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研究团队
当前位置 : 首页 > 研究团队 > 王义桅
王义桅
王义桅
  高级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学博士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欧学术连线(CEAN)主任

主要经历

19939月—19957月,天津联合化学有限公司动力部工作(环境助理工程师)
2001
7月至今,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任教
2004
2月—20046月,兼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室副主任
2005
3月—12月,韩国延世大学国际学大学院(GSIS)韩国国际交流财团(Korea Foundation)——延世大学(Yonsei Univerisity)访问教授


教育经历

19897月—19937月,华东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5
9月—19987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国际政治学硕士学位
1998
9月—20007月,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获国际关系专业博士学位
2000
9月—20016月,美国耶鲁大学地区与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福克斯学者(Fox Fellow

学术兼职
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2005至今
上海国际关系协会、上海美国学会会员,2000至今
美国国际研究协会(ISA)会员,2001至今
英国国际研究协会(BISA)会员,2002至今
亚洲政治与国际研究协会(APISA)会员,2003至今
欧洲政治研究协会(ECPR)会员,2004至今
中美安全对话(SASD)成员,2003至今
美国太平洋论坛-东西方中心青年领导人项目成员,2004

中国人民大学特聘教授

中欧学术连线主任

教学经历
2010
3月—4月,给自由比利时大学(ULB)欧洲研究中心研究生讲授“中欧关系”课程。
2007
9月-12月,给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生开设“国际关系理论前沿”课程。
2007
9月-12月,给复旦大学外交学第二专业学生开设“美国政治与对外关系”课程。
2006
9月-12月,给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复旦大学学生讲授“亚洲的崛起与中美关系”(英文授课,和Lowell Dittmer教授共同授课)。
2005
3月-12月,给韩国延世大学国际大学院研究生讲授“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本科生讲授“中国对外关系”、“中国政府与政治”课(英文授课)。
2003
1月-6月,给美国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学生讲授“中美关系:机遇与挑战”课(英文授课)。
2002
9月起每学期,给复旦大学全校学生开设并主持“中国与世界”公选课[《文汇报》(20031020A.6)曾对本课予以报道“课堂上与世界沟通:复旦名牌选修课‘中国与世界’受欢迎”;博客:http://chinaandworld.yculblog.com/]。
2002
9月起每学年给复旦大学全校学生讲授“当代美国”公选课(当代美国政治思潮、美国妇女问题)。
1999
6月—199910月,给自学考试(本科班)讲授“决策分析”课程。
1996
9月—19971月,给国际政治系93级本科生教授“国际贸易”课程。

研究方向

一带一路
国际关系理论
美国对外战略与中美关系
欧洲一体化与中欧关系
中国外交战略
公共外交
人口与国际关系

获奖情况
复旦大学复华奖教金文科科研成果个人奖(2008年)
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
获复旦大学“世纪之星”称号(2003年)

学术论文及专著
一、专著
《超越均势:全球治理与大国合作》,上海三联书店20083月版。
《被神话的美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月版。
《超越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解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2月版。
《世界是椭圆的:未来国际秩序展望》,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9月版。
《世界围绕美国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月版。
《战魂:从历史透视未来战争》,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月版。
二、译著
《大国政治的悲剧》(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月版。
《美国和美国的敌人》(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8月版。
《布什的战争》(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3月版。
三、编著
《中美国家利益比较研究》(合编)时事出版社20046月版。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第7~10章,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月版。
四、论文
1.
Clash of Identities: Why China and the EU are unharmonious in Global Governance, 2010.http://www.fusl.ac.be/fr/pdf/IEE/Brochures/wang_paper.pdf
2.“The Identity Dilemmas of EU Normative Power: Observations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André Gerrits eds., Normative Power Europe in Global Politics, chapter 6, Clingendael European Papers, December, 2009.
http://www.clingendael.nl/publications/2009/20091200_cesp_paper_gerrits.pdf
3.Akhir Teori Hubungan Internasional Dan Kebangkitan Mazhab Cina, Refleksi Teori Hubungan Internasional: Dari Tradisional ke Kontemporer,GrahaIlmuCity:Yogyakarta, January 2009, in Indonesian.
4.From Complement to Convergence: How U.S.-China Relations Cope with the Reversible Globalization? Freeman Report at CSIS, October 2008 - vol.6, no.10.
http://www.csis.org/media/csis/pubs/fr08n10.pdf
5.Between Copying and Constructing: China Is Seeking Its IR Theory, in Arlene B. Tickner and Ole Wæver,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cholarship Around the World, chapter 6, Routledge 2008.
6.Seeking Chinese New Identity: the Myth of Chinese Nationalism,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Vol. 10, No. 4, 2008.
7. Public Diplomacy and the Rise of Chinese Soft Power, The Annals of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No. 1, 2008.(SSCI)
8. Back to the Common Sense: Book review on Bounding Power: Republican Security Theory from the Polis to the Global Village,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No. 3, 2007.
9. Between Science and Art: Questionabl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No. 2, 2007.
http://journals.cambridge.org/data/rss/feed_JJP_atom_0.3.xml
10. On National Ident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ies: A Chinese Perspective,ICFAI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o1, 2007.
http://www.iupindia.org/407/IJIR_On_National_Identity_7.html
11. China’s Rise: An Unlikely Pillar of US Hegemony, Harvard International Review, Spring 2007.(收录美领馆新闻文化处信息咨询中心ARTICLE ALERT Nov 2007) http://hir.harvard.edu/articles/1613/
12. Why Is Pax Americanna Impossible: Comparing Chinese Ancient World Order with today’s American World Order,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Vol. 12, Issue 23, No.2, 2007, in Turkish.
13. Rethinking theSouth China SeaIssue: A Perspective of Sino-U.S. Relations, Pacific Focus (SSCI), No.1, 2006.
14.Chinaand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42, No. 3&4 (July-December 2005).
http://isq.sagepub.com/cgi/content/abstract/42/3-4/265
15. China’s Role in Dealing with the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Korea Observer (SSCI), Volume 36:3 (September 2005).
(Abstracted at the Worldwide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database from CSA:
 
