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于洪君:两德统一“后遗症”——“欧洲的德国”还是“德国的欧洲”?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26日  来源:于洪君  作者:于洪君  阅读:1098

编者按】如果说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演变还不足以证明一个旧的冷战时代的结束,那么1990年两德的统一就足以使两极世界的格局崩溃露出端倪。不管两德统一背后隐藏着多少鲜为人知的故事,仅是其令人措不及思的统一进程,就给人们留下一连串的思考和想象。40年后历史的大复归像梦境一样使欧洲重新寻回了德意志帝国的大模样。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教授于1993年撰文,详解两德统一及其后果。经于洪君教授授权,今天发布文章的下部,以飨读者。

 


两德统一后的首任总理赫尔穆特·科尔


东西德统一以后,西德加紧了改造东德的进程。尽管东部地区在体制转型和同西德形成一体化的经济中面临巨大困难,但凭借西德强大的经济实力,要把东部地区带动起来仍有相当有利的条件。一方面,落后的东部地区广大的市场为德国及西欧国家的资本提供巨大的用武之地,从而可以为欧洲金融资本注入“流动剂”,并且可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步入增长;另一方面,德国统一以后,由于面临庞大的国内市场,不仅自己的对外出口将部分地转向东部地区;其它欧洲国家也可以凭借欧共体这一机构把产品较容易的输往德国,使欧洲国家在饱偿了德国产品的锐利攻势后,有一点喘息的机会。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算,德国统一可使欧共体的经济增长提高0.4个百分点,这对长期增长乏力的欧共体国家已经相当不错了。进入1991年,德国的经济增长率为3.6%,虽然略低于1990年的4.9%,但在西方国家中这仍然是一个不低的数字。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东西德在经济发展和产品结构上仍然问题很大。东部地区虽然为西部地区以及整个欧洲提供了一个市场,但东部地区要赶上西部地区,跃入经济发达状态,其路甚远矣。

1992年,德国统一之初的东西部“蜜月”已经结束,西部经济伴随着世界周期性经济危机陷入衰退。东部面对西部给予的巨大“输血”,虽有起色,但收效并不显著。从西部情况来看,工业生产1992年出现不景气,尤以机器制造业、纺织业为烈。企业倒闭增加,1992年高达9500家,比1991年增加1000家;失业率达到6.2%,预计1993年还要上升。此外,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状况也都不尽人意。

从东部地区看,1992年东部经济增长率仅为3%,这个数字在经济恢复时期是比较低的,并且失业率大大高于西部地区。1992年10月失业率为13.9%,物价指数也腾升到两位数,外部资本对东部投资热情减退,德国政府推出的东部地区私有化措施步履维艰。

东部地区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迅速给德国经济带来活力,反而由于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制约了西部地区的技术改造。德国政府财政也由于向东部地区“无底洞”大量投资而日愈吃紧。1990年德国政府举债只有457亿马克,到1991年增加到1.5万亿马克,1992年国债数目进一步扩大。大量的举债绝大部分用于改造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并没有创造出可观的收益来还本付息和提高产品竞争能力,同资金的大量投入相伴而行的是通货膨胀加剧。1991年东部的通货膨胀率为3.5%,1992年已超过4%。

为了扼制通货膨胀,统一后的德国政府采取了高利率政策,一方面企图控制国内贷款规模,另一方面吸收国外资金来弥补国内资金的缺口。德国联邦银行贴现率从1987年12月4日的2.5%,经0次调高,1992年7月17日达到8.25%,增长了5.75个百分点。抵押利率也达到9.75%的高水平。高利率政策的推行,虽然在抑制通货膨胀上有某种效果,但由于抑制了投资规模,导致企业盈利减少,妨碍了企业扩大再生产。同时,由于马克吃紧,造成马克汇率抬升,一方面德国出口产品价格升高,打击了出口,另一方面,由于其它国家也必须保持与其对应的高利率,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也受到直接影响,这对于对外贸易依赖程度较强的德国反过来又是一个阻碍因素。1991年全德出口额6662亿马克,比1990年减少2.2%;进口额是645亿马克,比1990年增大12.5%。德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逆差达342亿马克,这对一直连年盈余的德国来说是从来没有过的。

