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研究团队
当前位置 : 首页 > 研究团队 > 庞中英
庞中英
庞中英
  高级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主要经历

教育经历
1985
年,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系,主修政治经济学和世界经济。
1991
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主修世界经济,研究跨国公司问题。导师为导师为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冯玉祥将军的女婿、全国政协委员罗元铮教授。
1997
年,于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取得法学博士学位,主修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和全球问题。为该所首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为著名非洲问题专家、北大亚非所前所长、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陆庭恩教授。
2007
年,于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取得政治学和国际研究硕士学位。

目前研究和教学领域
全球治理与世界秩序、国际政治经济学、外交研究、中西知识关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工作经历
一、国内学术经历
1
19857月在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参加工作,先后在该院经济研究所、战略研究所工作,曾协助该院院长工作,为制定山西省作为国家的能源基地而走访许多地市。
2
19917月到19932月,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助教、班主任和讲师。
3
19933月到1994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室副主任。
4
19977月到20017月,分别在外交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和综合问题研究室担任助理研究员和副研究员,期间被派往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担任二等秘书,负责东南亚地区问题的调研工作。
5
20018月到20038月,任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讲授国际政治经济学、外交政策分析、国际(关系)史、澳大利亚研究等研究生课程。
6
20039月到20077月,南开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本科生主讲《外交学概论》、《外交政策分析》。南开大学外交学专业学术带头人、硕士研究生主要指导教师;多次开设研究生必修课程《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化和地区化研究》和《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研究》,兼任南开大学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为国内最早开展全球问题和全球治理研究的学者和组织者之一。
7
200612月底到1月中旬,在台湾“夏潮基金会”资助下在“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和“彰化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短期研访。见:www.chinatide.org.tw/studyC.htm
8
20077月到现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生班主任。讲授《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研究》(英文)、《国际政治案例:历史与现实》、《全球问题与全球治理》、《国际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等课程。
二、国际学术经历
1
2007-2008年,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布鲁金斯学会担任“访问(住所)研究员”一年,在该学会正式发表演讲三次,研究论文是《六方会谈与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
2
20069月斯里兰卡科伦坡(南亚)地区战略研究中心(RCSS)、20075月瑞士日内瓦安全政策中心(GCSP)、20107月在宁波诺丁汉大学等国际研讨班(暑期学校)的讲座教授或者演讲人。
3
2002-2003年,在英国华威大学全球化与地区化研究中心担任访问研究员一年,研究题目:《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
4
2005-2006年,为我国南京大学与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合办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访问研究员,主要题目是《亚洲地区秩序的变化与中国》。http://zmzx.nju.edu.cn/ZhongMei/page/main99/DisplayInfo.aspx?columnId=235&articleId=806
5
20051-2月,为韩国天主教大学国际学部短期访问教授,为该校中国问题研究生讲授《中国外交政策基础知识》。
6
19988月到19998月,为新西兰战略研究中心首位来自中国的访问研究员,主要研究《“亚洲金融危机”对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
7
19984月,奥地利萨尔茨堡学会研究员。
8
19969-12月,埃及开罗大学政治经济学院访问学者。
此外,在过去10年,应邀发表过会议论文或者演讲的世界著名学术机构包括: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杜伦大学、伦敦国王学院;韩国汉城大学、延世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世川良一基金会美国分会;美国尼兹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兰德公司(RAND)、哈佛大学、华盛顿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基金会、海战学院;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IFRI)、欧洲联盟安全研究所(EUISS);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意大利当代中国高级研究中心;德国艾伯特基金会(FES)、德国国际问题研究所(SWP);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欧盟安全研究所、新加坡东亚研究所等。

学术论文及专著

2010年(上半年)
论文:《效果不彰的多边主义和国际领导赤字:关于中国的国际领导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月刊,2010年第6期。
论文:《中国应该成为世界秩序的修正者》,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观察》2010年第1期,总第18期。
论文:《美国对华政策的合作与冲突策略》,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国际观察》,2010年第4期。
英文论文:“Rebalancing Relations between East Asian and trans-Pacific Institutions: Evolving Reg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in APEC at 20 and the Rise of China edited by Professor Ho Lok Sang (Director, Hong Kong APEC Center, Lingnan University) and Professor John Wong (EA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新加坡:世界科学出版社(Singapore : World Scientific)。
译文:《有效的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英国牛津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系高级研究员Jochen Prantl著),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6期。
《中国也是天然东南亚国家》,北京:《环球时报》,201097日。
《亚太国家加强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北京:《环球时报》,2010721日,第14版。
《非传统安全,美中合作有限度》,北京:《环球时报》,2010511日。
《“非传统安全”刍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617日,第14版。
Chinese economy: Economic weather getting stormy, China Daily, 06/21/2010, page9.
《中美关系中的要害问题》,上海《社会科学报》,201063日,第一版。

《气候变化是否为“假命题”》,北京:《中国战略观察》2010年第4期。
《英国政局的变与不变》,中国外文局《中国报道》月刊,2010年第6期。
《应把世博建成“民众外交”的平台》,中国外文局与上海世博会合作《世博周刊》,2010715日,第13期。
《关于“公众外交”的几个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729日。
《全球治理要讲求效力》,北京:《环球时报》2010429日,第14版。
《命运相似,中日能合作吗?》,上海:《东方早报》,2010420日,第A18版。
G20向何处去?提供“远水”与解决“近渴”相结合》,北京:《环球时报》,2010317日,第14版。
《加强G20亚洲成员国的合作》,北京:《环球时报》,2010629日,第14版。
《权力转移到哪里?》,上海《东方早报》,201015日。
2009

英文论文:“Chinas Non-intervention Question Global 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Volume 1, Number 2, March 2009 , pp. 237-252.
论文:《霸权治理与全球治理》,外交学院学报《外交评论》,2009年第4期。

论文:《关于未来世界秩序的几个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观察》,2009年第5期。
论文:《外交手段能否解决朝鲜核武问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观察》第十五期,2009年第2期。
论文:《关于中国模式和中国对世界的贡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观察》第十六期,2009年第34合期。
《中国应该有什么样的针对“发展中世界”的战略?》,北京:《环球时报》20091230日,第14版。
《软性的未必是有力的》,北京:《环球时报》,20091231日。
《亲历美国“超一流”智库:高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中国报道》月刊,2009年第12期。
《“战略再保证”:美对华核心政策解密》,北京:《中国报道》,2009年第11期。
G20是西方主导下的世界秩序的新版本》,新加坡《联合早报》20091016日。
英文评论:“Wen's visit to DPRK holds out hope, China Daily, October 13, 2009, p.9. 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09-10/13/content_8784544.htm.
英文评论:“Sino-US ties need treaties, China Daily, August 11, p.8. http://www.chinadaily.com.cn/opinion/2009-08/11/content_8553557.htm.
《中国到底怎么参加全球治理》,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2009713日。
《奥巴马主义》,《中国报道》,2009年第7期。
2008

