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主题活动
察哈尔微讲座实录:小国与中国的对外关系——从李克强总理访问古巴谈起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10日  来源:察哈尔学会  作者:新闻与公共事务部  阅读:26

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的题目是“小国与中国的对外关系”,又比较应景的加了一个副标题:从李克强总理访问古巴谈起。今天希望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六个方面的内容,虽然斗胆接了这个题目,但是毕竟刚刚涉足,不足不当之处,所以还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总理的美洲之行不是“后院外交”

二、中国与古巴的关系概况

三、中国的小国外交传统

四、什么是小国?

五、理解小国新加坡的几个向度

六、小国对中国对外关系的意义


总理的美洲之行不是“后院外交”


最近,李克强总理应邀对美洲三国进行了友好访问,不仅正式开启了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的总理年度对话机制,而且推动了中加关系迎来新的黄金期。很多媒体用“开了一记好球”来形容总理此次的访加行程。而此次出访的最后一站——古巴,也是成果丰硕,媒体对此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古巴媒体评论说期望此次访问深化双边关系,拓展新的经济合作领域,增进双边政治互信。古巴之行中,两国领导人见证双方签署了30项政府间协议和商业合同。这是中古建交56年来,中国总理首次正式访问古巴,充分体现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新契机,以及新时期中国政府对发展与古巴关系的重视。


当然也有境外舆论认为,本次总理的美洲之行似乎是搞了一个“后院外交”,不论是加拿大还是古巴都是美国的邻国,加拿大还是美国的盟国,而古巴与美国之间也仅仅是刚刚度过冰河期,从去年7月恢复外交到今年3月实现美国总统访古,美古两国关系正开始回暖。所以,中国总理此次是为了美国的后院而来。这种观点的偏颇之处就在于冷战结束快要三十年了,他们依然还在使用冷战思维看问题,认为国际关系就是零和博弈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发展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国与国之间不仅仅只有零和博弈这一条路,合作共赢并非不可能。中国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强调合作共赢,注重双边与多边合作。随着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我国政府在积极推动外交格局更加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在努力承担越来越多的国际和地区责任。就以本次总理美洲之行为例,联合国大会系列会议的演讲内容就充分表达了中国的责任观和共赢观,再者不论是与加拿大共同推动的自贸协定还是与古巴签署的合作协议都不是单向的和零和的,而是彼此共同受益甚至会惠及地区发展的举措。中国强调提升彼此的政治互信,希望与加古两国展开更加深化务实的合作,本身体现的就是一种合作共赢的积极姿态。


今年三月和922日奥巴马以及安倍晋三分别访问古巴的行动,一方面体现了大国对于发展同古巴关系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古巴希望同不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强烈愿望,以此改变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社会的孤立地位。


中国与古巴的关系概况


我们再回到中古关系。古巴是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依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之一,1960928日,也就是56年前的今天,中国和古巴建交,这是西半球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长期以来中国有着良好的传统友谊与密切交往。当然,不论是建交初期还是现在,双方关系中很大的一个考量还是意识形态因素,比如在1961103日《人民日报》的社论中就明确指出:“中古人民的深厚友谊,是建立在反对帝国主义、保卫世界和平、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社会进步的共同斗争的基础之上。”


时过境迁,虽然彼时的国际环境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当前中古两国关系的基础很大程度上还是存在对意识形态的考量。比如本次总理访古,双方都有强调彼此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古方也明确表达了对于在发展改革中学习借鉴中国经验的愿望。古巴哈瓦那大学前校长鲁文·萨多亚就指出,“中国的经验非同寻常,对古巴而言,中国无疑是灵感的来源。”


中古建交两个月以后,大家所熟知的格瓦拉就率领古巴经济代表团访华,一年后古巴总统奥斯瓦尔多·多尔蒂科斯访华,成为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位拉美国家元首。在猪湾事件发生以后,中国政府和人民对美国的侵略行径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和抗议,古巴导弹危机时期,中国也发表了多份声明支持古巴政府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不过在中苏关系恶化之后,也波及到中古关系,双边外交一度陷入困境。直到1980年代以后,中古关系才逐步改善,1989年中古外长实现互访,两国关系得以全面恢复。


