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日本的外交应该是从国家外交走向公民外交转变的范本。日本是二战期间对外发动战争的一个国家,也是最后的战败国。二战后当年围绕日本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日本的国家形象可以说是个零,那么日本如何走出战败国的这么一个困境?
我认为,日本人从二战结束以后到现在,我觉得对“国家”两个字的警惕是非常高的。日本人,包括我本人,我们是不能够那么随意地唱国歌、举国旗,因为国旗在某种意义上是当年军国主义的象征。所以当时我记得小时候很多老师和学生不愿意唱国歌,包括我本人。
2005年,在北京包括中国各界发生了很多反日的游行。当时有两万多家日本企业在华注册,大概雇佣着一千万以上的中国员工。当时我和很多日本的企业家,包括佳能、索尼的高管讨论,他们说特别希望政治家闭嘴。只要我们的政治家不说话,不干扰日中关系,我们可以靠产品,可以靠我们企业的行为,可以大大地改善日中关系。
当年如果没有日本的产品,日剧、日本的漫画,我很难想象今天的日中关系到底恶化到什么程度!尤其是2005年的时候,小泉纯一郎首相武断地参拜靖国神社,两国的政治氛围,两国相互的理解,可以说面临非常恶劣的局面。但是哪怕是那么一个情况下,正是因为日本的产品:汽车、家电,包括日本的一些软实力产品的存在,很多中国的公民喜爱用那些产品,所以才能够始终支撑两国关系至少往前走。
所以我觉得从战后到今天,当然我们的政治不能说什么也没有做。1980年代福田康夫首相对东南亚的外交就是强调以人为本,然后对外开发援助作一个政治家该做的事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政治家首先要做到的事情是为公民、企业家提供良好环境,保护好国家形象,稳定整体的对外的政治关系。
日本一提到国家战略很容易引起误会,因为我们当时提倡大东亚共荣圈,所以日本人的对外公关、对外传播是不适合从国家战略的角度去做的,所以我们才能够从产品,从民间的角度出发,日本才走出战败国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