会议论文《中国与亚洲的关系》(英文)。2008918-19日,德国柏林举行“中国与亚洲未来:欧洲、美国和亚洲的观点”国际研讨会。庞中英在会议上首先发言。发言论文已经在德国国际问题研究所(SWP)发表,网上可下载此文,地址为:http://www.swp-berlin.org/common/get_document.php?asset_id=5475&PHPSESSID=bd5ce5b09ca3c8fe0a1dc7696170bfc3
Soft Power Strategy for Post-Olympics China, CSIS Freeman Report, Feature Essay
http://csis.org/files/media/csis/pubs/fr08n09.pdf
The Beijing Olympics and China
s Soft Power, Brookings Institution, http://www.brookings.edu/opinions/2008/0904_olympics_pang.aspx.
Book Chapter: "Assessing the Diplomatic Power of China", in Power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Chinese State, edited by Keun Lee, Joon-Han Kim and Wing T. Woo, London: Routledge, 2008.
http://www.routledge.com/shopping_cart/products/product_detail.asp?curTab=CONTENTS&id=&parent_id=&sku=&isbn=9780415469395&pc=
布鲁金斯学会工作论文:"The six-party talks, regional security mechanisms, and China-US cooperation:  toward a multilateral security mechanism?地址:http://www.brookings.edu/~/media/Files/rc/papers/2009/03_northeast_asia_pang.pdf

《奥运会与中国的软实力》(英文短评),200894日,见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网站:www.brookings.edu/opinions/2008/0904_olympics_pang.aspx
《中国需要软实力“内驱”战略》(英文短评),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费和中国研究中心《简报》,20089月号,见:http://www.csis.org/media/csis/pubs/fr08n09.pdf
论文:《软力量变革:论中国的软力量发展战略》,收入郭树勇主编《战略与探索》一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
《中国的开放不能只开放自己》,北京《环球时报》,2008723日。
《能源就是力量》,上海《东方早报》,2008716日。
《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新阶段》,上海《东方早报》,2008225日。
译著:《和平箴言:21世纪的秩序与混乱》,原著(英)库珀(Robert Cooper),与吴云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德国《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K)杂志是在德国和欧洲具有重要影响的外交政策刊物,相当于美国的《外交》杂志,为德国外交政策学会主办。庞中英的文章原题目是《加强中国—西方合作》。本文原文是英文,被翻译成德文(www.internationalepolitik.de/archiv/jahrgang-2008/die-ohnmacht-der-machtigen/partner-----oder-erziehungsberechtigter-.html )。发表时,该刊编辑对标题做了一点改动。这里是本文的英文版下载地址:http://www.ip-global.org/archiv/2008/autumn2008/download/zhongying.pdf。该文发表后,在欧洲和世界上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号称在欧洲发行量最大的、主流的政治批评杂志德国《明镜》周刊(Der Spiegel)网络版转发,见:http://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world/0,1518,584758,00.html。经同行评审的(peer-reviewed)、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研究学术界有影响的《亚太学报:日本聚焦》(The Asia-Pacific Journal: Japan Focus)网络版转发,见:http://japanfocus.org/_Pang_Zhongying-Playing_By_the_Rules__China___s_Growing_Global_Role_)
2007

《中国软力量》(英文),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演讲,见:http://www.brookings.edu/events/2007/1024_china.aspx
“欧人不必忧心‘中美轴心’”,2007111日,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第15版本。
Can realists redirect US foreign policy?
”,2007125日,CHINA DAILY
Some approaches to boosting Chinas pivotal role in global governance, Berlin: The Friedrich-Ebert-Stiftung Briefing Paper(英文,德国艾伯特基金会系列简要论文), 20075月。
《中国软实力的现状、结构与发展趋势》,收入康绍邦、宫力主编的《中国与世界:实力、角色及国际战略》一书,北京:九州出版社(国台办下属),2007年。
“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办《国际问题论坛》第1期。
Pang Zhongying,
The Dragon and the Elephant, The National Interest, vol. 89, May/June 2007
“北京奥运会的理想与现实”,上海《东方早报》200768日第23版全文刊发。

《日本“自立”地区领导地位》,上海《东方早报》200774日第23版。
章: “CHINAS Diplomacy Power”(英文论文),英国ROUTLEDGE
Climate change is reshaping global politics”, China Daily 07/17/2007 page11
主编之一(另两位主编为欧洲学者)《中非关系》(英文),意大利当代中国高级研究中心(CASCC)专刊,都灵,2007年。

China and regional institutions, 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亚洲之声”上的讲座,20061211日,2007年出版。见:http://www.spf.org/e/report/061211.html
《“共同利益”下的冲突——王勇著〈中美经贸关系〉一书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第21卷,第3期。
2006

编著(“主编”):《全球治理》(《中国学者看世界》丛书,编辑:王缉思(“总主编”),8卷本之一),香港:和平图书公司(繁体版);北京:新世界出版社(简体版)。
“国际关系研究中应该发问的几个问题”,《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
“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与中国”,《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维护塑造秩序,积累和使用力量”,《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0期。
“中国能否与亚洲共赢?”,美国华盛顿《卡内基中国透视》月刊 (中文,Carnegie China Insight Monthly),2006年第2期(总第13期)。
“关于地区主义的若干问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全球化、社会变化和中国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2期。
“关于中国的全球治理研究”,《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3期。
“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4期。
“滥用反恐及其后果”,《现代国际关系》, 2006年第9期。
“世界围着地区转”,《世界知识》半月刊,200611月。
“奥运会:增强国家软力量、超越民族主义和弘扬人类精神”,《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中印比较’缺什么”,《世界知识》,20067月。
“和平是广义而深刻的”,《世界知识》10月。
“改变东北亚现状的力量”,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105日。
“孔子思想的‘出口’与软力量的使用”,《世界知识》2006年第17期。
“中东政治与世界政治”,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811日。
“全球化与‘和谐世界’”,《世界知识》,2006年第1期。
“发展中国软力量”,《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期。
“和平发展与能源外交”, 《瞭望新闻周刊》,2006年第1期。
“关于‘中印对比’的话语”,《世界知识》,2006年第5期。
“听听纪梭怎么说”,《世界知识》,2006年第7期。
“经济民族主义的‘复兴’”,《世界知识》,2006年第9期。
 
