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察哈尔评论
顾心阳: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方兴未艾,立陶宛退出无碍大局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24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顾心阳  阅读:119

应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邀请,波兰、塞尔维亚、爱尔兰和匈牙利四国外长于5月29日至31日访华。除爱尔兰外,其他三国都是中东欧国家。而在5月26日和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访问了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两个中东欧国家。在已经结束的双边会谈和会晤中,中外双方都提到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的重要性。


加之不久前的5月22日,立陶宛外长兰斯伯格斯宣布该国正式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17+1”,并怂恿其他中东欧成员国也退出。一时之间,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受到广泛关注。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传统友好

“17+1”合作机制方兴未艾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曾同处于社会主义阵营,双方之间虽远隔万里,但传统友谊悠久而深厚。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多数中东欧国家成为首批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批中东欧国家来华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尽管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中东欧国家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但中国与中东欧各国的关系总体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2012年4月,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波兰华沙举行,中国与中东欧16国政府首脑和高级代表与会,标志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 机制正式建立。2019年,希腊加入,合作机制扩充为“17+1”。九年来,作为新兴跨区域合作机制的中国-中东欧合作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方兴未艾,不断深入,成为中欧整体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7+1”“分裂欧盟”无据

立陶宛和欧盟应从自身找原因


尽管欧盟是“17+1”机制的观察员,列席了历年所有的会晤,但欧盟内部始终有一种不和谐的声音,无端指责“17+1”是中国在“分裂欧盟”。而在立陶宛外长宣布该国退出“17+1”机制时也重复了这一指控。


立陶宛外长的指控和那些污蔑中国正在“分裂欧盟”“分裂欧洲”的政客并无二致,而这一类指控从没有任何切实的证据。相反,中国一直以来在各种场合重申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也支持欧盟各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对于“17+1”机制,早在首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各国领导人就达成共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是整个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后的历届会晤中,各国领导人都一再重申这一立场。立陶宛作为“17+1”的创始成员,其政府曾长期坚持务实的态度,而现政府因为立场变化选择退出,这本是该国的权利。但该国现政府为了把退出的责任推卸给中国,罔顾事实,只会重复“中国分裂欧洲”之类老一套的说辞,却根本拿不出任何证据。


针对欧盟的分裂、离心势力确实存在,但并非来自于中国,而是来自于欧洲内部和其他外部势力,包括欧盟的盟友美国也一直在明里暗里对欧盟各国进行拉拢分化。最明显的案例就是英国“脱欧”。英国已于去年正式脱离欧盟,这是欧盟自成立以来第一起也是至今唯一一起退盟事件,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对欧洲一体化进程也是沉重的打击。在伊拉克战争时期,美国把反对和支持对伊作战的欧盟国家分为“老欧洲”和“新欧洲”,公开分裂欧盟,这一说法至今还有很大的影响力。


欧洲内部也并非只有欧盟一个国际组织,比如北欧理事会、比荷卢联盟、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北欧-波罗的海八国、维谢格拉德集团等,都是欧洲内部的次区域组织,立陶宛也加入了其中一些组织。按照那些指责中国“分裂欧盟”的政客的理论,这些欧盟内部自成一派的“小团体”“小山头”一直在“分裂欧盟”,立陶宛也在“分裂欧盟”。还有像伊比利亚-美洲国家组织,和“17+1”机制一样都是欧盟国家与非欧洲国家之间的合作机制,按照立陶宛外长的说法,难道也是“分裂欧盟”的组织?


欧盟自成立以来内部一直都有亲欧派和疑欧派两股势力,其外部也有美国等域外势力或明或暗的干涉,这些内外势力相互作用使得欧洲的一体化一直在曲折中进行。既然欧盟允许其内部的次区域组织长期存在,也不反对其成员国和其他非欧盟国家的合作,那也就没有理由反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中国一向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希望看到一个团结、繁荣的欧洲,立陶宛和欧盟应从自身寻找内部不团结的原因,分辨出真正对欧盟构成“分裂”的势力。

 

立陶宛退出是其自身损失

无碍中欧合作大局,但须警惕“连锁反应”


立陶宛外长在宣布退出“17+1”时,还鼓动该机制的其他欧洲成员一同退出。立陶宛的“退群秀”虽然高调,但在可预见的将来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对中欧关系的实际影响十分有限。


“17+1”成员国大小不一,但除中国外都是中小国家。中国-立陶宛双边贸易额虽然在“17+1”机制成立这些年来发展迅速,但相对于其他中东欧国家,其绝对数量依然极为有限,在整个中国-中东欧国家贸易活动中的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以2019年为例,中立双边贸易额为13.5亿美元,而同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总体贸易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至少从经济意义上来说,立陶宛的退出是它自身的损失,对中国-中东欧合作影响微乎其微。


而从政治意义上看,立陶宛退出的影响力也难以对其他“17+1”成员国造成实质影响。“17+1”成员国中,同为欧盟成员国的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即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戈克)一向在对华关系上颇有定力,尽管安全上依靠美国,但对华保持相对友好的态度。巴尔干诸国则一向对华友善,更不用说其中一部分巴尔干国家(塞尔维亚、黑山、波黑、北马其顿、阿尔巴尼亚)并没有加入欧盟,没有立场迎合立陶宛所谓的表态。而与立陶宛同属波罗的海三国的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虽然近来对华态度摇摆不定,但中国的投资对两国经济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也不太可能简单地仿效立陶宛而无缘无故地与中国交恶。甚至可以预测,没有了立陶宛这个三心二意的前成员,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会进行得更好。近期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高官的密集互访也充分说明,中国与除立陶宛以外的其他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未受立陶宛“退群”的影响。


立陶宛的高调“退群”似乎只是该国新上台的当权者为了讨好同样新上台的美国拜登政府而全力演出的一场“政治秀”,无碍于中国-中东欧合作以及中欧合作大局。当然,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对于立陶宛的此次“退群”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应对措施。


中美关系进入全面竞争时代,作为世界上另外重要一“极”欧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国应尽力避免欧盟全面倒向美国,中东欧国家是欧盟内部重要的友华力量,而立陶宛对华态度的变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退群”已成既定事实,但立陶宛不能代表所有欧盟国家,也不能代表所有中东欧国家。“战略上要藐视,战术上要重视。”稳住除立陶宛之外的其他中东欧国家,防止出现“退群”的“连锁反应”,是我们今后需要关注的重点方向。

 



责任编辑/徐坤阳 方柔尹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