http://www.csa.com/author_relations/author_display.php?disp_num=0&SID=89jmcc186g398bdf07me8s76k2 )
16. North Korean Nuclear Issue and Chinese Peaceful Rise:Opportunityor Challenge? in Yoon Bae Kim, Young Jae Kim (eds)PeaceBuildingon theKoreanPeninsulaand the New World Order(Seoul: Oruem Publishing House, 2005). 
17. Between Enterprise and Compromis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hina’s Diplomacy after the Iraq War, Asia Perspective, Vol. 28, No.3, 2004.
http://www.asianperspective.org./articles/v28n3-f.pdf
 (Abstracted at the Worldwide Political Science Abstracts database from CSA:
http://www.csa.com/author_relations/author_display.php?disp_num=0&SID=ff758b10bbb471a088cac4df88407ad4
18.“公共外交美国之可学与中国之可为”,《公共外交季刊》2010年第3期。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PublicDiplomacy/lilun/detail_2010_08/31/2371
392_0.shtml
19.“中国公共外交的三重使命”,《公共外交通讯》(全国政协主办)2010年创刊号。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zhuanti/2010-05/25/content_20115704.htm
20.“美国亚太秩序观的新变化及其面临的挑战”,《国际观察》2009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报》摘要介绍:http://www.cass.net.cn/file/20090723238328.html)。
21.
“国际关系理论的人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4期。
22.
“中国在处理朝鲜核问题中所起的作用”,《韩国研究论丛》第18期。
23.
“反美主义与美国的世界秩序”,载《美国问题研究》第6卷,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24.
“中印共同崛起的国际政治意义”,《国际观察》2007年第4期。
25.
“从全球“大同”范式看中印共同崛起”,载谭中主编:《中印大同---梦想与实现》之十八,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6.
“国际关系的理论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4期。
27.
“和谐世界的三重内涵”,《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28.
“反美为何成为一种全球现象?”,《学习月刊》2006年第12期。
29.
“塑造中国新的身份:民族主义的神话”,《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收录Arif Dirlik、俞可平主编:《中国学者论全球化与自主》(当代中国思想文化论丛),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http://www.iwep.org.cn/pdf/2006/txzgdxsf.pdf
30.“公共外交:信息时代的国家战略工具”,《国际问题研究》2005年第1期(合写,第二作者)。
31.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解韩国外交”,《国际论坛》2005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摘要转载)。
32.
“朝核问题与中美博弈”,《中国评论》20059月号。
33.
“布什第二任期对华政策展望”,《中国评论》200412月号。
34.
“自由主义的美国根源与表现形式”,《国际问题论坛》2004年秋季号。
35.
“‘三个代表’与中国的公共外交”,《复旦学报》2004年增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
36.
“中国的国际文明观与中国政治文明的国际化”,《东南学术》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头条全文转载)
37.
“现实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以进攻性现实主义为例”,载任晓、沈丁立编:《现实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合写,第一作者)。
38.
“和平崛起的三重内涵”,《环球时报》2004213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亚洲时报》、《中国日报》、《大国》、《和平崛起研究》等国内外媒体、书刊全文转载)。
39.
“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期。
40.
“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美国研究》2003年第4期(此文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上海市社联2003年度优秀论文奖并被摘要收录《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
http://whb.news365.com.cn/xl/t20040919_222707.htm)。
41.
“再论国际关系民主化”,《社会科学》2003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2期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
42.
“日本的再崛起与中国的大战略”,香港《中国评论》200311月号。
43.
“从‘进攻”到“防御’:美国公共外交战略的角色变迁”,《美国研究》2003年第3期。(合写,第二作者)
44.
“战争原因的‘生命力假说’——大战过时论及其它”,《国际观察》2003年第5期(特稿)(《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4年第7期全文转载)。
45.
“美国进攻型现实主义的中国威胁论”,《国外理论动态》2003年第6期。
46.
“国际关系理论系谱中的《大国政治的悲剧》”,《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7期(学术随笔)。
47.
“公共外交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一种分析框架”,《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合写,第二作者)
48.
“大国政治的悲剧与国际关系理论的悲剧”,《学术界》2003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4期转载)。(合写,第一作者)
49.
“在妥协与进取之间——从伊拉克战争看中国外交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评论》(香港)2003年第8期。
50.
“试析美国公共外交及其局限”,《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第5期。(合写,第二作者)
51.
“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学术随笔)。
52.
美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兴起及其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反思”,《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合写,第二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图书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3年第9期全文转载)
http://www.iwep.org.cn/wep/World%20Volume/2003/2003,4/tangxiaosong.PDF
53.“与时俱进,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复旦学报》2003年增刊。(与倪世雄合写,第二作者)
54.
“主权、安全、稳定、地位:国际关系视野中的战略机遇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年第2期。(合写,第二作者)
55.
“进攻性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评米尔夏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美国研究》2002年第4期。(合写,第一作者)
56.
“论比较国际关系学及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开放时代》2002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一作者)
57.
“试析美国文化从欧洲化到国际化的发展”,《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8期。(合写,第二作者)
58.
“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1期全文转载)。
59.
“三角和平与国际关系的三维世界”,《太平洋学报》2003年第3[《国际关系研究:理论、视角与方法》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转载]
60.
“论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问题研究》2002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二作者)
61.
“参与、限制、左右:美国国会对美国安全政策的影响”,载《美国问题研究》(倪世雄、刘永涛主编)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同时收录《国会论丛I》』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2.
“国会研究:美国研究的新支点”,《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合写,第二作者)
63.
“均势与国际秩序:后冷战时代的思索”,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6期论点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1年第5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一作者)
64.
“妇女问题:历史、现状与未来”,载《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65.
“关于战争合法性与战争观念重构的对话”,载香港《中国评论》20009月号。(合写,第二作者)
66.
“从霸权稳定论到单极稳定论:冷战后现实主义的回归”,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9期。(合写,第一作者)
67.
“环境问题与国际制度变迁”,载《国际论坛》2000年第5期。
68.
“环境问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0年第10期全文转载)。
69.
“解决台湾问题的外交战略”,载香港《中国评论》20003月号。(合写,第二作者)
70.
“国家安全的时代变迁与研究困境”,载《国际观察》2000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0年第8期全文转载)。
71.
“霸权均势:冷战后美国的战略选择”,载《美国研究》2000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1期摘要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2000年第6期全文转载,《21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美国问题研究》等书转载http://www.usa-mil.com/zl/yj-y-49.htm)。(合写,第二作者)
http://ias.cass.cn/show/show_mgyj.asp?id=282&table=mgyj
72. “二十一世纪的台湾问题:内政与外交制衡下的战略选择”,《复旦大学研究生学报》2000年第1期。(合写,第二作者)
73.
“东盟的经济安全观及其时代挑战”,载《世界经济情况》1999年第5期。     
74.“东盟的安全政策及其实施”,载《当代亚太》1999年第2期。
75.
“东盟的安全模式及其时代挑战”,载《国际展望》1998年第16期。
76.
“安全与发展:冷战后世界的新主题”,《探索与争鸣》1998年第11期。
77.
“国家主权的‘生命力假说’”,《欧洲》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国际政治》1998年第11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二作者)
78.
“科技进步与全球问题”,《内蒙古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技管理与成就》1998年第12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二作者)
79.
“全球化时代的妇女问题”,《复旦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妇女研究》1998年第4期全文转载)。(合写,第二作者)
80.
“美国亚太安全战略中的南中国海问题”,《东南亚研究》1998年第5期。
81.
“绿党对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国外社会科学情况》1998年第4期。(合写,第二作者)
82.
“南亚妇女参政模式探析”,《当代亚太》1997年第2期。
83.
“世界妇女参政:历史、现状与未来”,《国际观察》1997年第2期。
84.
“巾帼当政:南亚政坛的特殊现象”,《国际展望》1996年第20期。