“‘两会’须直面八大国际挑战”,新华社《环球》,20063月。
“能源外交:和平发展是前提”,《中国石化报》,200639日。
2005

译著:《外交理论与实践》,英国G. R. Berridge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Chinas changing attitude towards UN peacekeeping,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eacekeeping(纽约国际和平研究院《国际维和学报》), No. 1, Spring2005.
“地区主义、地区化和国际关系的转变”,载陈玉刚、袁建华主编《超越威斯特伐利亚体系:21世纪国际关系的解读》,北京:时事出版社,第224-242页,2004年。

“斯特兰奇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为斯特兰奇著《权力流散——世界经济中的国家和非国家权威》一书的译序”,北京大学出版社。
“塑造新的亚洲秩序:中国与东盟关系的进展与问题”,中国改革开放论坛主办《中国战略评论》2005年第4期。
“亚洲地区秩序的转变与中国”,载中国外交学院主办《外交评论》双月刊(即《外交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41-49页。
“国际问题研究中应该发问的几个问题”(研究札记),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
“法德模式启发中日关系”,香港《大公报》,2005518日。
“亚洲安全需加强亚洲性”,香港《大公报》,200569日。
“美国因素左右中日关系”,北京《中国青年报》200544日。
“全球化时代的惊天悲剧 大海啸、全球化、环境退化和地区合作”,《了望》,2005年第1期。
“对‘中国威胁论’采取新姿态”,《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9期。
“共同营建亚洲和平、稳定与繁荣”,《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15期。
“‘2005年的世界’:全球的世界”,《世界知识》,2005年第1期。
“情况有变,框架依旧”,《世界知识》,2005年第3期。
“下一步谁将改变”,《世界知识》,2005年第5期。
“小国政治的喜剧”,《世界知识》,2005年第9期。
“‘新帝国’和‘新力量’”,《世界知识》,2005年第11期。
“欧洲‘民主赤字’的教训”,《世界知识》,2005年第13期。
“谁从‘全球的角度考虑’?”, 2005年第15期。
“区域治理的良好开端”,《世界知识》,2005年第17期。
“六方会谈眉目渐显”,《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31期。
“六方休会追求共赢”,《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33期。
“中国软力量的内涵”,《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第45期。
“学习在‘地球村’做人”,《世界知识》,2005年第19期。
“东亚峰会与‘东亚共同体’——‘东亚共同体’面对的真正问题”,《世界知识》,2005年第21期。
“全球化、欧洲、中欧关系”,《世界知识》,2005年第23期。
“贫困的全球化”,《看世界》,2005年第8期。
“六方会谈上的隐喻”,《看世界》,2005年第9期。
“战争逻辑与东亚共同体”,《看世界》。2005年第10期。
Six-party talks will move forward, China Daily, August 8, 2005.
Globalization vs. Economic Sovereignty”,
China Daily, December 2, 2005.
Japan shuns diplomacy
, China Daily, December 10, 2005.
“‘和谐世界’:中国的全球治理主张?”,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20051229日。

2004

著作:《中国与亚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
“建设中国与世界的价值关系”,《南方都市报》,2004719日。
“中国必须帮助亚洲共同崛起”,新华社《国际先驱导报》,200411日。
“探索中国与亚洲关系的新模式”,新加坡《联合早报》,200412日。
“六方会谈的观察点”,《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26期。
“让合作主导东亚地区政治”,《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32期。
“区别‘学’与‘术’、‘学者’与‘术者’——以‘术’为规范的对象”,《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2期。
“蓝色战略:从海洋大国到海洋强国”,《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4年第2期。
“黑海峰会:泛欧合作的新形式?”,《时事》(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04年第2期。
“把目光投向印度——在印度的盛夏游历与感想”,《南风窗》,2004年第10期。
“‘未来的冲击’:展望东亚的趋势”,《世界知识》,2004年第2期。
“日本‘冒失地走向未来’吗?——评日本外交之变”,《世界知识》,2004年第5期。
“在六方会谈基础上建立东北亚地区安全制度?”,《世界知识》,2004年第6期。
“五个W与一个H——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问题”,《世界知识》,2004年第7期。
“中日:‘经济外交’扭转‘经热政冷’”,《世界知识》,2004年第8期。
“恐怖主义:能否帮上欧美关系的忙”,《世界知识》,2004年第9期。
“‘Driven by Values’与‘Applying Thoughts’——印度参加全球化的独特方式”,《世界知识》,2004年第10期。
“‘东北亚的枢纽’——韩国经济正在转型”,《世界知识》,2004年第11期。
“欧盟是‘和平崛起’的典范”,《世界知识》,2004年第12期。
“不断实现‘神话’,不断进步”,《世界知识》,2004年第13期。
“寻求与世界的价值关系”,《世界知识》,2004年第14期。
“中日关系:进入非传统因素主导的时代”,《世界知识》,2004年第15期。
“东亚复杂的外交互动”,《世界知识》,2004年第16期。
“有多少种全球化”,《世界知识》,2004年第18期。
“全球化与不安全的时代?”,《世界知识》,2004年第19期。
“布什连任与欧美关系”,《世界知识》,2004年第22期。
“朝核问题先礼后兵?”,《世界知识》,2004年第23期。
“库尔德人问题和‘无国家民族’的命运”,《世界知识》,2004年第3期。
“中国与印度:比较和为什么比较”,《世界知识》,2004年第4期。
“海洋思维下的中国与亚洲关系”,《世界知识》,2004年第20期。
“不同而和?”,《世界知识》,2004年第21期。
“地缘政治:东亚地区合作的障碍”,《世界知识》,2004年第24期。
 
英文论文:“China as a normal state, Seoul: Journal of East Asia Affairs(韩国《东亚事务》季刊), No. 4, 2004.
“遵从典范、质疑典范和转换典范——典范和国际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期。

“社会变化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卷首语),《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2期。
论文:“中国崛起的‘和平性’判读——关于‘和平崛起’的理论性问题”,《国际观察》,2004年第3期。“‘中国特征的全球化’与‘北京共识’”,《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年第5期。
“布什‘外交革命’的必要政策改变”,《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11期。
“深入‘全球的世界’”(书评),《光明日报》,20041230日。
2003

