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概况 > 国际咨询委员会
愚君看天下 | 强化人文交流 促进民心相通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14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于洪君  阅读:388

本文系于洪君99日在北京语言大学成立55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大使论坛上的发言。


于洪君,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察哈尔学会首席研究员、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中国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洪君演讲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人文交流与合作,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重大议题。



 2013910月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发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世纪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响应。四年来,作为“一带一路”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对外开展的“民心相通”工作,与“政策沟通”密切配合,相得益彰,有力地促进了“设施联通”、“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一带一路”建设这项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进步事业,正在变成中国与世界各国开放发展、包容发展、联动发展、共赢发展的全球行动。而在这一过程中,人文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促进“民心相通”方面的独特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和发挥。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这四年,世界格局加速重组、国际关系深度调整、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复杂多变的特点更加突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在中国周边地区乃至全世界大力推进,和平崛起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迅速上升。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复兴并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步伐,大大加快。


在这种形势下,外部世界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内外政策、对中国和平发展理念与和平崛起之道,特别“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了解,明显滞后。换句话说,中国形象的对外塑造,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对外诠释、中国道路与经验的对外解读,特别是“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介,在很多方面未能满足形势的发展需要。“民心相通”工作和与此相关的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有进一步调整和改进的必要,都有进一步充实和优化的空间。


中国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宣传、教育、研究等诸多方面。广义上的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是中国认识世界和世界认识中国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走向世界与世界走向中国双向促进、良性互动的客观需要,更是推动人类社会不同文明互学互鉴,融合发展,引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打造地区和全球安全合作新框架,推动全球化进程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发展的时代诉求。


“民心相通”直接相关的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具有强大的社会宣传与舆论引导功能,其核心任务和主要使命就是紧密配合国家的对外政策宣示,在政治层面增加互信,在社会层面释疑解惑,在心理层面厚植情感,为“一带一路”建设在各国各地区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外部氛围,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实现广泛而持久的联动发展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


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都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都要配合和服务于国家的对外战略和整体利益。中国的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在当前形势下,无疑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配合并服务于“一带一路”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现阶段中国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必须承担的一项历史使命。



会场


当代中国的大国外交,是多层面多领域多主体相互协作、共同推进的复合型外交和立体化外交。与此相适应,在当前情况下,与民心相通密切相关的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也必然是复合型和立体化的。从事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的行为主体是多元的,行为方式也应是多元的,工具和手段更应是多元的。


简而言之,现阶段中国的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也是社会和民间的事情;不仅是文化教育机构和媒体的事情,也是所有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事情;不仅国内职能部门的相关机构要做,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和海外侨胞也可以做:不仅要运用一切传统经验和方式,而且要广泛采用各种现代化工具与手段;不仅要注入足够的核心要素即文化元素,同时也要适度注入政治经济安全等其他元素,以体现国家尊严、文化主权和民族情感,服从和服务于国家不断拓展的海外利益。


当前,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愈加广泛与深入的情况下,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所有工作的本质要求和最高目标,就是要利用一切可能,传播和展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伟大,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展示历史新时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


密切配合“一带一路”宣传工作,深化和促进“民心相通”,就是要通过人文交流与合作,向国际社会充分说明,和平合作是历史积淀的伟大丝路精神的首要因素。和平合作与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一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成为创新区域经济合作模式、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最主要的动力泉源。要通过强化人文交流与合作的宣传功能,使国际社会,特别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地区和各类合作伙伴,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认识新理念,是符合时代朝流并且能够经受历史检验的科学判断。要发展就必须合作,要合作就必须开放,交流与对话是促进开放合作的主要方式。而开放合作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实现双赢多赢或者更大范围的共赢。要通过深化人文交流与合作,使国际社会更加懂得,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前提是各国之间、各种合作伙伴之间相互尊重,相互认可,相互体谅,相互协商、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中国倡导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最终目的是开辟中国与周边国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至更多国家打造出走向命运共同体的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平之路、文明之路。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在人才培养,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各种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作用也愈显突出。习近平主席曾在许多重大外交场合,反复强调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并且多次宣布中国帮助“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培养人才的政策构想和具体目标。无论中国自身还是“一带一路”参与国,各方面的人才需要都在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院校、大型国企、各大传媒,也包括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机构,都在积极开展方面的工作。


此外,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区域研究和国别研究,作为高校人文交流与合作项目,为配合“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民心相通”,也做了大量开拓性和探索性工作,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北京语言大学国别与区域研究院,与校内外相关部门和机构相互配合,协调创新,为推动和深化我国对阿拉伯世界的研究,服务于本校教学与科研,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做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情。这样的区域研究和国别研究,伴随着“一带一路”锵铿有力的前进步伐,将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伟大进程中,持续地发挥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图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官网)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