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杨春 魏香镜 王腾腾 郑春峰)2014年,亚洲正在发生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新变革,中国外交也呈现出奋发有为的新气象。12月6日,由察哈尔学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东阳2014”在浙江东阳隆重举行。来自察哈尔学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中国人民外交协会、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外交学院、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韩国国际文化交流院等机构的中外政界、学界、商界、传媒界人士聚集一堂,就如何“开发亚洲潜力、化解复杂矛盾、建设亚洲秩序”展开头脑风暴,共同展望亚洲的前景,研讨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
提出“新亚洲、新外交”正当其时
本届年会以“新亚洲、新外交”为主题,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编辑、南方日报社社长张东明看来,可谓正当其时。张东明表示,党中央在外交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要创新成果,为新形势下公共外交的开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开辟了广阔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亚洲和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事业没有终点,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新起点。”张东明认为,公共外交事业也是如此。他表示,南方报业深感在亚洲开展公共外交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中国已经历史性地被推到国际舞台中央,对外传播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应加强国际话语权的引领作用,强化大外宣格局。”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说。
“一带一路”是发展之路更是和平之路
本届年会下设两个专题平行论坛。其中,“‘一带一路’与周边外交”论坛集中讨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怎样的周边外交支持、如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及公共外交如何发挥有效的作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公共外交”论坛集中讨论孟中印缅四国之间的公共外交实践、中国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公共外交战略构想以及中国公共外交如何促进推动走廊的建设。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表示,在全球目光聚集亚洲地区时,中国提出的与相关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不仅对中国和亚洲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将为人类和平事业做出贡献。中国需要“新外交”,“新亚洲”需要新秩序,“一带一路”则是发展之路,更是和平之路。
与会的外交学院党委副书记郑启荣表示,“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提出凸显了周边外交的重要性,体现了中国外交的创新,为中国促进与相关国家更为密切的经济合作,促进各方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了两个重要的战略品牌。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艾平在发言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典型的“新外交”。他说,一方面通过外交工作为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加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不断扩大贸易及各种形式的合作使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惠及邻国和其他国家,使经贸关系成为中国外交的利器,双边关系的“压舱石”。
“合作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新形势下中国与海湾国家合作的主线,将带动双方经贸、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新科技等领域合作迈上新台阶。”中国中东问题前特使吴思科说。
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副会长张九桓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在亚洲和世界舞台上发挥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展示了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外交新风,把中国外交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公共外交重在交心,要讲好中国故事
今年11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充分估计我国周边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更要看到亚太地区总体繁荣稳定的态势不会改变。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
结合上述讲话精神和本次论坛的主旨,中国和平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季平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分析认为,公共外交重在交心,“以人为本”是公共外交的应有之义。“现在有一些国家,尤其是一些亚洲国家对中国不甚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从而对中国的政策走向和战略意图有误读和误解。”
季平表示,中国亟需促进与周边国家的相互认知,深化关系,推动双方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这就要求从民心着手,多做人的工作和感情积累的工作。要推心置腹地介绍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真心实意地讲好中国故事,将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现给他们;还要开心见诚地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加强同亚洲各国人民对话交流。
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外交研究院院长赵启正认为,扎实推进中国的公共外交事业,有两件事至关重要:一是开放,二是合作。唯有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本领,才能有效地把公共外交事业开展起来。
延伸阅读
近年来,以察哈尔学会为代表的各方面力量积极推动我国公共外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促进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信任、友谊与合作。新闻媒体是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力量,在沟通信息、促进交流、增进了解、消除偏见等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
作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报业集团,一直以来,南方报业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塑造国家良好形象、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服务党和国家对外战略为己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今日广东。
专家建议