论文:《开放式的自主发展:对英国国际关系理论的一项观察》,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7期。
译作: 《国际关系学、区域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英)熊•布思林(SHAUN BRESLIN)著,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3期。
《人类安全新观念》,2003512日《经济观察报》第2版。
“对立加剧还是合作深化?——中日关系需要远见卓识”,《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9期。
“中日关系能否超越历史问题?”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610日。
论文:“地区化、地区性与地区主义——论东亚地区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11期。(该文获得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第1届优秀论文奖)
“澳大利亚:在美国和亚洲之间”,人民网《人民观察》,2003822日。
论文:“东亚地区主义的进展与其问题——能否打破现实主义的思维牢笼”,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2003年第3期。
论文:“社会地区主义——东亚从SARS风暴中能学习到什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研究》,2003年第3期。
“‘学术界’与‘epistemic community’——给《学术界》杂志的几句学术闲话”,《学术界》,2003年第3期。
SARS对中国外交的挑战”,《经济》,2003年第6期。
“‘新亚洲’呼之欲出”,《世界知识》,2003年第18期。
“东亚是否具有地区性?”,《世界知识》,2003年第19期。
“东亚的地区化和地区整合”,《世界知识》,2003年第20期。
“非传统安全问题可做大文章”,《世界知识》,2003年第21期。
“‘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东盟重新定位的含义”,《世界知识》,2003年第22期。
“走向‘新政治’和‘新治理’之路艰难、曲折”,《世界知识》,2003年第23期。
“‘多元合一’——欧盟制宪和欧洲前途”,《世界知识》,2003年第23期。
“共同的欧洲防务——评点欧盟的军事发展”,《世界知识》,2003年第24期。
“中国不搞亚洲版‘门罗主义’”,新华社《国际先驱论坛报纸》,20031028日。
2002

著作:《权力与财富:经济民族主义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主编:《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冷战后中国国际地位与对外战略”(2002416日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最先由学生根据演讲整理,发表在《人民网》上,后来得到广泛转发,以及国内外学者的多次引用。后来收入北京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演讲录》(第二辑)2003年版。
访谈录:“关于全球化、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第4期。
论文:“论中日关系中的美国因素”,《国际经济评论》,2002年第3期。
论文:“‘世界大国’与‘正常国家’——论‘正常国家’范式与国家的世界观重塑”,《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1期。
“时代呼唤全球治理”,《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7期。
“国际关系理论在中国的问题与前途”,《国际论坛》,2002年第1期。
论文:“中国与全球经济——写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际”,《太平洋学报》,2002年第2期。
论文:“新范式、新问题与新因素——‘911’事件以来东亚地区大国关系的演变与中国的对策”,《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2年第3期。
“谁主亚洲沉浮?——亚洲地缘经济中的竞争与合作”,《南风窗》,2002年第9期。
“开诚布公地发展建设性中美关系”,新加坡《联合早报》,200334日。
2001

调查报告:“转型还是混乱:印度尼西亚考察报告——印尼作为今日世界问题的例子”,《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1期。
论文:“中国的亚洲战略:灵活的多边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10期。
论文:“东盟与东亚:微妙的‘东亚地区主义’”, 太平洋学报 2001 年第2 期。
“为新世纪开太平?——关于世界秩序问题的思考”,《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6期。
调查报告:“另一种全球化——对‘反全球化’现象的调查与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2期。(本文获得“中国世界经济学会首届会长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优秀论文奖”)。
“‘反全球化’是另一种‘全球化’”,新华社《了望》,2001年第30期。
“瓦希德的教训”,中新社《中国新闻周刊》,2001年第23期。
“危言警世”,《中华工商时报》,2001411日。
“对新世纪安全战略的积极探索”,《人民日报》,2001419日。
“美与盟国龃龉多”,《人民日报》,2001621日。
“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光明日报》,200181日。
“日本为何不认真反省历史”,《人民日报》,2001816日。
“透视反全球化现象”,《人民日报》,2001817日。
 
“一个变化,三大终结”,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125日。
“全球化进程在反思中修正”,《解放日报》,20011212日。
“全球化趋势依然,反全球化规模空前”,《光明日报》,20011220日。
2000

论文:“关于国际研究在中国的三个典型问题”,《欧洲》,2000年第6期。
论文:“在变化的世界上追求中国的地位”,《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期。
“美国‘范式’的误区”,《人民日报》,2000718日。
“东亚合作走向何方”,《联合早报》200012 29 日。

1999

英文论文:“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hinas response to Asian financial crisis, Seoul: Asian Perspective(韩国《亚洲视角》季刊), No1, 1999.
论文:“‘冷战后’的终结与中国的回应”,《 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9 年第9 期,第8 页。

论文:“地区主义与民族主义”,《欧洲》(即今天的《欧洲研究》),1999年第2期。
“全球性与民族性——论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本文是提交1999712-13日在上海召开的“全球化与中国”研讨会(汪道翰主持)的论文,初稿发表在中央编译局《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季刊当年第三期上,主要观点还可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1期。
“经济全球化重塑世界政治秩序”,新华社《了望》,1999年第41期。
APEC还在十字路口?”,《金融信息参考》,1999年第12期。
1998

“东亚金融危机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1期。
“半个世纪的中国外交:变化与走向”,《国际经济评论》,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外交》1998年第7期全文转载。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教训与影响”,《国际问题研究》,19981期。
“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第4期。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对未来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8年第9期。
“日元贬值令人忧”(经济札记),《人民日报》,1 9 9 8 6 1 8日,第7版。
1997

“当代经济民族主义论析(摘要)——关于民族主义的一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研究》,1997年第3期。
“经济全球化、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兼评‘民族国家消亡论’和‘积极的民族主义论’”,《太平洋学报》,1997年第4期。
“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与经济民族主义”,《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5期。
“欧亚大陆:21世纪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评介布热津斯基新著《大棋局》”,《战略与管理》,1997年第6期。

