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研究团队
当前位置 : 首页 > 研究团队 > 何包钢
何包钢
何包钢
  高级研究员
天津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首席教授

主要经历

  天津师范大学特聘讲座教授,现为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首席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政治理论、比较政治学和中国乡村政治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民主化》、《中国公民社会的民主意义》、《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民主理论:困境和出路》等多部著作;发表英文论文44篇,SSCI中被引文230多次,中文论文60多篇。在研获资助研究: 《从协商民主看崛起中国的民主化》等。近年研究中国的崛起对亚洲的影响,亚洲的地区主义。

学术研究和职务

学历
政治科学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学院,论文: "民主的三个模型", (19904- 19936).
哲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论文: "思维方式的认知功能"(19849-19869
).
哲学文学士, 杭州 大学,(19781-19821).

职位
Deakin
大学国际关系研究讲座教授(200594日起)
塔斯玛尼亚大学Reader (199911-2005831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高级研究员 (20017-20043
)
塔斯玛尼亚大学高级讲师 (199711-19981231
)
塔斯玛尼亚大学讲师(1993-1996
)
杭州大学讲师 (1982-1984
)
新威尔士大学中国地方研究荣誉研究员(1999年起
)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荣誉教授(2000-2006
)
苏州大学农村城市化中心 荣誉教授(2000-2007
)
浙江大学荣誉教授 (2006
)
台州学院荣誉教授(2004-2006)

行政职务
塔斯玛尼亚大学政府学院副院长 (2004-2005), 研究生项目联络员(2004-2005)
政府学院政治科学组主任 (1999-2000
)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学术讲座联络员 (2001-2002
)
澳大利亚中国研究协会理事会成员 (1996-1997
)
塔斯玛尼亚亚洲协会执行成员 (1995-1997
)
塔斯玛尼亚大学政治学系研究委员会成员 (1994-1997)

研究领域
国际关系理论 亚洲洲际整合 世界公民 全球正义 国际非政府组织 亚洲联邦制 乡村公民权协商民主 中国民主化 中国政治 比较政治 政治理论

教学经历和领域
博士,硕士指导
四个博士生 (研究课题分别为中国政治的国家认同, 后现代自由理论, 东亚民主化的国际范畴, 印尼政治经济的边界问题): 郭英杰于2001年七月授予博士学位, 现执教于悉尼技术大学; Becky Shelly 2002年授予博士学位; 郎友兴于2004年授予博士学位.硕士生研究课题: 中国公民社会,北爱尔兰冲突

社会活动和学术贡献
公共活动
20054月组织了第二次中国浙江温岭泽国镇协商民意投票; 20063月在浙江温岭扁屿村组织了的一系列公民协商会议.
2005
4月与斯坦福大学James Fishkin教授组织了中国浙江温岭泽国镇协商民意投票 (西方媒体报道: 时代报2005425; 中国经济评论, 2005615; 纽约时代, 2005619
).
2001
8月受邀于联合国发展署 (UNDP)和中国民政部评审联合国资助项目 (为期2
).
2002
12月受邀于联合国发展署考查联合国资助项目 “城市地方政府改革”, 北京
.
2003
10月受邀于中国民政部讨论城市社区参与, 杭州
.
由丹麦国际发展局邀请做为其官方代表成员于200311月检验中国政治改革项目, 并在20048月受邀讨论和评议乡镇直接选举的程序.

媒体活动    
电台采访
丹麦国家电台: 中国政治(19968)
澳大利亚广播电台: 邓小平的逝世( 19972
)
澳大利亚民族广播电台: 中国民主化问题(19973
)
伦敦英国广播电台: 中国政治(199861), 乡村选举 (199879
)
澳大利亚民族广播电台: 台湾海峡冲突问题(1999718
)
美国之音: the PNG承认台湾(1999722
)
澳大利亚民族广播电台: 李登辉 “特殊的国与国之间关系”之影响(1999813
)
澳大利亚民族广播电台: 澳大利亚禁止向台湾出售天然气 (1999827
)
澳大利亚民族广播电台: Howard doctrine (1999930
)
澳大利亚民族广播电台: 澳门回归中国 (19991223
)
澳大利亚民族广播电台: Karmapa Lama逃往印度 (2000112
)
新家坡国际广播电台: 陈水扁就职仪式(2000519
)
新家坡或国际广播 电台:中美安全对话(200076
)
新家坡国际广播电台: 策略性合作伙伴关系(2001721
)
美国之音:香港游行示威 (200372
)
美国之音: 中国 ( 2003113)

