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 庞中英
庞中英:消除全球治理赤字路在何方?
发布时间:2017年07月14日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庞中英  阅读:1968

当前,世界经济出现向好势头,有关国际组织预计,今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5%。同时,世界经济中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解决,仍然面临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在日前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汉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二十国集团要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为世界经济增长发掘新动力,使世界经济增长更加包容,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这一重要论述引发我们对消除全球治理赤字的深入思考。




“赤字”也叫“缺口”,多用于财政,意为亏本。从研究角度看,“赤字”是一种有效的以社会科学为基础的政策分析工具(方法),即借用财政分析方法或者“赤字”的隐喻强调某一议题的严重性。这一方法有助于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即理解为什么发生赤字、如何改善或者解决“赤字”甚至进入没有赤字的良好状态。

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世界经济增长需要新动力,发展需要更加普惠平衡,贫富差距鸿沟有待弥合。地区热点持续动荡,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不同人对全球治理赤字的理解不尽相同,笔者认为,全球治理赤字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冷战时,以美苏为两极,东西对抗,联合国安理会难以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可以看作是典型的全球治理赤字,尤其是全球安全治理赤字。这一状况大约从20世纪40年代末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不过,冷战的结束使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逐步发挥出来。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七国集团(G7)等西方为主的国际组织或者国际会议,在管理、调节和控制世界经济方面一直发挥着中心作用,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表明,这些机构或者组织已经无法应对全球性的危机。这一情况反映了系统的、结构性的全球治理赤字。实际上,在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后,一些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就认识到现存的国际金融治理无法预防下一次金融危机,于是,在1999年成立了包括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内的二十国集团(G20)。为了正视全球经济治理赤字,近年来,G20正在试图逐步从危机应对向长效治理转型。总之,国际公认的结论是,全球治理赤字是现实,我们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需要全球治理却严重缺少全球治理,目前的全球性机构没有发挥出全球治理的应有作用。

讨论全球治理及其赤字离不开对全球化的深刻认识。全球化在带来世界经济繁荣、技术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和改变的同时,必然伴随其产生的问题。全球治理应当是关于全球对共同挑战和威胁的“国际集体行动”。除了国际合作,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另外,全球化产生了新的利益相关者,这些新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新兴经济体,也产生了对全球治理的强大需求。新兴大国崛起在现有国际体制中却没有导致新的国际秩序,这也是全球治理赤字存在的一个原因。




全球化的世界要求整体的和综合的解决方案,但各国宏观政策的协调与合作也十分困难。不过,全球治理的高难度并不意味着全球治理就不可能。总体来看,消除和填补全球治理赤字的途径和方法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革现有的全球治理及其体制。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因此,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不能搞“一国独霸”或“几方共治”。二是充分发挥联合国和联合国成员国的主导作用。联合国不畏艰难,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进展,达成《巴黎协定》,树立了全球治理的一个典范。三是大国协调、大国合作、大国带头。如,联合国主导的气候治理进展,大国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再以全球金融治理为例,大国合作也至关重要,在这方面,G20应该起到相对有效而成功的协调和合作作用。四是坚持主权平等,形成完善全球治理的合力。主权平等,是数百年来国与国规范彼此关系最重要的准则,也是联合国及所有机构、组织共同遵循的首要原则。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各国平等参与决策,构成了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新形势下,要坚持主权平等,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同时,坚持与时俱进,建设新的国际组织、国际制度,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


作者:庞中英,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2017年7月14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