参加的国际会议和应邀发表的学术讲座:
2010
年(上半年)
“第五届中国新加坡论坛”发言者,2010916-17日,新加坡香格里拉饭店。
7
15-16日, “中国作为全球发展的塑造者”的国际研讨会。清华大学公管学院、英国发展研究院(www.ids.ac.uk/go/home)、开放大学(http://www.open.ac.uk/)等组成的、由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理事会(http://www.esrc.ac.uk/ESRCInfoCentre/index.aspx)资助的关于发展和发展援助问题的“新兴大国网络”的第一次研讨会。主要评论者。
英国诺丁汉大学宁波分校,712日,在该校组织的“国际高等教育网络”(Universitas21,地址:www.universitas21.com,基本上是英语世界的顶尖大学组成的联合会)暑期学校:“食物安全:全球政治、国家政策和地方实践”(http://gus.nottingham.edu.cn/blogs/u21summerschool/files/2010/04/U21-Summer-School-Programme-June-20105.pdf)演讲,题目:“中国软力量(软实力)和食物安全”。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所和印度研究所,62日—5日,“中国印度治理比较”研讨会,发言题目:“中国与国际规则”。
6
2930日,北京大学国际经济学研究中心和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全球化和地区化研究中心(CSGR)联合举办的“比较地区经济治理——从危机中学习”研讨会。担任会议“主要评论人”。
6
21日,应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的邀请与应我国外交部邀请访华的印度外交部官员代表团圆桌座谈,发言题目:“中美关系”。
应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邀请,201054日参加了该学院研究中国海事问题的研究机构组织的第五届中美对话会议(就此次会议给《环球时报》的评论见http://opinion.huanqiu.com/roll/2010-05/810566.html 或者,http://www.huanqiu.com/newspaper/default.html?type=hqsb&date=2010-05-10&block=14),就中国在联合国维和中的作用发言,是会议下午时段的第一个发言者。
2010
479日,应邀在韩国举办的关于“朝鲜半岛融合”的国际研讨会。主办这个会的是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和韩国“韩半岛先进化财团”(Hansun Foundation)。发言题目:“韩国作为地区大国的崛起及其地缘战略影响”。
2
2528日,应邀到香港岭南大学参加“亚太经合组织20年和中国的崛起”的国际研讨会(http://www.ln.edu.hk/econ/info/APEC%20at%2020%20and%20the%20Rise%20of%20China.pdf)。
2009

12
1719日,英国牛津大学St Annes College,,“有效的多边主义”研讨会(日程和参加者名单:http://cis.politics.ox.ac.uk/events/Final%20Programme1512.pdfhttp://cis.politics.ox.ac.uk/events/ListofSpeakers_EffectiveMultilateralism.pdf)。
12
1213日,沈阳2009年“东北亚论坛”(国际会议),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亚洲研究中心,主要发言者。
10
15日,北京师范大学与丹麦奥尔堡大学(Aalborg University)的政治学和国际研究学者一起等举办了“政治与商业视角下的东亚一体化”国际研讨会。主要发言者:“东亚地区中有利和不利于地区合作(regional cooperation)和地区整合(regional integration)的结构性因素”。
11
34日,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http://www.cpifa.org/)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www.nus.edu.sg/NUSinfo/EAI/)联合主办的“第四次中新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大酒店举行。114日上午,庞中英和与会的新加坡代表团团长、新加坡外交部巡回大使许通美教授(http://www.ips.org.sg/staff/tommykoh/)在大会最后一节,应邀就“东亚共同体”问题先后做主旨发言。有关这次会议的一个报道见新加坡《联合早报》(地址:http://www.zaobao.com/zg/zg091104_001.shtml)。
7
1415日,出席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主办的“中国面向未来”研讨会,为发言者之一(http://www.brookings.edu/events/2009/0714_china.aspx)。
6
1819日,出席欧洲几家机构(Alfred Herrhausen Society, the International Forum of Deutsche Bank in partnership with Policy Network - http://www.policy-network.net/event/2860/Foresight-USA- )的联合项目“远见”(www.foresightproject.net)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全球治理研讨会,美国布鲁金斯学会承办。
3
29日到41日,应邀参加由捷克共和国布拉格全球公共政策研究所(www.glopolis.org)主办的《世界处在危机中:促进全球根本转变的经济政策》国际会议,并就“全球经济秩序”问题作特邀发言。
3
1518日,应英国威尔顿庄园国际会议机构的邀请,出席了第966次威尔顿庄园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主要是关于改革国际组织(包括国际经济组织、联合国安理会等)和“20国集团”峰会的。庞中英是会议第二天第一节的三个主要发言人之一,另外两个发言人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副总干事和北约(NATO)秘书长办公室政策规划处长。有关该会议的日程和发言人情况见:http://www.wiltonpark.org.uk/documents/conferences/WP966/pdfs/WP966prog.pdf
3
9日,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西欧局、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的邀请,庞中英在北京参加了“第八届中德安全对话:金融危机下的国际形势”,担任会议评论员。
2008

应韩国东亚研究院(http://www.eai.or.kr/english/index.asp)和美国芝加哥全球事务学会(http://www.thechicagocouncil.org/)的邀请,2008121112日,在韩国汉城举行的“东亚的软实力、认同和公众外交”(Soft Power, Identity and Public Diplomacy in East Asia)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
应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和德国卢森堡基金会的邀请,2008111718日,在北京参加了“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新变化”国际研讨会,是会议的第一个发言者。
2008
91819日,德国柏林举行“中国与亚洲未来:欧洲、美国和亚洲的观点”国际研讨会。会议安排的第一个发言者。发言论文已经在德国国际问题研究所(SWP)发表,网上可下载此文,地址为:http://www.swp-berlin.org/common/get_document.php?asset_id=5475&PHPSESSID=bd5ce5b09ca3c8fe0a1dc7696170bfc3
2008
7月初,在瑞典斯首都德哥尔摩附近的一个叫做Sigtuna 的小镇参加了“对有效的多边主义的挑战:比较欧洲和亚洲的经验”的小型国际会议。这次会议由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召集。美国斯坦利基金会资助。会议情况见:http://www.stanleyfoundation.org/publications/report/EffectiveML_Asia_EuropeRPT.pdf
26 May , presentation on
Chinas Soft Power and New Security Diplomacy, Geneva Centre for Security Policy (GCSP), Geneva, Switzerland ;
27 May, panel seminar on
The Future Prospects  for Security in Asia
together with Dr. Bates Gill, Director of SIPRI, Sweden; Dr. Ken Jimbo, Associate Professor , Keio University, Japan and Prof. Simon Tay, Chairman at the Singapor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in Singapore, Geneva Centre for Security Policy (GCSP), Geneva, Switzerland;
Speaker, the first Transatlantic Energy Forum, CSIS organized at the EU Institute for Security Studies, May 16-17, Paris, France;
2
6日,中国农历腊月30(除夕),应邀在英国牛津大学“全球治理研究讲座”上做“中国、国际社会和全球治理”的演讲(6 Feb, 'China, 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global governance.', guest lecture at the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xford University, UK