199311月,江泽民主席访问古巴,这是中国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古巴,两年后的11月,卡斯特罗回访,随后的十多年中,两国高层多次互访,推动两国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47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古巴,进一步巩固了中古在新时期的“兄弟情谊”。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逐渐弱化了外交领域的意识形态色彩,不过中古两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似性甚至一致性却也是不争的事实。除此之外,在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等领域也有着诸多的共识,两国且有着共同发展的共同愿望,古巴对一个中国、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地区敏感议题以及人权问题等多个领域都持积极的支持态度。不过在中古关系的发展中,一直有一个第三方因素存在,就是美国。对我们而言,最近美古关系的恢复也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大事。


20141217日,美古两国领导人分别发表讲话,宣布两国将就实现双边关系的正常化进行协调磋商。随后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历史和解进程,随着奥巴马在今年3月访问古巴,两国关系达到了高潮。美国学者认为,两国关系的改善“不是一盘决出赢家和输家的游戏”,两者其实是共赢的。关系的恢复让美国得以有机会进入古巴市场,并会改善在古巴的形象。而古巴则可以借此有效拓展它的外交空间,进一步摆脱原有的政治孤立和经济隔绝,更广泛地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经济政治接轨。中国对于美古关系的改善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在今后的历史进程里中国可以有效地减少美国因素以及中美关系对中古关系会造成负面影响的顾虑。这与我们长期以来所奉行的和平自主大国外交是一脉相承的。


下面引用一段话:“作为与新中国建交的第一个拉美国家,古巴受到中国领导人如此重视,其中两国意识形态相近,同为社会主义国家是重要原因。但无论从国土面积、人口还是经济总量来看,古巴都是一个小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日益去意识形态化,作为拉美小国的古巴,其重要性无论如何不能与大国相提并论,甚至不及一些中等国家,但中国领导人依旧对古巴充满浓厚兴趣,恐怕光以意识形态相近无法解释。像古巴这样的小国,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看待中国与小国的关系?小国在中国外交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作用?中国与小国的交往和与大国有何不同?除了古巴,中国还重视与哪些小国的关系?”这就是第三个问题。


中国的小国外交传统


大国外交在中国的外交格局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国内学界对大国的研究也是学科发展和学界关注的重点领域,这是事实。不过,中国特色大国新型外交并不仅仅重视与大国的关系,不论是我们所倡导的周边外交还是发展中国家外交,小国都是其中重要的战略存在,包括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中,我们强调“一带一路”是大合唱,而带路沿线国家很大一部分都是小国。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历来都是比较重视与小国的外交关系。196312月到19642月,周总理出访非洲十国(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加纳、马里、几内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行程几万公里,为中非关系的良性发展奠定里良好的基础,也是当时中国“打破两个超级大国在我们周围筑起的高墙,必须走出去”的重要外交里程碑。而这些国家基本都是小国。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提案以76票赞成(非洲26票、亚洲19票、欧洲23票、美洲8票)、35票反对和17票弃权的压倒性多数得以通过,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我们是被亚非拉的穷兄弟们抬进联合国的”。这些赞成票中,联合国一国一票的票决平等权意味着小国在其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当然并不排除部分大国对此的支持。而如果上溯到古代东亚国际关系中,在前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基本上都是与周边的小国和平共处,且多以惠泽周边为主要特点,所以建立起了长时期较为稳定的古代东亚地区秩序。


如今我们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带路沿线国家中七成以上的国家都是小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什么,我比较赞成柯银斌先生的观点:共同现代化。也就是我们习总所强调的,“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就在前天926日在西安举行的“一带一路:共同的记忆和共赢的发展”研讨会上,发布了《坚持规划引领、有序推进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三周年进展报告》,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本身是开放包容和平等互利的,是全球各国均可参与的“大合唱”,而非排他性的倡议。从内容上来看,这是又一个突破,很好地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本身的开放性,参与者扩展到了“全球各国”。


截止今年630日,我国已经与56个国家和区域组织发表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合声明,习主席在最近三年中连续访问了带路倡议沿线的37个国家,所有这些中的大多数都是小国。所以,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很明确的表达了我们对小国外交的重视。


什么是小国?


