂解体的祸根,体制机制并不完善,但人类历史上一个崭新的国家联盟,毕竟在资本主义包围的孤岛中光荣诞生。


  俄国十月革命在混乱无序又满目疮痍的旧世界开出充满希望的新天地,引发了欧美地区社会革命的新高潮,使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进入新阶段,人类社会进入向新质状态发展过渡的新纪。没有俄国十月革命,就没有世界社会主义进程后来的蓬勃发展,也不会有20世纪以来全世界汹涌澎湃的社会进步运动。


    二、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博大精深,尽管许多构想囿于历史条件未及实现,但不失为人类思想宝库的无价之宝


    十月革命胜利之初,新政权在为生存而战的特殊情况下,更多地展示出铁腕一面并实施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后来,几乎所有领导人都期望通过这种体制直接过渡到新社会。列宁纠正了直接过渡思想,主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他不但善于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更善于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理论。虽然直接领导建设新生活只有短短几年,但他表示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看法完全改变了。在巩固党和国家政权、开展经济文化建设、发展对外关系等各领域,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思想遗产。


    在党的建设方面,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将党名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改为俄罗斯共产党(布),后来取缔党内派别,多次组织清党,以保证党的队伍纯洁统一。列宁同时又是党内民主楷模,党的重大问题,由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集体决策。他的领袖地位和权威,始终靠正确的思想路线和坚强的政治领导来维系。在经济建设方面,他领导新政权作出土地改革、银行国有化、建立工人监督制、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等重大决策,全面掌控国家经济命脉。但他同时又指出,革命党由夺取国家转为管理国家之后,必须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到首位,而管理国家的任务,首先是纯粹经济的任务。内战结束后,他领导党顶住左派共产主义者的压力,制定和实施新经济政策,将国家全部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他主张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全面启动商品货币关系,利用租让项目方式同外国开展经济合作,要求以赎买方式利用旧社会留下的知识分子和专家,充分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在对外关系方面,他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领导苏维埃政权努力打破西方封锁,使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外部环境逐步改善。


列宁晚年形成的有关国家政权和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主张,诸如完善党内外监督机制,反对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精简国家机构,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管理水平,大量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同党内三大敌人即狂妄自大、文盲现象和贪污受贿作斗争等等,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自身建设,至今仍具有无比巨大的指导作用。


     、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曾经取得巨大成功,但因失误过多未能摆脱最终失败的历史厄运


    1924年列宁逝,斯大林作为党的总书记继承了列宁的事业。在他领导下,党改组为联共(布)后更加坚强有力,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巩固和加强,显示出世界上其他任何政党和国家都无法比拟的动员能力和道义优势。党和国家提出了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总路线,制定了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新方针。斯大林所提出的落后就要挨打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等著名口号,极大地调动了党和国家的创造潜能。当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大萧条而深陷危机时,社会主义的苏联百业俱兴,蒸蒸日上,迅速成长为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苏联同外部世界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赴,与美英等国结成同盟,为战胜德意日法西斯、摧毁欧亚大陆两个战争策源地作出了重大牺牲。没有苏联的巨大贡献,20世纪后半叶的人类历史很难说是什么样子。


十月革命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对苏联而言前无古人,苏联作为多民族国家如何发展也没有先例可循。围绕国家建设、社会管理、民族关系等重大问题,苏共党内思想路线之争与领导权之争复杂而激烈。斯大林全力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但处理矛盾的方式过于简单和粗暴,造成大量冤假错案,致使党和国家许多领导干部和优秀人才死于非命。对少数民族地区问题,他用人为划定行政边界的办法来维护民族关系稳定,用强迫某些少数民族集体迁移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利益,断言苏联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建立多民族国家的实践已经完全成功。他还过早地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超越历史阶段提出向共产主义过渡,延误了许多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建设受到严重漠视。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党和国家政策调整矫枉过正,经常走向另一极端。体制弊端和人为失误形成的负能量相互叠加,内部矛盾和问题积重难返。在对外关系领域,历史遗留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和输出革命的扩张主义彼此助力,最终陷入了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泥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台的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以社会主义全面革新为口号,在政治上推行极端民主化和自由化,在思想文化战线大搞非意识形态化,在护法机关和武装力量中实行非党化和国家化,在民族关系领域听任和纵容主权化和邦联化,在对外关系领域则实行全面退却和妥协的所谓新思维。结果不到六年时间,苏联共产党全面溃散后被彻底取缔,苏联作为统一国家遭到瓦解,十月革命的历史选择被人为终结。


四、苏东剧变后人类进步事业并未中止,世界社会主义进程依然薪火相传,生机勃发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主义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和后来斯大林领导的苏联,曾被世界上所有革命政党和进步力量视为红色圣地。1919年春列宁发起成立的共产国际,世界各地的产主义政党和组织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亚地区出现一批以苏联为楷模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一度形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自上世纪40年代末期始,苏联内部体制缺陷和对外政策弊端逐渐显露,苏联社会主义的影响力开始下降。到50年代中后期,所谓的苏联模式受到多方质疑,中国正式与苏联分道扬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79年代末中国开始全面改革开放,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苏联和东欧地区社会主义各国,也相继走上改革之路。不同的是,苏东各国共产党改革失败后全部放弃社会主义发展成果,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列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共产党领导地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高歌猛进,越来越接近于世界舞台中心 。


如今,苏东剧变的深重影响仍未退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仍处历史低潮。但世界社会主义进程并未中止,而是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令人信服地表明,马列主义依然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十月革命开启的历史新纪元仍将在曲折发展中走向光辉未来。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