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逸舟:中国外交应从国家中心转向公民中心
原载于:中国评论新闻网 2016-03-23
00:37:16
中评社北京3月23日电(记者 杜博强)由察哈尔学会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第39期察哈尔圆桌:中国外交如何从国家中心转向公民中心──王逸舟作品《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转型》座谈会3月22日在北京举办。会上,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表示,中国应该从传统的外交方式向“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方向转变,在外交主体上由政府主导扩展到由各个社会层面参与,外交内容上由为本国公民和利益提供保护转变为“以公民为中心”,让每个个体受到尊重,并且加强外交政策的透明度。
王逸舟在座谈会上对比了传统外交和未来的“以人为本、外交为民”的精神,描述了未来中国外交转型的图景。他表示,传统外交方式还是靠使领馆和军舰等等,是依託于政府和强力部门对本国公民和利益进行保护。而在未来,他希望有更多的民间力量包括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外交活动。
王逸舟将中国未来的外交主体比作金字塔,其中,政府的战略规划是金字塔的底座,同时底座上有包括企业、社会组织、智库、大学等各种民间的外交形式。
“很多人说中国的外交还在经历粗放的草莽阶段,像暴发户,但是未来的外交需要每一个公民的认知和参与。外交不是少数精英和少数大人物的事情。没有外交部的核心,没有中南海的大战略肯定不行,这是金字塔的底座。但是不能只有底座,还要有经贸优势的发挥,还要有各种民间的参与。”
王逸舟表示,他很推崇马云、姚明等名人参与到公众外交当中。“什麽时候马云、姚明等一些有国际亲和力的人成为我们新的外交组成部分的话,中国外交就有风范了。”他说,希望未来中国的工青妇组织、企业、智库、大学等扮演中国外交的重要角色。
除了外交主体的多元化,王逸舟还认为,外交内容上应“以公民为中心”作为外交目标。他表示,以人为本不是只政府像包青天一样给公民保护,而是让每一个个体受到尊重。“公僕是为纳税人所养活的,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外交工作同样是如此。”
王逸舟强调了社会整体获得感的重要性。他表示,单纯以国家强力部门主导的外交只是旧式的外交,这种外交扩张可能让中国的外交方式变成到二战前的日本和德国。中国的外交要以人为本,“普通的公民是要敬畏的对象,政府的政策要让公民去审议、批判、参与、推动。”
王逸舟举例说,2015年12月,中国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中非峰会上承诺了三年600亿美元的对非援助。虽然非洲政界和商界一片欢呼,但是很多国内的网民却有一些不理解甚至不满,认为中国政府在到处“撒银子”。
“我研究最终发现,这600亿真不算多。”王逸舟解释说,其中550亿其实是以中国企业和非洲国家及非盟签订合同的形式体现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商业项目,中国企业也可从中获益。只有50亿是外交部掌握的专项援助,而这部分资金佔GDP和政府开支的比例不仅小于大部分发达国家,甚至比中国改革开放前还低。
“为什麽今天很多国人对此不够理解、不够支持、抱怨甚多呢?公众社会参与度太低,政策的透明度不够。政策怎麽出来的,怎麽实施的,效果如何,有没有评估?两会代表有没有权利过问?我们有很多智库,能不能在政策预算制定的过程中让不同的声音进行交锋?”王逸舟说,应该让政策更加公开,民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在政策制定时有一个纠错的可能性。
王逸舟坦承,中国外交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改革过程。他判断,中国正从一个革命者向一个建设者转型,外交上也从跟现有体系对抗的革命外交向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一个有风范的国家、一个建设参与和维护者的方向转变。王逸舟说,这个转型过程不能只靠领导人、精英和智库,还一定要伴随著社会的变革和公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