什么是小国?这是我们首先需要厘清的一个关键概念。


事实上,在当前的国际关系研究中,不论是国内学界还是国外学界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大国偏好,沃尔兹甚至曾说过,“国际政治的一般理论必然是对大国关系的研究”,这是霍布斯文化在研究上的呈现,这也意味着谁的实力强、谁的体量大谁就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和自助能力。所以,大国成为国际关系中最有权势的象征,而相应地小体量和实力较弱的行为体则处在了丛林社会的底端,成为一种依附或者被掌控的存在。不过,随着国际规范体系在二战以后的较快发展,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各种地区性的制度设计以及日渐丰富的国际法也逐渐深入人心,成为各国所共同尊重和遵守的规范体系,从而让丛林法则有了“善”的部分替代品,小国的生存与发展得以有了一个相对缓和与和平的外在环境。换言之,小国在当前的全球体系中,不必经历诸如二战前的那种较为严重的丛林社会,一般意义上的生存安全基本可以保障了。


不过,对于小国概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而言谈到小国大家首先想到的会是领土和人口因素,这不妨视作是客观性的规模指标。除此之外,主观认知的建构也是一个方面,比如有的国家虽然领土面积并不小,但是提到却很难将其与大国这个称谓联系起来,如果规模再小一点就是大家心目中必然的小国了;再就是一种相对的关系界定,即大小是相对而言,比如越南相对中国而言很明显是小国,而对于老挝、柬埔寨而言越南则是名副其实的大国了。


目前,国内小国研究的代表学者是北大的韦民老师,他认为小国在一般意义上可以界定为:人口规模在1000万以下的主权国家。目前,全球约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数量高于1000万的实体不到90个,除去部分地区其他的在人口数量上则是小国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945年二战刚刚结束时,全球约有51个主权实体,而到现在发展到220多个,其中增加的相当大一部分都是我们所称的小国。可以说,小国在国家数量上有着绝对的优势。因为这种优势,甚至我们可以将此视作大国的存在是特殊性的,而小国的存在却是一种普遍的共性,韦民老师将其概括为“大国是少数派,小国是多数派”。虽然数量上有优势,但是在其实力及影响力方面,小国则有着诸多先天性的不足,而相应地也体现为几个特点,即:脆弱性、多样性和相对性。正是因为其多样性,造成了界定上的模糊性,不同的标准会识别出不同范围的小国;而相对性的存在则让在不同语境中赋予了同一个国家不同的身份。今天重点谈谈脆弱性。


小国的小决定了其不可能在安全上完全实现自助,而只能求助于其他大国或者相关的国际制度结构,所以这种典型的脆弱性构成了小国自身的最大劣势。比如新加坡,它虽然拥有东南亚最先进的武装力量体系,但是它也只能抵挡住侵略者对其的第一轮打击,因为实在是太小了,就像东南亚海洋中的一只小虾,但是李光耀却提出即使是小虾,新加坡也要做一只毒虾,即所谓的毒虾理论,也就是即便无法保证绝对的安全,但是却可以给侵略者以刻骨铭心的痛击。而脆弱性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对大国的依赖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被边缘化。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主权国家,小国必然是以国家利益为首要考量,只是出于先天性不足的限制,小国只得希望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取最大的收益。而面对自己的脆弱性,小国如何保障自己的国家安全,维持自身的生存需要便成为最基础的诉求。一般而言,体现为结盟(依附)、平衡、中立或者游离(战略的模糊性)。