国内外学术交流
2010
62425日,参加巴黎政治学院亚洲中心国际研讨会“非传统安全威胁与中国的国家安全政策”,并发表论文“中国对全球安全问题的看法”。
2010
56-7日,参加马达里亚加基金会鲁汶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等机构组织的研讨会“中欧关系与全球治理”,并作发言“身份冲突:为什么中欧在全球治理中不够和谐”。
2008
5月、12月、20095月,20106 四次参加斯德哥尔摩中国论坛(美国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瑞典外交部等主办)。
2009
57日,参加跨欧政策研究学会(TEPSA)组织的研讨会“规范性权力与对外政策:世界新秩序中的欧盟”,并作主旨发言“文明的边界:中国如何看欧盟规范性力量”。
2008
1018日,参加联合国大学主办的国际研讨会“亚欧安全治理比较”并评论英国学者文章“中国的安全文化”(布鲁日)。
2007
122829日,参加主题为“第二届美国的战略走向”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上海)。
2007
121516日,参加主题为“我国的地缘政治及其战略”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上海)。
2007
121112日,参加主题为“美国与东亚关系:新趋势与新发展”国际研讨会(复旦大学美国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办,上海)。
2007
1212日,参加主题为“权力转移与区域海上安全”国际研讨会并作发言“有关中国崛起的十大神话”(延世大学东西方研究院主办,韩国首尔)。
2007
111922日,参加主题为“中国快速经济增长:国内影响与国际启示”威尔顿庄园会议"WP881,英国外交和联邦事务部主办,英国苏塞克斯威尔顿庄园)。
2007
119日,参加主题为“亚太形势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上海)。
2007
1112日,参加主题为“全球视角下的美国移民”国际研讨会并发表论文“移民的启示:移民与变动中的美国霸权”(首尔国立大学美国研究所主办,韩国首尔)。
2007
1020日,参加主题为“国际政治新经验与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发展”青年学者论坛并作发言“国际关系理论的人性”(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北京)。
2007
83031日,参加主题为“东亚一体化:问题与前景”国际研讨会并作发言“东亚国家间能否建立起战略互惠关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APEC中心主办,上海)。
2007
72129日,应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邀请赴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讲学(“中国的世界观”“中国的亚洲观”“中印关系”等,参见http://www.observerindia.com/cms/sites/orfonline/html/events/events.html)。
2007
71920日,参加主题为“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国际研讨会(财政部国际司主办,长沙)。
2007
62123日,参加主题为“东北亚的和平与繁荣:欧洲的经验及其启示”第四届济州和平论坛(济州特别自治道、济州和平研究院等主办,韩国济州岛)。
2007
617日,参加主题为“和谐:新理论与新实践”深度理论研讨会(上海市社联、《解放日报》社等共同举办)。
2007
42627日,参加主题为“中美日关系的战略目标”的太平洋论坛并作主题发言“中美日三边关系的新进展”(美国太平洋论坛举办、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承办,南京)。
2007
47日,参加主题为“美国国会与中美经贸关系”的国际研讨会(美中教育基金会、浦东美国经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上海)。
2007
113日,参加主题为“中国崛起与权力转移”延世-复旦论坛并作主题发言“权力转移还是范式转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与韩国延世大学东西研究院共同举办,与Wooang Kim(金宇祥)教授共同发起,上海)。
2006
128日,参加主题为“东北亚区域合作:经济•政治•安全”中韩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中国在构建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中的角色”(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与首尔市立大学共同举办,上海)。
2006
126日,参加主题为“和谐世界、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并作主题发言“和谐世界观的三重内涵”(上海市社联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上海)。
2006
1119日,参加主题为“中期选举与美国内政外交走向”国际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超越中期选举:从中期选举看美国与世界关系”(中国社科院国际合作局与美国研究所共同举办,北京)。
2006
1116日,参加主题为“东亚民族主义的现状与未来”国际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探寻中国的身份:民族主义的神话”(韩国庆熙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举办,首尔)。
2006
102829日,参加主题为“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2006年度青年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国际关系的理论性”(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主办,上海)。
2006
81314,参加主题为“中韩关系与东北亚繁荣”的中韩论坛(韩国东亚基金会、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共同举办,北京)。
2006
53061日,参加主题为“中美关系与台海安全困境”的中美安全对话(SASD)(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共同举办,美国夏威夷市,东西方研究中心)。
2006
51214日,参加主题为“文明与世界秩序”的国际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为什么美国治下的和平不可能:中国古代世界秩序与今天美国世界秩序之比较”(科学与艺术基金会主办,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2006
331日,参加主题为“致力于创建东北亚的安全与经济共同体”的国际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中国在创建东北亚多边安全框架中的角色”(延世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主办,韩国首尔)。
2006
32225日,参加主题为“南北差距与国际研究”的国际研究协会(ISA)年会并发表论文“探询中国的新身份:民族主义的神话”(美国,圣迪戈市)。
2005
129日,参加主题为“中国在世界,世界在中国”国际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从和平崛起到和谐世界:胡锦涛外交战略的演变”(仁川大学中国学研究所、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共同主办,韩国仁川)。
2005
122日,参加主题为“东北亚和朝鲜半岛的当前政治变化”国际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朝鲜半岛局势与中美博弈”(庆尚科学协会与庆尚大学校共同主办,韩国晋州)。
2005
1129日,参加主题为“在中国对内外政策决定上思想库的角色”国际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智库在中国对外决策中的作用”(首尔国立大学中国学研究所主办,首尔)。
2005
1125日,参加主题为“21世纪的国际政治与韩国”韩国国际政治论坛并作主题发言“正确理解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战略”(延世大学政治系,首尔)。
2005
930日,参加主题为“韩国对东北亚和平与稳定的新战略”的忠清国际政治学协会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中国目前针对朝鲜核计划的战略”(忠南大学校,韩国大田)。
2005
91日,参加主题为“APEC对东北亚和平与繁荣的作用”2005 RIIA国际研讨会并作评论“APEC与朝鲜半岛和平机制建设”(韩国国际问题研究所RIIA举办,首尔)。
2005
71415日,参加主题为“纪念韩国光复60周年:从分裂到和平统一”的第七届韩国政治学国际研讨会并作发言“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的角色”(韩国政治学会、韩国统一部等举办,首尔)。
2005
61719日,参加主题为“中美关系与形成的东亚安全秩序”的中美安全对话(SASD)(上海)。
2005
315日,参加国际研究协会(ISA)年会并提交论文“中国的权力观”、“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的角色”(夏威夷)。
2005
178日,参加主题为“中国与东亚的区域主义”国际研讨会(复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巴黎政治科学院共同举办,上海)。
2004
121112日,参加主题为“机遇与挑战——地区主义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国际研讨会并递交论文“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南中国海问题”(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举办,广州)。
2004
121011日,参加韩国国际研究协会年会并递交论文“布什第二任期的中美关系”(汉城)。
2004
92930日,参加主题为“中美关系:回溯与展望”国内研讨会并递交论文“克里的世界:自由主义OR美国主义”(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举办,北京)。
2004
934日,参加主题为“跨大西洋关系与欧亚地缘政治变迁”国际研讨会并递交论文“和平崛起的三内涵”(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研究院和中欧文苑共同举办,上海)。
2004
81821日,参加主题为“全球化的意义”国际研讨会并作会议发言“中国的全球化研究”(华威大学全球化与地区化研究中心举办,英国考文垂市)。
2004
857日,参加主题为“中美关系与地区安全”国际研讨会青年领导人项目并作主题发言“如果威慑失效: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挑战”(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上海)。
2004
63071日,参加主题为“全球安全形势与大国关系”的国际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另一种华尔兹:中美日在朝核问题上的合作”(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共同举办,上海)。
2004
647日,参加主题为“国内政治与中美关系”的中美安全对话(SASD)(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共同举办,美国哥伦布市,俄亥俄州立大学梅森中心)。
2004
623日,参加主题为“朝鲜半岛的和平构造”的国际研讨会(清州大学,韩国清州市)。
2004
59日,参加主题为“新形势下的亚太多边主义与中澳关系”国际研讨会并作会议发言“美国单边主义的根源:一种中国观点”(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澳大利亚防卫力量研究院共同举办,上海)。
2004
429日,参加主题为“中美印三边关系”国际研讨会(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并作主题发言“中美印的文明三角”(南京)。
2004
42627日,参加主题为“二十一世纪初的中美安全关系:前景与挑战”的第四届中美战略对话国际研讨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海军分析中心共同举办)(上海)。
2004
32123日,参加主题为“危机管理与中美关系”国际研讨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并作主题发言“美国大选与中美关系”(上海)。
2004
31720日,参加“第45届美国国际研究协会(ISA)年会”并作会议发言“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加拿大蒙特利尔市)。
2003
122021日,参加“非传统安全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如何打造SARS后中国的国际形象:美国公共外交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世界经济与政治》承办)。
2003
1218日,参加“转变中的世界与中国的机遇”专题研讨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举办,上海)。
2003
1256日,参加“国际关系理论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东方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亚欧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上海)。
2003
1235日,参加韩国政治学会(KPSA)年会并做主题发言“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全球霸权图谱:一种中国学者的观点”(汉城)。
2003
1127121日,参加第一届亚洲政治与国际研究协会(APISA)大会并作会议发言“国际关系民主化:一种亚洲的观点”(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学系主办)。
2003
1134日,参加第三届两岸远景论坛“全球化趋势下的反恐与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反恐与新安全战略观的形成”(财团法人两岸远景交流基金会与台湾政治大学共同主办)。
2003
102022日,参加2003年全国高校国际政治高层论坛并作发言“在妥协与进取之间:伊战后中国外交的机遇与挑战”(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承办,南京)。
2003
102425日,参加“妇女与国际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国际关系民主化:一种女性的观点”(复旦大学与香港大学共同主办)。
2003
101819日,参加主题为“中国的崛起与21世纪的中美关系:权力转移与‘修正主义’问题”的中美安全对话(SASD)(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共同举办,北京)。
2003
1017日,参加“当代中国外交:理论与体制”全国学术研讨会并递交论文“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公共外交”(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举办)。
2003
920日,参加“国际关系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社会科学》与《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社共同主办)。
2003
910日-11日,参加“现实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现实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以进攻性现实主义与布什政府外交政策为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与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军备控制与地区安全研究室共同主办)。
2003
814日-15日,参加“反恐与美国全球战略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附和还是制衡:反恐时期的美国国会与总统关系”(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主办)。
2003
89日,参加“美国社会的深层变化及其对美国外交理念的影响座谈会”并作主题发言“开放社会的又一敌人”(上海美国研究所主办)。
2003
72325日,参加“青年学者论坛”并作主题发言“多极化与中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
2003
22531日,参加“第44届美国国际研究协会(ISA)年会”并作主题发言“国际关系理论的终结与中国学派的兴起”(美国波特兰市)。
2002
121618日,参加“第27届英国国际研究协会(BISA)年会”并作主题发言“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伦敦经济学院)。
2002
1113日,参加“美国国会与两岸关系研讨会”(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并作主题发言“动荡不居的平衡——从国会台湾连线看美国政治的钟摆效应”。
2002
630日—930日,入选法国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精英计划”学者并访问巴黎政治科学院(Science-Po)。
2002
918日—20日,参加第七届“法国政治科学协会(lAFSP)年会”(里尔第三大学)。
2002
54日—6日,参加“中美关系与亚太安全”并作主题发言“参与、限制、左右:美国国会与美国国家安全政策”(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与美国华盛顿大学爱略特学院共同举办)。
2002
425日—26日,参加“国际关系理论:中英学者对话”(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与英国杜伦大学共同举办),并作主题发言“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
2002
421日—22日,参加“各国议会制度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并作主题发言“参与、限制、左右:国会对美国安全政策的影响——以‘反恐’时期的美国国会为例”主题发言(国际代议和议会制度史委员会、南京大学历史系、江苏省人大共同主办,会议地点:南京市)。
2002
325日—27日,参加“第43届美国国际研究协会(ISA)年会”并作“美国亚太安全战略中的南中国海问题:一种中国观点”的主题发言(美国新奥尔良市)。
2001
47日,参加“哈佛东亚社会第4届研生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南中国海问题:未来中美关系的全球性支点)。
2001
32日—4日,参加“当代中国的记忆与媒体”研讨会(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中国研究中心)(提交论文“电子民主在中国:可能性、问题与前景”)。
2001
220日—24日,参加“美国国际研究协会芝加哥年会”。
2000
1110日—13日,参加“战争与回忆:1945年后的日本”研讨会(耶鲁大学地区与国际研究中心)。
2000
1027日,参加“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安全与历史研讨会”(耶鲁大学)。
2001
52日,参加“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安全与历史研讨会”(哥伦比亚大学)。
2000
923日,参加“结束与古巴的冷战”研讨会(耶鲁大学地区与国际研究中心)。
2000
728日—86日,参加“第7届中美暑期国际安全研讨班”。
1999
728日—85日,参加“第11届科学与世界事务暑期研讨会”。
1999
713日—23日,参加“第6届中美暑期国际安全研讨班”。