由于高利率对德国国内经济的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高利率给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经济增长投下的阴影,逼压德国政府降息成了全世界特别是欧共体国家的一致呼声。在这种压力下,德国政府改变了严格实行高利率的改革,开始采取慎重的调低利率的政策。1993年2月4日,联邦银行理事会决定,把银行贴现率从原来的8.25%降至8%;抵押贷款利率从原来的9.5%降至9%。德国的行动得到欧洲国家的一致欢迎,德国议会也称这是德国为缓和西欧金融市场的紧张局势所作的“贡献”。

德国降息对欧洲以至世界经济的影响要一定时期才能显示出来。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德国的降息行动过于谨慎,步子太小,不足以缓和高利率的压力,要真正制止欧洲金融市场动荡和带动经济增长,德国必须采取更为严厉的行动,直到把欧洲货币体系动荡的这把锁彻底打开为止,否则酝酿一段时间后,欧洲的金融动荡会重新来临。忧者有忧者的理由,但德国也有德国的难处。无论德国受到多少外来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它必须顾及国内日益加剧的通货膨胀危险和国内需要大量资金流入的现实。今后德还有可能小幅度微调利息,但逼压德国大幅度地下调利率,德国政府是不太可能“言听计从”的。



“欧洲的德国”还是“德国的欧洲”?


德国的统一是冷战结束的产物,反过来又成为冷战后世界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欧洲是世界上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德国是这一区的 “火车头”。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必将为德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打开绿灯。德国的崛起在欧洲以至整个世界掀起巨大的冲击波。在欧洲,过去英国、法国占据着显赫的位置,西德虽经济实力雄厚,但毕竟是一个跛脚的巨人。现在不同了,德国不仅在经济上压倒了英法两国,在政治上也在积极寻找更能表现自己的舞台。千方百计争取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德国在外交事务中奋力以求的直接目标。虽然一些国家担心德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会导致联合国决策层各种利益失衡,但德国凭借其经济强国的地位,在国际政治领域获得更大的发言权也不是一件太难的大事。并且,一些国家也公开支持或不阻拦德国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德国的这一要求和二战后飞升起来的另一经济大国日本不谋而合,两国在一定时期内携手进入联合国常人理事国行列的期望也许不是完全是臆想。

德国的新思路使法国忧心忡忡。法国人一向以欧洲头号经济大国自居,现在不得不面对这一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和伙伴;英国也同样担心大国的领导地位被德国夺去。对于德国的统一,东欧国家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可能比过去容易得到德国的经济援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忧的时德国可能会重现昔日的野心,出现一个改头换面的帝国主义。近邻们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只要看看近期德国国内兴起的新纳粹主义,就可知道这种恐惧是多么现实地存在着。尽管这只是一小撮人,科尔总理也一再谴责新纳粹排外行径,并且也一再强调德国是欧洲的德国,而不是德国的欧洲,但两次世界大战给欧洲诸国留下的伤痛并不是几句话就能抹平的,谁也不会轻易相信这种无法证明的承诺。人们怀着期盼和担心,小心地看着这个庞然大物今后将向何处去。

西班牙驻德国大使说过:“十五世纪是意大利人的时代,十九世纪是法国人的,二十世纪是美国人的,二十一世纪则是德国人的时代。”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因为德国的统一,将使冷战时期形成的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力发生新的分配和组合。不论是法德轴心的“离心力”增强,还是法德军团以及最近美德将联合组建军团,无不与德国统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德国是一个谜,德国未来的坐标在哪里可,各国的政治家将怀着截然不同的心境拭目以待。


原题:两德统一及其后果(下):意想不到的统一“后遗症”

作者:于洪君,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联部原副部长,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由作者授权察哈尔学会发布,图片来源于网络。)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