小国在现行国际体系中的劣势比较明显,既有国际体系基本是由大国来建构和掌控的,可以说小国其实是身处他国尤其是大国所建构的国际体系中,所以它们的身份更多的体现为被动的接受者,很难利用自身有限的国际影响力和外交资源而对既有体系和国际关系构成较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相应地,由于这种先天性的缺陷造成其很难实现其在安全领域的自助,所以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依赖性的外交,遍布世界的双边或多边各色联盟体系中,我们总能看到小国的身影。


当然,随着国际体系越来越完善和规范化,小国在国际法上被赋予了相对平等的国际地位,尤其是在联合国舞台上,小国的主权资格得到了必要的重视和尊重。而同时小国由于数量众多,所以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小国抱团取暖的意图和趋向非常明显。目前,在国际与地区语境中,小国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而小国抱团的区域性组织和平台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比如东盟、新加坡发起的小国论坛等等。此外,由于小国自身船小好调头的特点,也成为大国推动双边或多边层面合作的重要纽带,比如欧盟早期的地区合作中,西欧的比、荷、卢三个小国的穿针引线在引导欧洲区域一体化的早期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0年代巴基斯坦在中美两国关系的和解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新加坡在缓和两岸关系方面也成为重要的第三方,汪辜会谈启动了两岸和谈的正式渠道,而2015年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的历史性会面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小红点的价值。当然,奥斯陆和平进程的推进也让我们充分看到了北欧国家挪威的执着和能力。


所以,在此背景下,大国往往不会将小国视为是潜在的竞争对手,甚至某些小国即使是犯了错也容易逃脱大国的惩罚,而在某种程度上小国往往会成为大国争取的目标。2016年多个大国领导人对古巴的访问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924日的李克强总理,3月的奥巴马,922日的安倍晋三,都引发了国际舆论的普遍关注。


除了依附性的联盟外交,小国也倾向于采取中立和平衡的战略来确保自身尽可能地不被大国所操控,比如主要由小国倡导和推动的不结盟运动以及全球少数几个真正确立起来的中立国地位。虽然,这样的目的是小国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尽量避免显性或隐性的战略威胁,但是因为受其先天条件所限,也往往会成为大国博弈或者国际格局变迁的重要棋子。所以不论是不结盟或者寻求中立,往往也是大国默许的结果,如果大国或者大国集团改变了战略偏好,小国的处境将非常危险。


当然,小国也并不是无所作为,世界上既有脆弱的失败小国也有成功的典范小国。小国若想在世界上发挥超出其自身体量的影响力,首先要取决于其对国内事务的治理能力和对外事务中的智慧与原则。所以,幅员不足与人口稀少并不足以成为小国不能有所作为的障碍,反之亦然,新加坡和乌克兰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冷战后走上独立道路的乌克兰,并未能很好的处理国内不同族群、地区以及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以致矛盾持续累积,最终在外来因素的推动下,陷入至今都未能妥善解决的困境。而我们知道,乌克兰其自身的战略位置始终是大国关注的核心议题,而苏联解体时,甚至有舆论认为“最致命的一击莫过于乌克兰的离开”。由此可见,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意义。但是却因为其对国内事务处理的不当,最终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与之恰恰相反的则是新加坡,因为其出色的国家治理能力和高超的外交智慧为其赢得了与其自身国家体量完全不相称的国际影响力,被称作是“小国大外交”的典型代表。而如果新加坡国内政局动荡,族群矛盾突出,经济发展不景气的话,很难想象像它这么小的一个国家能有足够的可能生存下去,而这大概也是当时新加坡被迫离开马来西亚而独立之时,李光耀在记者会上痛苦的原因。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新加坡。关于新加坡具体的内政外交以及作为小国的地位我就不展开了,因为近年来在国内舆论的推动下,大家对这个小红点的认知相对还是比较深刻的。今天我主要谈谈如何理解新加坡。