国际评论
“美国在南海问题上意欲何为?”,《环球时报》1999117日。
http://202.99.23.246/hq/taolun/files/75-70.html
“看耶鲁人做学问”,《解放日报》2001127日。
http://search.jfdaily.com/cgi-bin/showart.exe?id=503635
“冷战结束十周年”,《南方周末》20011220日。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24/20011225/634544.html
“耶鲁:一位复旦人的遐思”,《国际展望》20022月。
“卡特为何能访古巴”,《文汇报》2002514日,第4版。
http://www.whb.com.cn/20020521/hqsc/200205140097.htm
“俄国倒向西方、国际组织式微”,《21世纪世界经济报道》2002518日第40版。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jj/20020520/pl/200205230920.asp
“自由女神,你要防弹衣吗?”《新民周刊》2002年第21期。
http://www.xinminweekly.com/article/articleshow.php?1059 
“用中国人的鼻子感觉美国”,《国际展望》20026月。
“中期选举与台湾问题”,《环球时报》20021121日。
http://www.peopledaily.com.cn/GB/paper68/7804/69691/index.html
 “欲望•理性•激情:法兰西遐思”,《看世界》2003年第1期。
http://worldview.dayoo.com/content/2003-01/01/content_901606.htm
“批美而非反美”,《环球时报》2003124日,第11版。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8339/785427.html
“正视中国人的反美心态”,《联合早报》2003129日。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sino_us/pages3/sino_us290103.html
“被神话的美国”,《经济观察报》2003519日(《联合早报》2003416日论坛精华版)。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sino_us/pages3/sino_us160403f.html
“世界围绕美国转”,《社会科学报》2003217日。
“第二次波斯湾战争与世界格局”,《联合早报》2003226日。
http://www.zaobao.com/special/us/pages2/us_iraq260203c.html
 “不对称的目标与理由”,《新民周刊》2003年第11期。
“专家警告:伊战将刺激小国发展核武器”,《中国青年报》2003417日。http://zqb.cyol.com/gb/zqb/2003-04/17/content_649362.htm (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等当天均转载全文)
“美国失范世界失衡”,《南方周末》2003424A.12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30424/xw/tx/200304240696.asp
 “突发事件挑战管理机制”,《社会科学报》2003424日(《人民日报》内部版转载)。
“美国:不羁的战车”,《新民周刊》2003年第19期。
http://www.zaobao.com/zaobao/special/china/sino_us/pages3/forum_us160503.html
“美国火器难除恐怖梦魇”,《新民周刊》2003年第21期。
http://www.xinminweekly.com.cn/
新元首首访,《南方周末》2003529日,A.4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30529/xw/szxw/200305290815.asp
“定位中国的国际身份”,《解放日报》200362日第6版(观点)。
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4085/node4086/node12330/userobject1ai18
0092.html

“埃维昂峰会:中国外交的正反手”,《南方周末》200365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30605/xw/tx/200306050772.asp
“‘非典’为中国洗面”,《看世界》2003年第6期。
http://worldview.dayoo.com/content/2003-07/01/content_1128969.htm
“警察•掮客•情人:美国在中东的角色”,《世界知识》2003年第14期。
http://www.shijie.org/article/sjzs200314/1954.html
“非对称时代的真正来临”,《新民周刊》2003年第25期。
http://www.xinminweekly.com.cn/
“法美矛盾并非‘西西冲突’”,《联合早报》2003627日。
http://www.zaobao.com/yl/tx001_270603.html
“伊拉克:美军的第二个索马里?”,《东方早报》2003714日。
“美国的全球霸业图谱”,《南方周末》2003717日(此文被美国大使馆全部翻译成为英文)。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30717/xw/tx/200307170649.asp
“我们这个时代的挑战:秩序与反制”,《社会科学报》2003724日。
“情报开门”,《南方周末》2003725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30724/xw/tx/200307241316.asp
“看布什如何关情报门”,《东方早报》2003725日。
“日本的‘崛起’”,《东方早报》200381日。
“围剿萨达姆:猫捉老鼠的游戏?”,《东方早报》200388日。
“于细微处见城市精神”,《东方早报》2003811日。
“美加大停电的困惑”,《东方早报》2003822日。
“美加关系断电”,《经济观察报》2003823日。
“日本的崛起与中日关系的未来”,《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0391日。http://www.eeo.com.cn/bookview/book3/book3-16.htm
“拿什么诅咒你,‘911’”,《新民周刊》2003年第37期。
http://www.xinminweekly.com.cn/
“‘911’:悲剧由此开始”,《南方周末》2003918A8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30918/xw/tx2/200309180588.asp
“六方会谈与朝鲜核问题的未来”,《看世界》2003年第9期。
“公共外交:塑造中国国际形象”,《解放日报》2003925日(观点)。
http://www.jfdaily.com.cn/gb/node2/node4085/node4086/node12330/userobject1ai286
267.html