“一带一路”要做好顶层设计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5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2015年中国的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6日,在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上,来自各方的专家表示,“一带一路”的建设对于中国意义重大,因此要加强关于“一带一路”的理论体系建设,并且做好顶层设计。
中国政府于2013年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的概念。“一带”即指沿着从中国境内出发直达欧洲的古老丝绸之路,打造新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一路”是指让已存在2000多年的“海上丝绸之路”重新成为未来世界海域重要的经济路线。
“我们国家现在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大开放力度,我想从中央整个发展战略来讲也是需要良好的外交环境。”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王国庆说。
对于注重于陆上各国合作的“一带”,中国前驻法国大使赵进军表示,这其实是铁路外交的问题,“这个是互联互通的问题,是对各国有利的”。目前,重庆、成都、西安以及义乌分别通过铁路与欧洲各地相互联通,在赵进军看来,这是非常有利的举措,而且中国也有能力做到用铁路打开陆上丝绸之路的建设。
“一带一路”概念提出之后,并非只有积极的声音。面对不利因素,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外交部一等秘书高伟表示,下一步的“一带一路”规划已经成形了,并且已经在具体实施过程当中了,但要加强理论体系建设。“如何把‘一带一路’说清楚,‘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意义,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王国庆也表示,针对“一带一路”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不能各部门各行其是,各地方各行其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
公共外交应更有针对性
与会专家认为,在推动“一带一路”的建设方面,2009年中央提出来的公共外交可以大有作为。“我们起初是借鉴欧洲、美国等搞公共外交的那种模式,讲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这很重要,但是停留在这一阶段是不够的,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去做公共外交的工作。”赵进军说。而他所说的针对性,就是指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很多国家产生了疑虑甚至是恐惧,因此要打破这种疑虑,消除恐惧,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一直从事外事宣传的王国庆表示,在围绕“一带一路”进行外交工作时,也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从中央层面开展的周边外交,以及我国公共外交包括对外宣传都要有顶层设计。”王国庆认为,要做到“外外有别”,东亚、北亚和南亚、西亚都不同,要一国一策。
“舆论是运作出来的。我们原来的外宣观念比较具有中国化的思维。我们要做好中国友好形象的舆论引导,要像设计一个品牌一样进行营销的工作。”澳门大学教授吴玫说。
借助公共外交打造经济走廊
在6日举行的察哈尔公共外交年会上,“新亚洲”和“大外交”成为讨论的焦点。针对外界普遍关注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战略构想,与会嘉宾建议运用公共外交这一柔性手段,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顺利建设。
与会专家表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具有重大时代意义,需要积极稳妥的公共外交,在引领国际舆论时,既要有明确的大方向,又要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话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孟中印缅”地缘政经升温
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中国云南学术界提出,并得到孟印缅响应的合作构想。四方于1999年在昆明举行了第一次经济合作大会,共同签署《昆明倡议》,规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但是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一直发展缓慢。
近两年,该构想再次被相关国家提到议事日程上。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期间,中印共同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中印两个大市场更加紧密连接。
与会嘉宾认为,中国领导人高度重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有重要的意义。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察哈尔学会研究员赵明昊指出,孟中印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关键部分。“如果看地图的话,孟中印缅这一带,北边连接北方的丝绸之路,南边直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地缘战略的意义非常重要。”
察哈尔学会秘书长兼高级研究员柯银斌也认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看似是以经济合作为主线,其实在经济背后的战略意义更值得关注。“我们面向东南亚方向有东盟,面向西部有上合组织,面向东部有亚太经合组织,但是我们在西南方向存在一个区域合作的空白。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恰恰弥补了西南方向的空白。”
今年7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西福塔莱萨会见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六次会晤的印度总理莫迪时表示,中印要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引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有了高层的强力支持,与会嘉宾普遍看好经济走廊的前景。
赵明昊指出,2013年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中印共同提出要倡议建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此后,该倡议受到中国、印度、孟加拉和缅甸四国政府的推动后,该经济走廊才从一个非官方的智库建议逐渐上升到政府行动层面。2013年12月,孟中印缅四国工作组第一次在昆明开会,标志着该构想正在实质性地推进,具有“先行先试”的意义。
谨慎处理好“给”与“予”
在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过程中,西方媒体传来一些悲观的声音。如何通过公共外交的手段,灵活化解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察哈尔学会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驻欧盟使团原团长关呈远看来,在中国与相关国家磋商具体事情时,难免会在一些问题上出现矛盾或分歧,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国内的一些宣传报道很容易受西方媒体的影响,夸大和放大这些矛盾。媒体应该帮助国家的对外政策做一些阐述,向当地传播出去客观的报道,以便当地的舆论、人民、政府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我们。”
浙江行政学院公共外交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晓敏坦率地指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战略构想是一项互利共赢的政策,体现了中央政府在处理周边外交时务实、合作的发展理念。在将战略付诸于实施的过程中,中国肯定会有很多的经济投入,这时应该谨慎地处理好“给”与“予”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