理解小国新加坡的几个向度


每当有涉及到有中国和新加坡共同参与的国际与地区议题时,我们的同胞有时候会比较失望,进而相关舆论也会对新加坡标榜的中立表态指出其明显的漏洞,然后民间舆论会对新加坡进行一番批评,甚至用数典忘祖来作为最终的注脚。其实,之所以如此,可能很大一部分人的视角还是停留在传统的“乡情”或者“亲情”的领域,这个在认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时,我觉得要对新加坡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即如何理解新加坡的外交尤其是对华外交。


首先,理解新加坡要明确新加坡是一个主权国家。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必然是以自身的国家利益为第一位的,所以不太可能单纯从情感或者有时候会想到的都是作为华人抑或是炎黄子孙的血缘。


其次,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多元族群的主权国家。而有时候很多人对新加坡的表述是中国以外唯一的华人社会或者华人国家。这个还是不确切的,新加坡的华人占到其总人口的74%左右,除此之外还有马来人、印度人、欧亚裔以及近年来越来越多元化的新移民。所以,这个国家为了平衡不同的种族,而强调其多元性。并不仅仅是注重华人或者与中国的关系,它与印度与东南亚的马来国家关系都是比较密切的。而且,新加坡的这种平衡不仅仅是对内不同种族之间的平衡,而且也表现在对外方面,它要平衡这些国内族群的祖籍国之间的关系。


最后,理解新加坡还必须明确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也就是现在它已经坦然接受的小红点的称呼。正如我们前面所讲的,小红点自从独立那一刻起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生存,其对国家安全的珍视程度可想而知。而内外的励精图治之后,新加坡依然强调危机意识,在新加坡官方和民间一个实用频率非常高的词就是:新加坡的成功不是“理所当然”的。由此我们可以想见其在内政外交方面的谨小慎微。


小国对中国对外关系的意义


从最近几年我国领导人的出访来看,不论是最近的克强总理访问古巴,还是习总20149月访问马尔代夫11月访问太平洋岛国,这在其他大国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看看我们的领导人访问这些小国时当地社会的反应我们可以想见其中的意义。而国家领导人频繁出访这些小国甚至是小国中的小国可以想见我国对小国外交的重视。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的区域合作组织而言,我们也看到不论是非盟、东盟、阿盟,又或者上海合作组织,等等无不是小国占有很大比例的多边平台。而“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0多个国家中,小国的比例占到七成以上,这对于中国的小国外交无疑是新的舞台,相信在中国特色新型大国外交理念的指引下,我们的小国外交会谱写更为精彩的篇章。


察哈尔微信群讲座问答环节



问题1:如何应对小国的平衡外交?很多周边国家的外交策略为经济上依赖中国,政治军事上依赖美国。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风险?

答:小国平衡外交是其生存的理性选择,小国自保的选择有很多,但是对于长袖善舞的小国而言,平衡或许是其最佳选择,不过对这些国家而言其自身也是存在较大风险的,因为如果战略失误,被大国抛弃的可能性也很大。目前,周边国家很多经济上依赖中国,政治上依赖美国,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是中美两大国在不同领域对于小国生存的意义,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凸显了各自的优势,也凸显了在周边区域大国的劣势,就我们而言,显然我们周边小国对崛起的我们是缺少战略互信的,所以它们希望引入域外的力量来平衡中国的发展。其实,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恰恰是美国势力的存在,让周边小国对中国的恐惧心理可以有所缓解。当然,域外大国的渗透或者介入对于我国的国家安全会构成结构性的挑战,这其中的风险则是对我国治理能力的考验。不仅是国家治理而且是地区治理和全球治理能力,当周边小国真正感到我们不是威胁的时候,那是我们大国真正崛起的时候。


问题2:理解新加坡基于安全诉求,对规则与制度的依赖,但不理解这个时候新加坡为何要在南海仲裁一事上跟中国纠缠不休?