 “中国签署TAC的战略考虑”,《东方早报》2003108日(国际论坛)。
“中国推进地区战略的正式宣言——评温家宝总理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钱江晚报》2003109日。
“将中国文化年变成中国年”《东方早报》20031010日(早报自由谈)
“中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三重意义”,《联合早报》20031010日。http://www.zaobao.com/yl/yl002_101003.html
“反恐的观念之战:美国重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背后”,《南风窗》20031015日。http://news.sina.com.cn/w/2003-10-16/16231934240.html
“美国霸权折翅巴比伦”,《新民周刊》20031019日。
“布什:为伊消得人憔悴”,《新民周刊》20031116日。
“阴影笼罩英伦行”,《新民周刊》20031124日。
“解读中国对美大采购”,《新民晚报》20031121日。
http://www.xmwb.com.cn/20031123/xmhq/200311210425.htm
“三重解读美国对台政策”,《新民周刊》20031214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3-12-20/16242425428.shtml
“国家意志•国家形象•国家利益:盘点温总理访美”,《看世界》200312
http://cul.sina.com.cn/s/2004-01-12/48219.html
“萨达姆为谁而活着?”,《新京报》20031217日。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2003-12-17/2003121763632.htm
“动荡2003:都是主义惹的祸”,《联合早报》20031231日。
http://www.zaobao.com/yl/yl002_311203.html
“外交部长也是内政部长:我看李外长与网友在线交流”,《新民周刊》20031228日。http://news.sina.com.cn/s/2003-12-28/13202486991.shtml
“惧耶?智耶?卡扎菲为何自废武功”,《新民周刊》20031228日。
“捕萨照片公布玄机”,《东方早报》2004112日。
2004:美国剑指向何方”,《新民周刊》2004118日。
http://www.xinminweekly.com.cn/20040126/qt/200401200213.htm
“美国对朝鲜政策的三重解读”,《环球》2004年第3期。
www.globe.xinhua.org/03.htm - 13k
“和平崛起的三重内涵”,《环球时报》2004213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1338/1023952.html
“中法美的文明三角”,《看世界》2004年第3期(此文获中法文化年“中法文化交流有奖”征文比赛三等奖)。
http://cul.sina.com.cn/s/2004-03-02/49955.html
 “国会山阴影”,《新民周刊》2004215日。
“超越历史——也谈禽流感与全球化”,《东方早报》2004217日。
“朝核问题进入‘剥笋’阶段”,《南方周末》2004-2-26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0226/xw/tx2/200402260012.asp
“真正较量为时尚早”,《新民周刊》2004-2
http://www.xinminweekly.com.cn/20040223/hq/200402240183.htm
“第二次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六方心态”,《新民周刊》2004-2-27
http://news.sina.com.cn/c/2004-02-27/21202980703.shtml
“美国大选开始打中国牌“,《瞭望东方周刊》2004-3-2(采访)
http://news.sina.com.cn/c/2004-03-02/17522986713.shtml
“美国人权政策:是大棒也是胡萝卜”,《瞭望东方周刊》2004328日。
“反恐时代的政治喧嚣”,《新民周刊》200444日。
http://mil.eastday.com/eastday/mil/node3509/userobject1ai168271.html
“以公共外交提升国力”,《环球时报》200457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1941/1075132.html
“布什的尴尬与尴尬的布什”,《外滩画报》2004512日。
“国无主权何来人权”,《瞭望东方周刊》2004513日。
http://www.yn.xinhuanet.com/east/2004-05/11/content_2108591.htm
“中欧关系路线图”,《南方周末》2004513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0513/xw/tx1/200405130054.asp
“美国的世界与世界的美国”,《新民周刊》2004516日。
The Dimensions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Asia Times, May 14, 2004Beijing Review, 6/17/2004, Vol. 47 Issue 24, p26-27, 2p, 1c
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FE14Ad03.html
虐俘事件:美国公共外交的“滑铁卢”,《国际先驱导报》2004528日。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30/2537338.html
布什:打一场外交攻坚战,《国际先驱导报》200464日。
http://www.chilicity.com/publishhtml/33/2004-06-04/20040604043015.html
中国欧亚外交的点睛之笔,《新民周刊》2004613日。
http://www.china.com.cn/chinese/HIAW/584942.htm
朝韩趋和与大国意志,《新民周刊》2004619日。
http://xmzk.xinminweekly.com.cn/
第三轮六方会谈:不进则退,《联合早报》2004-6-23
http://www.zaobao.com/yl/yl502_230604.html
我们时代的原则,《东方早报》2004623日。
六方会谈•六大矛盾,《东方早报》2004-6-24
http://www.whb.com.cn/xwzx/xwtp/t20040624_108524.htm
六方会谈,已是逆水行舟时,《南方周末》2004-7-1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0701/xw/tx1/200407010012.asp
赖斯出访的几重担子,《新民周刊》2004年第28期(711日)
审萨的目的和可能,《瞭望东方周刊》2004715
http://news3.xinhuanet.com/world/2004-07/14/content_1599100.htm
向左走,向右走?《东方早报》2004721
9-11
调查报告的杀伤力有限,《新京报》2004723日。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2004-7-23/200472324551.htm
"9.11" report, destructive force limited,Peoples Daily, July 23, 2004.
http://english.people.com.cn/200407/23/eng20040723_150610.html
911”综合症又要发作?《新民周刊》2004725
http://news.sina.com.cn/s/2004-07-27/12083838573.shtml
克里的世界,《联合早报》200484日。
http://www.zaobao.com/yl/yl503_040804.html
回到历史:如何突破中日关系僵局,《东方早报》2004817日。
中美应实现战略互信,《环球时报》2004827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2802/1150984.html
六方会谈的变数,《新民周刊》2004829日。
如何实现中美战略互信,《联合早报》2004831日。
http://www.zaobao.com/yl/tx501_310804.html
挺进曼哈顿:共和党党代会为何选址纽约,《东方早报》2004831日。
为什么布什会赢?《新民周刊》200495日。
纳德“搅局”是小闹大帮忙,《新京报》2004916日。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2004-9-16/200491602841.htm
中日关系的战略意义,《联合早报》2004920日。
http://www.zaobao.com/yl/yl502_200904.html
从“外交为国”到“外交为民”,《支部生活》2004年第10期。
“台独”的悲情宣言,《新京报》20041015日。
美国大选的时间性与空间性,《联合早报》20041018日。
http://www.zaobao.com/yl/yl506_181004.html
美国大选的时空背景,《新民周刊》20041017日。
http://xmzk.xinminweekly.com.cn/hq/t20041018_256097.htm
《纽约时报》能左右美国大选吗?《国际先驱导报》20041021日。
http://news.sina.com.cn/w/2004-10-25/13214698513.shtml
 BeijinghandsMoscowa long rope, Asia Times, Oct. 20, 2004.(Beijing Review, 11/11/2004, Vol. 47 Issue 45, p23-25, 3p, 1c
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FJ20Ad03.html
战略机遇期考验中俄“伙伴”,《南方周末》20041021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1021/xw/tx2/200410210107.asp
纳德效应”能否再现美国大选?《国际先驱导报》20041028日。
http://news3.xinhuanet.com/herald/2004-11/01/content_2163427.htm
驴象角逐国会山:谁主沉浮?《新民周刊》20041031日。
http://news.sina.com.cn/w/2004-10-30/10354757790.shtml
拉登大选前显身:大闹小帮忙,《新京报》20041031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0-31/09524765070.shtml
美国大选的三重功效,《新民周刊》2004117日。
http://xmzk.xinminweekly.com.cn/hq/t20041108_280848.htm
鲍威尔因何挂冠而去,《新京报》20041117日。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2004-11-17/2004111730802.htm
赖斯能创造美国外交新特色吗?《新京报》20041118日。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2004-11-18/2004111832539.htm
掀开后布什时代面纱,《新民周刊》20041122日(第47期)。
http://xmzk.xinminweekly.com.cn/hq/t20041123_299264.htm
中日关系乍暖还寒,《新民周刊》20041129日(第48期)。
http://xmzk.xinminweekly.com.cn/qt/t20041201_308631.htm
美国保守化,中国不应心存侥幸,《国际先驱导报》200412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4-12/06/content_2299810.htm
经济外交展现中国魅力,《环球时报》2004123日。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1030/3034453.html
美国的右眼:解读美国众议院议员海德香港讲演,《国际先驱导报》2004129日。
http://news3.xinhuanet.com/herald/2004-12/13/content_2327828.htm
“冷战在乌克兰延续”,《每日经济新闻》20041213日。
“中美应开始深层交心”,《国际先驱导报》20041223日。
 China's Defensive Realism, Asia Times, December 22, 2004.
http://www.atimes.com/atimes/China/FL22Ad03.html
“吕秀莲大放厥词为哪般?”《新民周刊》20041226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4-12-25/07455325686.shtml
“因应美国:中国外交的未来十年”,《联合早报》20041230日。
http://www.phoenixtv.com/phoenixtv/72630439595999232/20041230/478093.shtml
“进入以外交促经济时代”,《每日经济新闻》200514日。
http://www.southcn.com/news/china/zgkx/200501040904.htm
“解开中日之间三大疙瘩”,《联合早报》2005110日。
http://www.zaobao.com/yl/yl501_100105.html
“后911时代终结于海啸?”《新民周刊》2005年第2期。
http://news.sina.com.cn/2005-01-13/14295534604.shtml
“大海啸与‘911’”,《每日经济新闻》2005114日。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20050114/09011294174.shtml
“英国赶搭对华军售快车”,《国际先驱导报》2005120日。
http://news3.xinhuanet.com/herald/2005-01/20/content_2486276.htm
“布什外交路线的软着陆”,《每日经济新闻》,2005125日。
“以‘自由’的名义:布什的扩张宣言?”《南方周末》2005127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127/xw/tx1/200501270019.asp
“以爱国主义代替民族主义”,《环球时报》2005131日(收录《大关心路:中国走向世界的思考》,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3996/1249074.html
“布什国情咨文的若干使命”,《环球》200524日。
http://jczs.sina.com.cn/2005-02-05/1817264545.html
“布什强硬外交软着陆”,《环球时报》200527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4058/1254189.html
“布什的外交遗产”,《新民周刊》2005210日。
“布什欧洲之行欲求一石三鸟之功”,《新京报》2005223日。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2005/0223/7@5221.html
“警惕美日军事一体化的升级”,《新民周刊》2005224日。
“新保守主义外交路线软着陆”:,《联合早报》2005411日。
http://www.zaobao.com/yl/yl050411_506.html
“不必幻想韩国弃美迎中”,《国际先驱导报》200542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5-04/21/content_2859355.htm
“时隔半个世纪亚非合作找到新契机”,《解放日报》2005422日。
http://www.jfdaily.com/gb/node2/node171/node52948/node53007/userobject1ai8866
72.html

