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物 > 察哈尔快讯 > 2016年 > (总第86期)
吴思科:构建“大传播”的建设理念和制度体系
发布时间:2016年08月04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吴思科  阅读:2627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各位朋友,上午好!今天非常高兴能参加由察哈尔学会组织的这样一个圆桌会议,同在座的各位同仁们讨论如何加强公共外交与国际战略传播能力建设这样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也注意到,在这的各位都是这方面的专家,相比较来说,我是参与公共外交一个后来者,也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参加察哈尔的活动之后,一边参与,一边学习,所以这种交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机会。

我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人的好声音,阐述好中国的特色。所以构建适合对外传播的完整的话语体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而且对外传播话语的内容也是关键的关键,是传播能否有效的一个核心。因此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的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权的建设,推动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已经成为我们一项战略性的任务,提上了日程。在不同的文明之间,构架起沟通的桥梁,让世界能够听得懂、愿意听中国人的话,就必须在融通中外方面下功夫。

根据我自己这么多年外交工作的体会、感悟,公共外交话语权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是近几年重视和提出来的新课题。另外总体上,我觉得在国际的话语权中间,一个非常深的感受就是西方的媒体,西方在这方面的话语权是一种垄断性的地位,任何一个事情出现的时候,他们有一个本来就很强势的媒体垄断地位,另外他们很善于组合,包括各个方面。一个主题出来以后,一个人牵头,大家都跟踪。

比如说伊拉克战争,那时候我印象非常深,他们精确地设计,一步一步地,为了实现他这个目标而推进。尽管十几年之后,或者更早一点,真相都暴露出来了,炮制的那些东西,不管是大规模杀伤力武器,或是同基地组织联系,都是一种子虚乌有的罪名,但是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他可以找到新的东西,尽管当时发生战争的这两个理由不存在了,但是我们推翻萨达姆政权还是正确的。他一整套的设计跟得上,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因此,如何在国际上把真相、正义的声音传播出去,真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这些年随着我们国力的增长、国际地位的提高,这方面我们的努力在逐步见成效,但差距还是明显的。像前几年国务委员杨洁篪任外长时讲的,“大喇叭、小喇叭,有的还没喇叭”,基本就是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在新时期,随着我们的发展,这方面的建设非常重要。没有具有国际影响的话语权建设,要实现大国的崛起,在国际上取得应有的地位,确实是难上加难。

面对这样的现状,综合我们现在的状况,和我自己的外交工作经历,我有几点感悟和今天在座的各位专家一起做一些探讨。我觉得要加强我们的公共外交和国际战略传播能力的建设,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第一点是我自己的感受,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历程所取得的成就,对这样一脉相承的内部关系要有一个很深的研究。

我们经常讲的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确实要有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阐述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以及我们中华文明和现今中国这样的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塑造中国的一个良好形象。

其次,要尊重传播的规律,这样才能讲好中国的故事。

当今大家经常讲的“用指尖就可以触摸世界”的时代已经到来,拥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才能够更好地推广自身的价值理念,才能影响乃至掌握国际话语权。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的同时,要拓展全球的视野,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要避免曾经存在的那种有理没处说、有理不敢说、有理也不愿意说,甚至说了也没人懂的局面。大家都对曼德拉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很有印象,“如果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交谈,你的话就进入他的大脑。如果你用他的语言和他交谈,你的话就能进入他的心灵。”曼德拉的话还是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

第三点感受就是要坚持内外相结合,塑造国家整体的公信力。

公共外交和国际战略传播的功夫在国内、功夫在自身,要努力树立强大的社会公信力,这样才有可能在对外传媒播中延伸影响力,拓展话语权,尤其是在当前传播和竞争与国际社会无缝接轨的时代更是如此。所以,如果在国内建立起拥有良好声誉的公共外交和传播主题,那么在走出国门,对外进行传播的时候,不仅会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更好地赢得世界的信任,也更会有底气和自信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挑战。

第四点感受就是必须注重复合型传播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传播力的强弱决定着话语权的大小,若想提高和推进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传播话语建设,人才是关键。当前我们有几所重要的高等学府都开设了国际新闻传媒专业,并且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对外传播不仅是对国际新闻专业人才的需求,更需要有懂得国际关系、外交学以及掌握必要的东道国语言的复合型传播人才。单就语言来讲,我们现在还存在着较大的短板。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60多种通用语言中,我国尚有18种语言未能够开设,这对于加强当前的公共外交和国际传播建设来说,无疑是亟待提高的。我们也需要用创新和开放的精神不拘一格地加强人才方面的培养。

总之,国际战略传播和公共外交的发展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增强大局意识,并在这个前提下构建“大传播”的建设理念和制度体系,有效整合不同领域和层面的传播主体的资源优势,同时强化责任意识,推动公共外交和国际战略传媒服务于树立中国“谋和平、促合作、求共同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服务于国家声音的对外传播和国家立场对世界的表达,服务于国家的根本战略利益。

今天与会的嘉宾们大多的发言都围绕着“一带一路”展开,这个“一带一路”战略构思是中国贡献给世界的公共产品。我在学习、研究“五通”的过程中,有很深的感悟,就是民心相通是一个最高境界,也是这一宏伟倡议能够实现的一个根本保证,也是今天和未来需要我们大家孜孜以求进行探求和大力推动的宏大事业。

前一段,网上有一条沙特的谚语受到大家的热捧,这句谚语说,“欲达终点,就要设法得到最好的骆驼。”我想,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使自己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和平的建设者和守望者,国际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公共外交与国际战略传播理应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匹“好的骆驼”。预祝我们本次的圆桌会议能够取得圆满的成功!

(作者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东问题前特使)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