答:这个问题让我想起王江雨老师最近的那篇文章《情势已变迁...》,我觉得王老师的文章比较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同时,新加坡作为当前东盟与中国的协调国,让我想起您前不久的大作,我觉得正是这个身份,让新加坡更加不敢乱说话,也更加注重平衡。李光耀第一次访华时,中国方面曾经送给他一本关于中印战争的书,最终的结果是李在离开前将这本书退回给了中方,因为他不想激起其国内印裔族群的情绪,也不想影响其与印度的关系,可见新加坡对这方面问题的缜密考量。


问题3:结合最近的在委内瑞拉的中小国家“不结盟运动”会议上,新加坡擅提南海仲裁加入会议成果文件一事未果,加之其驻华大使否认此事并指责中方媒体,是否和您讲座中小国的脆弱性、多样性、战略模糊性有关?

答:最近几天国内就在委内瑞拉会议上新加坡的言行有较为热烈的讨论,经由媒体以及中新双方相关人士的通信持续发酵,我个人觉得问题的确是比较突出,但是有些事情我们可能需要更好地去挖掘和阅读一下原始的资料或许更能体会其中缘由。新加坡之所以会如此,与其自身的身份密切相关。这样,刚才关于新加坡的表述,还可以加上一条:即新加坡还是东盟的一员。当前,东盟作为主要由小国组成的区域性组织,其价值取向也是很明晰的,新加坡作为东盟成员,而且还是最小的那位,所以在表态时必然会带有较多以抱团思维为出发点的考虑。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可以对其敲打敲打,没有必要继续发酵下去。中新之间还是有很多的合作基础的,不论是国内几个比较成熟的政府间项目,还是其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那个位置。


问题4:朝鲜作为小国夹在大国中间如何维护自身利益?

答:朝鲜这个国家也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理解和认知的最有意思的一个国家了吧。不论是从其发展轨迹还是从其外交政策以及对外宣传等等各个方面,我们所理解的朝鲜可能都是片面的。朝鲜自己所理解的自己从官方话语来看应该没有把自身界定为是小国,所以它的安全从其自身而言它可能认为自己是可以自助的,而就目前可以观察到的情况来看,朝鲜之所以身处夹缝很大程度上是多种原因的结果,中方所积极推动倡导的六方会谈至今很难说还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能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发挥积极的作用,至少目前我们是不能确定的。朝鲜的生存与安全,不能仅仅看其外部条件,其内部何时真正走到一个我们所能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正常国家,我想它的安全环境会大有改观。如果朝鲜一意孤行,在与中国保持传统友谊和良性关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结局可想而知。


问题5:与中国交往的小国当中,是否全是平衡外交?如果不是,那么平衡术在小国外交中的比重情况如何?我不太赞同,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这个极端说法。我倾向于义利并举,无非是义和利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而这个比重因势利导,随时变化。

答:平衡外交只是小国外交诸多选择中的一个,它们可以与强者结盟,可以彼此抱团,可以寻求中立,也可以坚持对等合作,抑或是搭便车,参加大合唱等等。关于平衡外交占到多大的比重,这个还真没有统计过,不过您的问题启发了我,接下来可以统计一下。我同意您所说的义利并举的观点,当前我们所倡导的中国特色大国新型外交,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国义利观的树立。而我认为,平衡外交也不单纯是利益的权衡,也包含其他多个面向的考虑,比如价值取向、国民心理、国家历史等等都可能会影响到其在平衡外交中的趋向性。我个人认为,现实中的真实平等是很难实现的。也正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在实力、能力、心理等多个方面必然存在较多的差异性,也必然会产生强弱之分。这就需要大家培养那种对规则的遵守,而这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在国际社会这样一个以无政府假定为主要特点的体系内,若想让国际法上的那种平等真正实现,还需要人类社会共同的努力。


用户名:
密码:
换一张
评论 (0
加入收藏
打印