“朝核问题能否峰回路转?”《国际先驱导报》2005512日。
“从韩国看朝鲜”,《东方早报》2005629日。
http://www.dfdaily.com/ReadNews.asp?NewsID=52257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理解韩国外交”,《新民晚报》200571日。
http://xmwb.news365.com.cn/lt/t20050701_560800.htm
“两面下注:美国对华新战略”,《环球时报》2005711日(2005年第17期《新华文摘》等转载)。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5193/1347369.html
“中国外交孕育‘大手笔’”,《南方周末》2005714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714/xw/tx1/200507140011.asp
“六方会谈:在乱象中聚焦”,《东方早报》2005726日。
http://www.dfdaily.com/ReadNews.asp?NewsID=57425
“中国对美方略:以静制动”,《环球时报》2005727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5327/1358812.html
“朝核问题透视”,《南方周末》200584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50804/xw/tx1/200508040013.asp
“第四轮六方会谈:僵局僵在哪里?”《东方早报》200585日。
http://www.dfdaily.com/ReadNews.asp?NewsID=59271
“美国越来越不自信?”《国际先驱导报》200581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5-08/15/content_3356279.htm
“日本错在哪里?”《东方早报》2005819日。
http://www.dfdaily.com/ReadNews.asp?NewsID=61625
“美国对华战略依旧缺失”,《国际先驱导报》2005825日。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5-08/29/content_3417361.htm
“中美有可能形成战略稳定”,《环球时报》200597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5657/1384986.html
“美国在调整对华战略吗?”《东方早报》200599日。
http://www.people.com.cn/GB/24191/3680835.html
“美想用日本试探中国”,《环球时报》20051010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5888/1404465.html
“美国对中国的认知悖论”,《国际先驱导报》20051027日。
“中日政治僵局的代价”,《联合早报》2005118日。
http://www.zaobao.com/yl/yl051108_502.html
“六方会谈要打‘持久战’”,《晶报》20051115日。
http://www.sznews.com/jb/20051115/ca1984651.htm
“布什‘中国观’五年大变样”,《环球时报》20051116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6181/1429660.html
“韩国缘何为五斗米折腰?”《晶报》20051129日。
http://www.sznews.com/jb/20051129/ca2014217.htm
“和谐世界观改变国际政治视角”,《环球时报》2005122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6310/1440168.html
21世纪是反美世纪吗?”《环球时报》2006118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6676/1467960.html
“外交整容能否医治美国心病?”《新京报》2006121日。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210/2006/0121/013@156538.htm
“美国真的抓不到拉登吗?”《环球时报》200628日。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6724/1471792.html
“从和平崛起到和谐世界”,《东方早报》2006223日。
http://www.dfdaily.com/ReadNews.asp?NewsID=88831
“与韩国交往,谦逊比实力重要”,《环球时报》200636日(同时收录《大国心路:六十六位中外学者谈中国与世界》,京华出版社2007年版)。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68/17027/1494837.html
http://worldwant.com/index.php?q=aHR0cDovL3d3dy50c3VnYW1pLXdvcmtzaG9wLmpwL2FydGljbGVfanBfY2xhc3M3aW
QyMDA2MDMwOC5odG1s
(日文版)
“韩国人为什么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韩国《文化日报》2006411日(韩文版)。http://www.anychina.net/info.show.php?id=5491
《联合早报》200652日(中文版)。
http://www.zaobao.com/yl/tx060502_501.html
“移民法改革与美国的第三次立国”,《国际先驱导报》2006413日。
“三重机遇推进中美关系日趋成熟”,《新京报》2006419日(社论)。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201/2006/0419/014@175464.htm
“‘小’韩国‘大’韩国”,《环球》2006年第12期(616日)(《青年文摘》20068月期绿版全文转载)。
http://news.xinhuanet.com/globe/2006-06/22/content_4731928.htm
“身在韩,心在汉之俯视韩国篇:生活在中华阴影下的韩民族”,《看世界》2006年第6期。
http://worldview.dayoo.com/gb/content/2006-06/01/content_2524030.htm
“身在韩,心在汉之平视韩国篇:朝鲜,韩国人心中永远的痛”,《看世界》2006年第7期。
http://worldview.dayoo.com/gb/content/2006-07/01/content_2553758.htm
“身在韩,心在汉之仰视韩国篇:自强到疯狂的韩国人”,《看世界》2006年第8期。
http://worldview.dayoo.com/gb/content/2006-08/01/content_2584136.htm
“中美关系的重新定位对韩国意味着什么?”韩国《文化日报》2006523日。
“中美关系中的五个H”,《联合早报》200661日。
http://www.zaobao.com/special/china/sino_us/pages6/sino_us060601.html
“美国要为霸权减负”,《环球时报》200667日。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452902.html
“朝鲜导弹试射透露的真正信息”,韩国《文化日报》200673日。
“导弹试射揭示朝核问题实质”,《联合早报》200676日。
http://www.zaobao.com/yl/tx060706_501.html
“中国对朝鲜到底有多大影响?”韩国《文化日报》200688日(韩文版);《联合早报》200689日。(中文版)
http://www.zaobao.com/yl/tx060809_502.html
“防止美国过快衰落”,《环球时报》2006810日。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4695049.html(《纽约时报》专门就此文反响做过报道,Howard W. French: A voice of dissonance on American decline,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4, 2006 
http://www.iht.com/articles/2006/09/14/news/letter.php)《金融时报》2009年再次提交此文,见:The dragon stirsSeptember 24 2009
http://www.ft.com/cms/s/0/671a76ec-a950-11de-9b7f-00144feabdc0.html
“外事真的无小事吗?”《看世界》2006年第9期。
http://worldview.dayoo.com/gb/content/2006-09/01/content_2624922.htm
911是美国的黑色幽默?”《国际先驱导报》200697日。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09/11/content_5075945.htm
911五周年世界反美现象大盘点”,《南都周刊》2006913日。
“别再用美国视角看世界”,《环球时报》2006915日。
http://paper.people.com.cn/hqsb/html/2006-09/15/content_11293434.htm
“两面神与智慧神:中韩如何走出历史阴影?”韩国《文化日报》2006918日。
“美国对华战略新思维”,《瞭望新闻周刊》2006101日。
http://www.news365.com.cn/wxpd/ds/qkdd/200610/t20061011_1133386.htm
“朝鲜核试,加速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步伐”,韩国《朝鲜日报》20061011日。
http://www.chosun.com/editorials/news/200610/200610110471.html
http://chn.chosun.com/site/data/html_dir/2006/10/12/20061012000030.html
“加油!潘基文”《东方早报》20061011日。
http://www.dfdaily.com/dfchannels/guoji/jiayou-panjiwen/view
“朝鲜核试正中美日右翼下怀”,《联合早报》20061012日。
http://www.zaobao.com/yl/yl061013_502.html
“美国的对冲战略与中国国际秩序的两种选择”,解放日报社《新沪商》杂志200610月号。
“诺贝尔和平奖为何要颁给扶贫银行家?”《中学生天地》20061025日。
“中国对韩国的崛起为何感到不安?”韩国《文化日报》20061030日。
“美国中期选举的三大看点”,《学习时报》2006112日。
http://www.studytimes.com.cn/txt/2006-10/31/content_7297620.htm
“美国中期选举鹿死谁手?”《新民晚报》2006113日。
http://xinmin.news365.com.cn/xmhq/200611/t20061103_1161095.htm
“美国中期选举的悖论”,《新民晚报》20061110日。
http://xmwb.news365.com.cn/xmhq/200611/t20061110_1169931.htm
“美国着手构建国际新秩序”,《环球时报》20061113日。
http://paper.people.com.cn/hqsb/html/2006-11/13/content_11585469.htm
“汉迹韩化为何频惹争议?”《环球》2006111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6-11/26/content_5375894.htm
“选举的终结”,《东方早报》20061124日。
http://www.dfdaily.com/dfchannels/guoji/xuanjudezhongjie/view
“六方会谈的使命”,韩国《文化日报》2006125日(韩文版)。《联合早报》20061213日(中文版)。
http://www.zaobao.com/yl/yl061213_503.html
“应对衰落,美国三管齐下”,《环球时报》20061225日。
http://paper.people.com.cn/hqsb/html/2006-12/25/content_12147950.htm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三重意义”,《新民周刊》20061228日。
http://xmzk.xinminweekly.com.cn/hq/200701/t20070104_1239897.htm
“火神派还能再神气吗?”《世界知识》2006年第24期。
“世界是椭圆的:未来国际秩序展望”,解放日报社《新沪商》杂志2007年第1期(义桅看世界之一)。
“中国更应关注大国的衰落”,《国际先驱导报》200719日(《新华月报》、《同舟共进》等杂志、《2007中国杂文年选》等书转载)。
http://news3.xinhuanet.com/herald/2007-01/15/content_5606498.htm
“莫让崛起给忽悠了”,《世界知识》2007年第2期。
“世界是我们的,我们是世界的——2007:寄语与展望”,《复旦》2007110日。
“安倍外交初试锋芒”,《晶报》2007117日。
“中国不崛起才是真正的威胁”,《环球时报》2007122日(《新华月报》2007年第3期、《马克思主义文摘》2007年第5期全文转载,同时收录《大国心路:六十六位中外学者谈中国与世界》,京华出版社2007年版)。
http://paper.people.com.cn/hqsb/html/2007-01/22/content_12296642.htm
“朝核、伊核:东边日出西边雨”,《南方周末》2007125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70125/xw/tx2/200701250009.asp
“中国人如何避免误读世界?”《国际先驱导报》200725日。
http://news3.xinhuanet.com/herald/2007-02/07/content_5707742.htm
“如果世界之蛋提前孵化”,《科学时报》200728日。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728234634167172851.html
“回到历史:六方会谈的时空游戏”,韩国《文化日报》2007213日。
21世纪的大国竞争:谁主沉浮?”,解放日报社《新沪商》杂志2007年第2期(义桅看世界之二)。
“中国人对韩国的误读”,韩国《Koreana2007年第2期。
“别被中国股市的影响忽悠了”,《环球时报》200736日。
http://paper.people.com.cn/hqsb/html/2007-03/06/content_12424241.htm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因素”,解放日报《新沪商》杂志2007年第3期(义桅看世界之三)。
“中国崛起的多维透视”,《学习月刊》2007年第4期。
“东亚安全的变局”,《联合早报》2007324日。
http://www.zaobao.com/yl/tx070324_502.html
“欧盟的近忧与远虑”,《新民周刊》2007328日。
http://weekly.news365.com.cn/tg/200704/t20070402_1355725.htm
“全球化让世界有了两个圆心”,《环球时报》200746日。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5579078.html
“欧盟的未来之痛”,解放日报社《新沪商》杂志2007年第4期(义桅看世界之四)。
“欧盟模式的局限性”,《联合早报》2007416日。
http://www.zaobao.com/yl/tx070416_501.html
“中日和解需正视对方‘身份’”,《环球时报》2007418日。
“整合战略:美国对华战略新思维?”《国际先驱导报》2007423日。
http://news3.xinhuanet.com/herald/2007-04/24/content_6020471.htm
“东亚国家能否建立战略互惠关系?”韩国《文化日报》2007424日。《联合早报》200757日(中文版)
http://www.zaobao.com/yl/tx070507_501.html
“日本的大国之痒”,解放日报社《新沪商》杂志2007年第5期(义桅看世界之五)。
“日本的大国梦”,《联合早报》2007510日。
http://www.zaobao.com/yl/tx070510_502.html
“全球化让法国人不再浪漫”,《环球时报》2007511日。
“如何超越暴力:和谐比自由更可贵”,《解放日报》2007512日(观点)。http://epaper.jfdaily.com/html/2007-05/12/content_24989249.htm
“从南北通车看韩国的‘孤岛’心态”,《环球》2007年第11期。
http://news3.xinhuanet.com/globe/2007-05/30/content_6173630.htm
“战略经济对话为中美关系护航”,《国际先驱导报》2007528日。
http://news3.xinhuanet.com/herald/2007-05/28/content_6163331.htm
“通往巴格达的路经德黑兰中转?”《新京报》200763日。
http://comment.thebeijingnews.com/0734/2007/06-03/017@070325.htm
“分裂欧洲的美俄游戏”,解放日报社《新沪商》杂志2007年第6期(义桅看世界之六)。
“‘气候峰会’:没有细节的合作”,《21世纪经济报道》2007611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jj/20070613/pl/200706110078.asp
“国际新秩序:中国如何参与?”《环球时报》2007612日。
http://www.comment-cn.net/data/2006/1115/article_23849.html
“角逐欧洲还是分裂欧洲:美俄的导弹秀”,《中国国防报》2007612日。
“中美关系步入机制化时代”,《新闻前哨》2007年第7期。
“和谐理念:源于中国,属于世界”,《解放日报》2007626日(观点)。
http://epaper.jfdaily.com/jfdaily/html/2007-06/26/content_213008.htm
“朝核问题的三种前景”,解放日报社《新沪商》杂志2007年第7期(义桅看世界之七)。
“六方会谈之外”,《东方早报》2007720日。
“世界对中国的期许——也谈中国与八国集团关系演变的博弈”,《新闻前哨》2007年第8期。
“保尔森的战略迂回”,《广州日报》200782日。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7-08/02/content_19520.htm
“中美战略认同世界才能受益”,《环球时报》200788日。
http://www.huanqiu.com/www/147/2007-09/1847.html
“另一种生活方式是可能的”,《解放日报》2007814日。
http://epaper.jfdaily.com/jfdaily/html/2007-08/14/content_70499.htm
“印度真的慢了半拍?”《环球时报》2007824日。
http://www.huanqiu.com/www/147/2007-09/1893.html
“审视中国软实力,宜超越西方视角”,《国际先驱导报》20089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7-09/04/content_6659101.htm
Korea’s Future Leadership in the Eyes of a Chinese ScholarNewsweek Korea, September 12, 2007.
http://magazine2.joins.com/magazine/article/ma_article_view_part/0%2C5360%2Caid%25252D263368%25252Dservcode%25252D4012601%2C00.html
“中国发展不能迷失自我”,《环球时报》200797日。
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6229495.html
“俄罗斯争夺北极意在国际新秩序”,《法制日报》200798日。
http://www.legaldaily.com.cn/bm/2007-09/09/content_697072.htm
“布什对伊新政以空间换时间”,《晶报》200799日。
http://paper.sznews.com/jb/20070909/ca2769408.htm
“气候问题重塑国际秩序”,《解放日报》2007915日。
http://epaper.jfdaily.com/jfdaily/html/2007-09/15/content_77776.htm
“相信世界,才能更好相信自己”,《环球时报》2007920日。
http://www.huanqiu.com/www/69/2007-09/4976.html
“黑水事件佐证伊战本质”,《晶报》2007923日。
http://paper.sznews.com/jb/20070923/ca2781703.htm
“印度对中国的战略疑虑”,《联合早报》2007925日。
http://www.zaobao.com/yl/yl070925_502.html
“六方会谈的回归”,《东方早报》2007927日。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3/node103/userobject1ai30962.shtml
“中印发展校正西方历史观”,《环球时报》2007928日。
http://www.huanqiu.com/www/69/2007-09/8050.html
“内贾德为何忍辱负重?”《晶报》2007929日。
http://paper.sznews.com/jb/20070929/ca2787908.htm
“老子是谁?”《解放日报》2007109日。
http://epaper.jfdaily.com/jfdaily/html/2007-10/09/content_82295.htm
“中等收入对外交政策的挑战”,《环球时报》20071012日。
http://www.huanqiu.com/www/147/2007-10/13224.html
“中国:美国外交“始发站?”《国际先驱导报》20071012日。
http://news3.xinhuanet.com/herald/2007-10/12/content_6867761.htm
“中国特殊还是西方特殊?”《环球时报》20071022日。
http://www.huanqiu.com/www/69/2007-10/15291.html
“莫让‘国际责任’给忽悠掉了”,《世界知识》2007年第22期。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zg/2007-11/13/content_6251469.htm
“现代化与老龄化”,《晶报》20071110日。
http://paper.sznews.com/jb/20071110/ca2822848.htm
“聪明权力小聪明大糊涂”,《国际先驱导报》20071112日。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7-11/14/content_7069370.htm
“中国发展如何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环球时报》20071113日。
http://column.huanqiu.com/wangyiwei/2007-11/23362.html
 “中国应该明确对世界的期盼”,《环球时报》20071123日。
http://column.huanqiu.com/wangyiwei/2007-11/27474.html
“人口关会卡住谁的脖子”,《环球时报》20071213日。
http://column.huanqiu.com/wangyiwei/2007-12/34312.html
“正视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担忧”,《环球时报》200817日。
http://column.huanqiu.com/wangyiwei/2008-01/44683.html
“中国复兴不是分享美国霸权”,《环球时报》2008116日。
http://column.huanqiu.com/wangyiwei/2008-01/48528.html
“实现人性、国家性、世界性的三位一体”,《支部生活》2008年第1期。
“中国将成全球化的捍卫者”,《环球时报》2008129日。
http://column.huanqiu.com/wangyiwei/2008-01/54591.html
“中国的四种国家身份”,《东方早报》2008129日。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3/node103/userobject1ai54520.shtml
“中国模式还原世界多样性”《环球时报》200822日。
“世界的中国与中国的世界”,《先锋中国评论》20082月号。
“勇攀通天塔”,《欧风》2009年第3期。