2
7日,中国农历鼠年正月初一,在牛津大学中国问题研究所做“中国的软力量”的演讲(7 Feb, Chinas quest for soft power, guest lecture at the Chinese Studies Institute, Oxford University, UK)。
29 Feb, figured in a piece
A Reluctant Alliance, Toward the Asian Union? by Valentina Pasquali Washington Prism, see: http://www.washingtonprism.org/eng/showarticle.cfm?id=150&pagenum=1
2007

1
12日,参加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为来访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代表团举行的“中国与全球制度”的研讨会。
1
13日,在上海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参加“第一届韩国延世大学—中国复旦大学论坛”。此次论坛主题为“中国的崛起与权力转移”。
2
1-2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应邀参加由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和法国外交部联合举行的“A Rising Asia and the International System.”。Diplomats and academics from seven different countries includingChina,France,Germany,India,Japan,United States, andUnited Kingdom, participated in the conference. 在“the future security architecture in Asia” 组担任两发言人之一。
2
20日,英国华威大学政治学和国际研究系,在SHAUN BRESLIN教授的本科生“当代中国政治”(PCC)课程上讲中日关系问题。时间一个小时。
2
21日,在英国BIRMINGHAM大学举行的“CHINA AS A RISING GLOBAL POWER”研讨会上做“CHINA AND GLOBAL GOVERNANCE”的发言。会议发言的一共4个人(英国外交部高级研究官员ROD WYEDURHAM大学教授GERALD CHANWARWICK大学教授SHAUN BRESLIN和庞中英)。
3
5日,访问CAMBRIDGE大学,应邀在著名的Centr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Occasional Seminar Series上做“China's role in East Asia in the light of recent geo-political changes”的演讲。
4
67日,应邀在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he 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IS)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非洲研究年会 (annual African Studies Program Conference"China's New Engagement With Africa: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上发言。主持人发言后,庞中英是会议的第一个发言者。题目是“THE WESTS AFRAID OF CHINAS ROLE IN AFRICA AN OVERREACTION TO AN IMMATURE ACTION”。
4
1314日,应邀参加在英国剑桥大学举行的“当代中国研究的主题”上发言,题目是“中非关系对中国与西方关系的影响:一项来自中国的独立观察”。
4
1620日,第一次访问意大利,应设在都灵大学的意大利“当代中国高级研究中心”(CASCC)邀请,作为三位特邀演讲人之一,在该中心分别在都灵和那波里主办的“CHINA OUTSIDE CHINA”系列讲座“CHINA AND AFRICA”上发言,题目是“Chinas approaches and principles to Africa and its impact on China-West ties”。
4
2627日,在新加坡参加德国艾伯特基金会主办的“Regional Perceptions of Asian Powers for Global Change”研讨会。庞中英是该场会议第一个发言者。
5
1516日,在柏林参加德国艾伯特基金会(FES)主办的重新塑造世界秩序(“RE-ORDERING THE WORLD”)“南北对话”会议,做主题发言《中国与全球治理》。
5
30日,韩国首都“汉城国立大学”,参加关于“评估中国力量”的研讨会。发言题目是:“外交作为一种国家权力”(“DIPLOMACY AS A POWER”)。
6
6日,在韩国国际政治协会(KAIS)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与东亚和平”国际研讨会上做书面发言。
6
15日,在北京建国好苑酒店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当代中国研究生演讲中国对外政策。
6
28日,应欧盟委员会邀请,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举行的“欧盟、非洲、中国三边对话会议”(“PARTNERS IN COMPETITION EU AFRICA AND CHINA”)上发言。
8
11日,组织和主持了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和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合作研究项目的“中国的软力量”学术座谈会,友谊宾馆四号楼会议室。
8
21日,在韩国首尔大学国际学院在北京举行的暑期研究生班上演讲,题目是“中国的软力量:理论与实践”,北京汇宾大厦302会议室。

9
5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Santa Monica的兰德研究公司(The Rand Cooperation)总部应邀出席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和兰德公司2007年年会,就东北亚地区安全形势做评论。
10
1819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组织的“中国的崛起及其软力量”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中国的发展与其软力量》(英文)并主持第二天的一节会议。
10
24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布鲁金斯学会演讲《中国的软力量》。
11
1日,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亚洲中心举办的午餐研讨会“美国未来的亚洲战略”上发言(三个演讲人之一)并回答问题,著名东亚问题专家、前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傅高义教授主持。
11
56日,在美国夏威夷Honolulu出席由美国海军研究生院和战略与国际问题中心为美国国防部下属的Advanced Systems and Concepts Office of the U.S. Defense Threat Reduction Agency举行的第三届“美中战略对话”,担任第一天下午会议的主持人。国内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以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代表出席。会议主题是“The Role of National Perceptions of Security Environment in Shaping Sino-American Nuclear Affairs”。
11
8日,应邀在哈佛大学非洲研究委员会主办的“非中关系”圆桌论坛上演讲。
2006

3
12日上午,主持南开大学召开的“东北亚经济、政治、文化与区域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国际会议。
2006
32224日,在韩国济州岛出席“第二次中韩战略对话”。
4
13-15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与瑞典隆德大学合作的“外交谈判”研讨会。
4
19日,应邀在美国西雅图参加“中美关系”高级研讨会,并就中国与亚洲的关系发言(5分钟)。正式访问美国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会前分别接见中美双方参加会议的成员(双方各18位参加者)。与胡主席合影。
4
21日,在SAIS午餐演讲,DAVID MIKE LAMPTON教授主持。
韩国国际政治协会(KAIS 50th Anniversary Conference特邀演讲人,“Global East Asia and the Future of Two Koreas May 12-13, 2006,新罗饭店(The Shilla Hotel, Seoul
5
13日在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外交学系专题演讲“关于中国的软权力问题”。
2006
51720日,应邀参加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举办的34th Williamsburg Conference,地点是华盛顿和马里兰州的Wye River
5
26日由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和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印度的挑战”国际会议。主持会议并发表“关于中印比较”论文。
the Asian Dialogue on the UN Peace-building Commission
held in Islamabad, 巴基斯坦, on June 6
6
月,在南开大学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联合举办的“人类安全”研讨会上应邀发言。
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美国兰德公司第九届年会,第二节发言人和评论人,北京友谊宾馆,200691213日。
应邀在Regional Centre for Strategic Studies举办的第12届“Summer Workshop on Defence, Technology and Cooperative security in South Asia”上担任教员。地址:Marawila, Sri Lanka, September 212, 2006
2006
101617日,应邀访问南非,在“CHINA IN AFRICA IN THE 21ST CENTURYPREPARING FOR THE 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国际会议上发言(第三个发言者),题目是“CHINAS PEACEFUL RISE’”。该会议是由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SAIIA)、非洲联盟“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NEPAD)秘书处和英国皇家非洲学会(RAS)联合举办的,地点在约翰内斯堡的MULDERSDRIFTMISTY HILLS假日旅馆。这是庞中英第一次访问南非,第二次访问非洲。
2006
1223日,应邀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学,在该校COE-Contemporary Asian Studies举行的“东亚共同体”国际研讨会("The Challenge to Contemporary Asian Studies")上发言。负责这个研究项目的早稲田大学大学院政治学研究科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毛里和子教授邀请。庞中英的英文论文“The geo-political change in Asia and the building of the East Asian Community”于20074月由该中心印刷出版。
2006
1211日,应日本世川良一基金会美国分会(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 USA)设立的“亚洲之声”讲座(“Asian Voices ”)的特别邀请,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发表了“Chinas Growing Role in Asian Regional Institutions”的演讲,华盛顿地区的研究学者、政府机构和新闻机构大约60人出席(有名单)。地点在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1779 Massachusetts Avenue, N.W.。主持人是美著名学者Dr. G. John IkenberryAlbert G. Milbank Professor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PrincetonUniversity
2006
1227日,在中国台湾省“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演讲,中国与全球化。
2005