电视采访
澳大利亚民族电视台: Paul Keating 访问中国 (1993)
亚洲新闻频道: 陈水扁就职仪式 ( 2000520, 现场直播
)
亚洲新闻频道: 海峡关系(2000711
)
亚洲新闻频道半小时特别节目: 台湾问题 (2000721
)
MediaCorp
台湾立法选举(200187
)
MediaCorp
奥林匹克政治(200097
)
MediaCorp
布什访华(2002221
)
MediaCorp
台湾政治 ( 2002515
)
美国之音"问题和看法"现场直播: 乡村选举和中国民主前景( 1小时, 2003716
)
MediaCorp
九一一事件(2003911)

特约节目
1999
年为伦敦英国广播电视每月评论中国村民选举和农村事务(每次三十分钟).
为自由亚洲电台45分钟的透视中国节目就布什访华(2002221), 在中国民主化中国际社会的角色(2003522), 韩国问题(2003731)分别评论
.
嘉宾讲课和研讨会

"
中国政治参与使用的语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亚洲研究所, 中国中心, 1989413.
"
中国家长式民主模型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社会学系, 1989511
.
"
公民社会在中国民主中的双重角色", 荷兰莱登大学汉学院, 19921211
.
"
论中国政治发展和民主", 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19941027
.
为澳大利亚所国际事务学院的青年外交官项目讲课, 1995

"
对休谟制度设计的无赖假设的分析性解析", 杭州大学 ,19961111
.
"
关于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问题",中国空军政治学院, 上海, 1996111
.
"
重新塑造台湾", 1996 George Wilson 讲座, 澳大利亚塔斯玛尼亚, Hobart, 1996516
.
“民主和平理论和台湾海峡冲突”,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系, 1998531
.
“公正理论和全球公正”, 苏州大学哲学系, 19986

“儒家思想和民主”, 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 2000109
.
“政治自由主义” 四堂讲课, 苏州大学, 政治学系, 20001017-20

“方法论” 八堂讲课,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 200210
.
“乡村公民权利和中国民主的前景”, 东亚研究Fairbank中心, 哈佛大学, 200364
.
“中国乡村选举有多大的民主性? , 民主国际论坛, 国家民主捐助基金会 , 华盛顿 D.C., 2003610
.
“中国民主化治理: 与何包钢教授的交谈”, the British Columbia大学专题研讨会, 加拿大, 2005117.

组织的专题讨论会和学术研讨会
“中国的崛起以其对亚太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201075日,澳大利亚墨尔本。
“社会评论和社会科学” 关于巴里.辛迪斯的学术研讨会, 200979-10日,澳大利亚迪肯大学。

“协商民主和公共咨询: 澳大利亚和中国之比较” 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6929,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
.
中国农村治理专题研讨会, 2006321, 中国温岭
.
亚洲邦制主义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629-10, 澳大利亚墨尔本
.
中国公共听证制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71, 北京, 与斯坦福大学合办
.
公民权专题研讨会, 2005531, 澳大利亚
Hobart.
协商民主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41118-21, 杭州,由福特基金会资助
.
中国地方治理和地方民主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32, 新家坡国立大学东亚所
.
西方自由主义和亚洲少数民族专题研讨会, 20032, 新家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

荣誉奖项和研究基金
荣誉奖项
2008-2009年人文学院“杰出研究奖”, 迪肯大学。
1994
年 “准公民社会在中国民主化中的双重角色”一文被澳大利亚政治科学期刊评为最佳论文并由澳大利亚政治科学协会授予Mayer
.
1994
年获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研究1,300澳元
.
“论超越" 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评为最佳论文

研究基金

比较政治的研究
2005
年与东京大学的Takashi Inoguchi教授合作召开"亚洲的联邦制’国际会议,日本基金会(28000澳元).
2005
年与Robert Hall Kriwoken博士, 获塔斯玛尼亚大学研究资助项目16000澳元,湿地和基层治理:中国和澳大利亚
.
2001
2003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资助32,500新元用于‘民主或民主化能否解决中国,台湾及韩国的国家认同问题’ 的课题研究
.
2000
年获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17,829澳元的小笔资助: “民主或民主化能否减少在东亚的冲突” .

政治理论的研究
2004
2006年获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105,000澳元的资助: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和中国参与及协商制度的实践.
1998
年获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11,000澳元的小笔资助: “民主和边界-西方理论和东亚实践” .

中国的研究
20092013, 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资助金$215,000澳元“从协商民主看崛起中国的民主化”.
2008
2009年斯坦福大学$120,000澳元: “由协商民意调查来促进中国公共听证”
.
2006
2007年福特基金会资助$66,000: “中国协商民主”
.
2006
2008年与Geoffrey Stokes 教授获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80,000澳元:“协商民主和公民权: 协商民意调查与预算参与
.
2005
年七月一日在北京由组织了“公共听证在中国” 的国际研讨会,Fishkin基金($14,700)资助
.
2004
获福特基金资助$32,992澳元:“使中国的参与机制运作起来”
.
2001
年获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资助金$14,500澳元:“乡村选举的政治经济研究”
.
1998
2000年获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130,000澳元的大笔资助:“ 中国的乡村选举和地方民主”
.
1997
年获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14,000澳元的小笔资助:“ 中国的公民社会”
.
1994
1996年获塔斯玛尼亚大学的澳大利亚国家研究委员会小笔资助:“中国向民主与市场化的过渡”(1994年获$12,600澳元,1995年获$14,000 澳元, 1996年获$10,000澳元).