公益讲座
2009
1023日在瑞典安全与政策研究所亚洲论坛发表主题为The Mission of Sino-US Strategic Relations: Coping with the Era of Uncertainty演讲:
http://www.isdp.eu/event/wangyiwei2009
2009年820日在第九届汉堡Bucerius暑期培训班做一主题为“哥本哈根峰会的前景:京都议定书之二”讲座(德国ZEIT基金会举办)。
2009
430日在新鲁汶大学发表主题为The Mission of Sino-EU Relations演讲。
2009
218日在欧洲议会组织的“非正式欧洲议会”做主旨发言“变革中的中国外交”。
给外交部官员作公众外交系列报告首讲“公共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与新闻司共同举办,2003926日)。
在主题为“为东北亚的繁荣而解决冲突”的第五届东北亚网络对话(NEAN)作主题演讲“朝鲜半岛统一对东北亚的影响:中国的观点”(延世大学领导者中心主办,韩国首尔,200627日)。
上海图书馆讲座系列活动•世界与上海“美国霸权的秘密与中美关系”(20061021日)http://www.library.sh.cn/jiang/index.asp#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化成天下”人文讲座第13031304期:http://www.univs.cn/newweb/univs/hust/2007-10-20/794427.htmlhttp://www.univs.cn/newweb/univs/hust/2007-10-24/795265.html 2007年101819日)
东方讲坛演讲数十次(题目:“当前国际热点问题的美国因素”、“国际局势的新进展与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中美关系与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等)。
在印度加尔各答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延世大学、梨花女子大学、中国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水产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演讲20余次。