 
Trade-security Nexus: China and Region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China and East Asian Regionalism(中国与东亚地区主义)”国际会议(会议工作语言为英文),复旦大学、伦敦经济学院(LSE)、巴黎政治科学院(Sciences Po. Paris)联合举办,2005178日,上海。
Advisory Panelist:
Mutual Understanding for Cooperation in Northeast Asia”(延世大学主办的“东北亚研究生论坛”), Yonsei University Leadership Forum, Seoul, South Korea, February 2, 2005.
Observer Speaker
(中国外交部特邀): ASEAN Regional Forum Seminar on Enhancing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Issues
, March 7-8, 2005, Sanya, China.
3
11日,由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和“全球华人政治学家论坛”联合主办的“布什政府第二任期的对外政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会议集中讨论了当前的全球、地区国际环境、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因素、中美关系的趋势等问题。发言题目:“美国关注中国与东盟关系”。

3
1415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球治理——建设亚洲多边安全结构”国际会议在上海衡山饭店举行。来自中国、欧洲、其它亚洲国家、美国等国家的学者与会。会议的主题是“综合安全、经济发展和欧亚合作”。发言题目:“亚洲地区安全治理”。
应邀参加“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的新角色”圆桌国际会议,博鳌亚洲论坛,200542223日,海南。
Speaker: Workshop
State Failure: Reframing the International and Political Agenda, Ralph Bunc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May 9-10, New York, US.
Experts' Workshop: State Failure: Reframing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genda, May 9-10, 2005,New York,US,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 Graduate School andUniversityCenter,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invited by Professor Susan L. Woodward).
2005
61314日,在位于美国洛杉矶圣塔莫尼卡(Santa Monica)的兰德公司总部(The Rand Corporation)召开“朝鲜体制的正常化” (“Normalizing the North Korean System”)国际会议。“朝鲜体制的正常化”是兰德公司在美国斯密•里查德森基金会支持下研究对朝政策问题的新项目。根据事前商定,应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改革开放论坛、日本国际政策研究所、俄罗斯科学院全球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IMEMO)的当代朝鲜研究中心、韩国浦项研究所(POSCO RESEARCH INSTITUTE)和韩国国防大学国家安全研究所。据说兰德公司邀请官方的朝鲜和平与裁军研究所,但这次会议当然没有见到该研究所的代表。庞中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的代表参加了这次内部专家会议。

2005
523日,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和科研处主办的“全球化与东亚地区秩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外交学院国际交流中心召开。会议讨论的主题包括:全球化与世界秩序:机遇与挑战;全球化与东亚地区秩序:环境、结构与目标;东亚地区合作与地区秩序:目标与规范;中国与东亚地区合作:问题与前景。发言题目:“东亚地区秩序与美国”。
首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问题论坛“多边主义与中国外交”,2005620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发言题目:“多边主义与东亚合作”,
中国联合国协会和瑞典联合国协会主办“联合国改革问题国际研讨会”,200562930日,北京新闻大厦。发言题目:“关于国际干涉问题”。
 
“中韩战略对话”会议,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和韩国东北亚时代委员会,200571213日,北京。发言题目:“中韩关系与东北亚地区整合”:
北京大学主办第二届“北京论坛”(The Beijing Forum)“全球化下的东亚与美国”国际会议(工作语言为英文), 2005111617日,北京。发言题目:“Chinas role in Asia.
 
“社会变迁与中国外交”研讨会,2005123日,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发言题目:“从社会变化角度研究中国外交的意义”
.
发言题目:“中日关系与亚洲秩序”,“东亚合作论坛2005:中日关系与东亚的未来”,200592324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

发言题目:“中国软力量的结构和问题”,“中国与世界——实力、角色和战略”国际学术研讨会,2005111213日,北京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2005
1078日,应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的邀请,应邀赴俄罗斯莫斯科参加了“朝鲜经济现代化议程”国际研讨会。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和俄罗斯的专家学者约15人参加了会议。庞中英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的代表参加了该次会议。
The Struggle for Peace - Rethinking Intervention and Conflict Management - The Role of Regional Organizations, 7-8 November, 2005, Friedrich-Ebert-Stiftung, Hiroshimastraße17, Berlin, Germany.
2004

4
月底—5月初,以上海《东方早报》记者的身份,访问印度新德里、孟买、班加罗尔等地。在新德里,拜访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新德里(独立)政策研究中心、印度商会、以及印度快报。在班加罗尔,访问了若干个新技术公司。
5
月,韩国,ASIA SOCIETY公司年会,
Discussant: 4th FES-SWP North-South Dialogue Global Governance Challenge, Berlin, Germany, September 21
21, 2004.
发言题目:“安全地区化和安全地区主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弗里德里昂•艾伯特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地区安全架构与多边主义”国际研讨会于200462123日在上海举行。

6
月,应外交部邀请,在北京通县外交部培训基地参加“欧洲联盟东扩”研讨会。
8
1020日,携儿子一涵重返英国WARWICK大学,参加于18日在这里举行的“全球化研究网络”(The Globalization Studies Network)成立大会,并访问英国LEICESTER大学著名学者G. R. BERRIDGE教授及其创办的外交研究中心。
2003