中文出版物
撰写的专著
《民主理论:困境和出路》, 北京法律出版社出版, 2008, ISBN9787503681783,272页。
《协商民主:理论、方法和实践》,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ISBN 9787-5004-73329, 340页。

《寻找民主与权威之间的平衡:浙江村民选举之经验研究》 (与郎友兴合作),华中师范大出版社,2002

编著
《协商民主的发展: 协商民主, 参与和协商民主制度的中国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与陈剩勇合作),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 2006, ISBN 7-5004-5694-8, 478 .
翻译著作

罗尔斯:《正义论》(与何怀容、寥申白合作),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年,第185 380 页。
乔纳森. 纳什:《当代认识论导论》(与周文彰),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0年,第59页至162 页,第240 页至286 页。

英文出版物著
(1)专著
《中国农村民主》(Rural Democracy in China), 纽约 Palgrave出版社,2007, ISBN-10: 0230600166 (ISBN-13: 9780230600164), 292页。
《民族主义、民族认同和中国民主化》(与郭英杰合作)(Nationalism, National Identity and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阿斯吉特:阿斯吉特出版公司,2000, ISBN 1 84014 780 6,  240 页。

书评刊物及其作者: C. L. Chiou, 澳大利亚政治科学期刊, 20013月第36卷第1, 190; Lawrence Sullivan, 中国期刊, 2007月第46, 143-5;  Zheng Yongnian, 中国信息, 2001年第XV卷第1254-6; Hon S. Chan, 政治研究, 20019月第49卷第4, 831-2; Peter Ferdinand, 民主化, 2001年第8卷第4, 223-224; Thomas Heberer,民族主义和种族政治, 2003年第9卷第4, 154-57
.
《中国市民社会的民主意义》(The Democratic Implications of Civil Society in China), 巴新斯多克,伦敦: 麦克米兰和纽约:圣.马克丁出版社,1997 ISBN 0-333-67367-0, 212 页。 书评刊物及其作者: Julia C. Strauss, in 中国季刊, 1997年九月第151, 669-72; Jeremy Paltiel,亚洲研究期刊, 19992月第58, 1, 163-4; J. Silverstein, in Choice, 1997年第35卷第3, 558; F. Chrisitainsen, 政治研究, 1998年第46卷第 5, 980-1; 参考和研究著作消息, 1997年第12, 110; Amy L. Friedman, 中国信息, 1998-1999年秋/冬第8, 2/3, 123-124; Kristen Parris, Politikon, 南非政治研究期刊, 199911月第 26卷第 2, 271-274
.
《中国的民主化》(The Democratisation of China), 伦敦:洛特莱爵出版社, 1996 ,  ISBN: 0-415-14764-6, 276 页。    澳大利亚政治科学期刊, 1997年第32卷第3, 500; Jocelyn Chey, 澳大利亚东方社会期刊f, 1995-6年第27-28, 215-6; Michael J. Sullivan,中国期刊, 19981月第39, 103-5; Alvin Y. So, in 中国信息, 1997-8年第7卷第 3, 149-151; Ann Kent, 太平洋事实, 1997-8年冬第70卷第 4, 587-8; Bruce McFarlane, 当代亚洲期刊, 1988年第28卷第1, 138-9; Edmund Fung, 政治科学 (新西兰政治科学协会), 1999年第50卷第 2, 299-301; Peter T. Manicas, 中国国际评论, 1998年秋第 5卷第2, 424-28; Yiu-Chung Wong, 香港社会科学期刊, 1999年夏第14, 229-235; Stanley Rosen, 中国季刊, 20009月第163, 846-847; Shu Chong, 2001年北京春第2, 81页。

(2)
编著

《政党与民主:第三卷:苏联后期和亚洲政党》(Political Parties and Democracy: Volume III: Post-Soviet and Asian Political Parties)(总编辑Kay Lawson,与Anatoly Kulik and Kay Lawson, Santa Barbra合编分册),圣芭芭拉,美国加州:Praeger Publishers2010.
《亚洲联邦制》(Federalism in Asia )(Brian Galigan, Takashi Inoguchi合著), Edwards Elgar, 2007
.
《寻找中国协商民主》(The Search for Deliberative Democracy in China) (Ethan Leib合著), 纽约Palgrave出版社,2006年。

《亚洲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 in Asia )(Will Kymlicka合编,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 ISBN 0-19-927762-1, 0-19-827763-X, 364 pages. David Brown, 国际时事, 2006年第82卷第2, 386-7页做出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