书评
“研究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扛鼎之作”,《文汇读书报》20011117日。
http://www.fudanpress.com.cn/root/showdetail.asp?bookid=2034
“从注定领导到注定合作——约瑟夫•奈《美国力量的悖论》评介”,《文汇报》2002422日第4版(同时收录《美国问题研究》第2辑)。
http://www.people.com.cn/GB/guoji/review/20020422.html
“为永葆美国强权开药方——评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文汇报》2002118, A.3
http://www.whb.com.cn/20021108/hqsc/200211080153.htm
“国际政治就是大国政治:美国学者提出另一种‘中国威胁论’”,《环球时报》2003314日第19版。
http://www.peopledaily.com.cn/GB/paper68/8707/79975/index.html
“美国外交行为的极好注脚——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评介”,《博览群书》2003年第5期。
http://www.gmw.cn/02blqs/2003-05/07/26-52A8B0829D22EB6048256DAD000B9AD9.htm
“美国政治学界并不清高——介绍《美国和美国的敌人》一书”,《环球时报》2003421日第22版。http://www.peopledaily.com.cn/GB/paper68/9004/83577/index.html
“布什的战争游戏——评《布什的战争》”,《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2003615日。
http://www.mindmeters.com/book/2003615104029.htm
“为什么美国既令人着迷又遭人痛恨——评《鹰的阴影》”,《外滩画报》2004-225http://news.sina.com.cn/w/2004-02-24/09532945655.shtml
“人:最威胁的动物——评《细菌战:生化武器的黑暗世界》”,《新闻晚报》2004926日。
http://www.stph.com.cn/my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32&ID=49977
 “建造巴比伦通天塔的工程师——乔姆斯基其人其书其言论”,《新京报》2006728日。
http://culture.thebeijingnews.com/0836/2006/07-28/013@104942.htm

媒体采访
接受美国CNBCVOANew York Times,Washington PostLos Angeles TimesAmerican Public Radio、日本NHK及《朝日新闻》、法新社、澳大利亚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Radio Australia、《澳大利亚人报》、韩国《朝鲜日报》及Korea Times、土耳其Ihas News Agency、瑞典国家电视台、印度各大媒体、台湾《中国时报》、香港《文汇报》《南华早报》、香港凤凰卫视、中央电视台CCTV-9、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搜狐网、东方卫视、上海东方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国内及国际频道、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环球第一财经、《凤凰周刊》《解放日报》《环球时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国内外媒体采访30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