1
23日。应邀访问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在该所2003年“中国研究讲座”上做第一场,题目是《中国与东亚新地区主义》(http://www.ox.ac.uk/gazette/2002-3/weekly/160103/lecs.htm#35Ref)。中国现代历史与政治讲师RANA MITTER博士(Institute for Chinese Studies; St Cross College)主持。Professor Rosemary Foothttp://www.history.ox.ac.uk/staff/other/foot.htm)参加。牛津大学中国研究所有关情况见: http://www.orinst.ox.ac.uk/ics/chinese.htm
2
1114日。应邀在联合国大学Elizabeth Rose Conference Hall参加“亚太地区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工作研讨会。这次研讨会是新加坡Institute of Defence and Strategic Studies (IDSS, http://www.ntu.edu.sg) 与日本笹川平和財団(http://www.spf.org) 联合召开的。 IDSS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http://gemsweb.ntu.edu.sg/igems/public.htm)。联合国大学校长、联合国主管维护和平的副秘书长、日本防卫大学校长、一些日本国会议员与来自亚太地区10多个国家的学者出席会议。庞中英是本次研讨会唯一的中国学者,出席第三组《日本与中国:东亚两个主要的维护和平行动参加国家》,并做专题发言《中国与联合国维护和平行动》。
应英国著名日本问题专家Professor Glenn Hook(英国国家日本研究所创始人)的邀请,219日在该院“星期三讲座”(SEAS WEDNESDAY SEMINARS)上做《比较研究东亚地区主义》的演讲。
2
20日, 应英国杜伦大学东亚研究系当代中国研究所(http://www.dur.ac.uk/EastAsianStudies/cccs.htm)的邀请,做《中国在全球化世界生存与发展》(http://www.dur.ac.uk/EastAsianStudies/cccsNews.htm)。
9
29102日,在日本东京参加英国WILTON PARK CONFERENCEth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合办的“JAPAN AND EAST ASIA IN A GLOBALISING WORLD”。
11
7日,“日中经济研讨会”年会,特邀在“政策篇‘如何充分利用东亚经济一体化’”上做专题演讲。
2002

12
10日应邀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http://www.soas.ac.uk) 中国研究中心(http://www.soas.ac.uk/centres/centreinfo.cfm?navid=4)做题为《中国作为世界正常国家》的演讲。主持人为该院东亚研究系主任Michel HOCKX教授 (http://www.soas.ac.uk/staff/staffinfo.cfm?contactid=167)
韩国延世大学(www.yonsei.ac.kr)。8月22-24日,应邀在这里参加韩国国际政治协会举办的纪念韩国与中国建交10周年国际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宣读英文《中国:未完成的巨变》论文(已经收入韩国国际政治学会论文集)。
5月,访问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CISAChttp://cisac.stanford.edu/)。受到资深国际安全专家John W Lewis 教授(http://ldml.stanford.edu/people.iis?-Database=staff&-Table=view&-Response=viewstaff.html&fID=2151&-Token.cntr=cisac&-Search) 的接待并宴请。访问马里兰大学国际发展与冲突管理研究中心(CIDCMhttp://www.cidcm.umd.edu/)。即将离任该中心主任的Ernest J. Wilson III教授(http://www.bsos.umd.edu/gvpt/wilson/)接待并宴请,中国问题专家Margaret M. Pearson 教授(http://www.bsos.umd.edu/gvpt/pearson/)全程陪同参观。在科罗拉多大学参加第一次“中美安全对话”(SASDhttp://sobek.colorado.edu/~gries/SASD/index.htm)。
 
3
月,应日本外务省的邀请,参加“全球青年交流”(http://www.mofa.go.jp/policy/culture/gye/sympo2002.html)活动。其中,访问了第一个遭受核武器打击的广岛市。

18-21 February, Wilton Park, Sussex
UK,“Wilton Park Conference on Japan and East Asia”。
1月,应中国台湾省“中华欧亚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中央党校代表团,第一次访问中国台湾省。有关报道见http://www.eurasian.org.tw/monthly/2002/200202.htm 。访问期间到“政治大學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交流。
2001

11
月,在巴黎法国国际关系研究院出席“中法战略对话”。法国外交部宴请。

国际一流学者对论著的引用举例
著名地缘战略家、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金斯基博士(Zbigniew Brzezinski)在其《大选择》( The Choice: Global Dominance or Global Leadership, Basic Books, 2004)艺术的第115页第11个注释中引用庞中英的观点。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国际关系研究生院教授、前美国外交部(国务院)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谢淑丽(Susan Shirk)在其《中国:脆弱的超级大国》(China: The Fragile Superpower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一书“人名索引”中包括庞中英的名字。
英国著名学者Barry Buzan(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和Rosemary Foot(牛津大学)合编的《中国重要吗:一项重新评估》( Does China Matter?: A Reassessment, 2004)一书的“索引”包括庞中英的名字。
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SIPRI)所长季北慈(Bates Gill)在其《崛起之星:中国的安全外交》(Rising Star: China's New Security Diplomacy, Washington: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7)一书,以及《中国在国际维和中扩大的作用》的研究报告(2009)中引用庞中英关于中国的国际维和政策的观点。
法国著名亚洲问题专家Francois Godement在他的“Neither hegemon nor soft power: Chinas rise at the gates of the West”一文引用,见欧盟安全研究所出版的“Facing Chinas rise: Guidelines for an EU Strategy”,200612月。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兰普顿(Lampton, David M.)在《中国力量的三张面孔:实力、金钱和头脑》(The Three Faces of Chinese Power: Might, Money, and Mind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8)的“索引”部分有庞中英的名字。
欧洲外交关系学会(The 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执行主任Mark Leonard在其引起欧洲领导人(如欧盟女“外长”凯瑟琳•阿什顿)重视的《中国想什么》(What does China think?2008)一书的“致谢”部分提到庞中英的名字。
日本早稻田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毛里和子教授在其著作(如《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中多次引用庞中英的观点。

媒体
曾为中国《世界知识》半月刊、《南方周末》、《环球时报》等报刊的专栏作者。曾接受过包括美国《纽约时报》、法国第一大报《费加罗报》、新加坡《海峡时报》等许多世界著名媒体的采访。曾任中国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世界报道节目的策划顾问。国内的《中国日报》、《南华早报》经常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